廣濟橋上面雕刻了什麼
① 廣濟橋的廣濟橋被幸運保存的資料
1963年8月上旬,北京地區連降八九天暴雨,清河橋疏水洞不能及時將水疏通版過去,又被葦草堵塞,造權成上游水患,清河毛紡廠南門外的馬路上可以行船。後來市政府多次投資,拓寬、調直清河河道,由於廣濟橋長度不夠,需建鋼梁水泥橋,老石橋眼看保不住了,海淀區文物部門提出多種保護方案,有一個方案是將這一拱形石橋移建到圓明園。後來決定採用了另一方案即:將清河橋原樣移建在小月河入清河河口處,距離原址不遠。據說,從建橋的年代看,清河廣濟橋建於明永樂中期(公元1417年)而沙河兩座大橋卻建於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9年),說明清河橋要比沙河兩座大橋早建三十二年。現在沙河南大橋由於修建八達嶺高速公路,經過拓寬,已見不到原來模樣;沙河北大橋仍在。清河橋由於經過原橋移建,仍然保留著石拱、石欄的原貌,只是由南北走向改為東西走向,在橋的旁邊立有石碑,上面刻有「廣濟橋」三個大字,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② 上面雕刻的是什麼圖案 寓意是什麼
雕刻的葫蘆瓜統稱福瓜,包著荷葉,也就是蓮藕葉,寓意福氣連連、多子多壽。
③ 潮州廣濟橋上面的對聯是什麼意思
廣川利涉開新運來 傑閣重樓見源舊儀 饒宗頤 香港
舟鎖長橋,乾坤浮一線;閣銜遠嶺,日月跳千秋 陳放 市區
一塔雲邊作筆 三峰橋畔搖空 李志浦 汕頭
鳳台靄隔三千界 鱷浦波分廿四洲 葉寶捷 汕頭
魄到中天滿 光分萬里同 明
④ 湘子橋 急急急急急急急 ! ! ! !
湘子橋全長500餘米,東岸橋墩13座,西岸橋墩11座。由於「中流警湍尤深
湘子橋
,不可為墩」,中間只能用18隻梭船並排構成一列橫隊,用鐵索連成浮橋。每遇洪水或要通船,可解掉系船鐵索,移開梭船,變成開閉式浮梁橋。這就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由來。江面上矗立這巨大橋墩,就像一艘艘威武的大船,擋住了滾滾急流。橋墩精巧之處,就在於全部用石塊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不加灰漿,只用卯契合。橋上原有24座望橋,橋面用石板鋪架,石條特別大,約有10米長,1米厚。在沒有起重機等設備的古代,再加上韓江上下游水位相差很大,有「急流如馬騁」之說,要安裝這么大的石樑,建橋的艱辛可想而知。湘子橋奇特別致的結構,集梁橋、拱橋、浮橋等形式於一體,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建設背景編輯 湘子橋
湘子橋即廣濟橋,是中國現有四大古橋之一,在廣東省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3建造歷史編輯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亭閣於西
湘子橋
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
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只鉎牛一隻溜」。
湘子橋賞(37張)4橋梁特點編輯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
十八梭船廿四洲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
湘子橋
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卧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贊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
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誌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廿四樓台廿四樣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灧、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雲:「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一里長橋一里市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
湘子橋
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雲,聲報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沖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無怪乎,遊客會鬧出了「到了湘橋問湘橋」
廣濟橋的夜色又別有一番情趣:「吹角城頭新月白,賣魚市上晚燈紅。猜拳蛋艇猶呼酒,掛席鹽船恰駛風。」明月初上的廣濟橋,酒肆中燈籠高懸,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絲竹細語,真是「萬家連舸一溪橫,深夜如聞鼙鼓鳴」,待到「遙指漁燈相照靜」,已是「海氛遠去正三更」。
5相關傳說編輯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
湘子橋
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像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
據說,韓愈刺潮後,時常登東山門(即今筆架山)遊玩。但深感過江之苦,便請他的侄孫韓湘子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
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請八仙來幫忙。韓湘子親自去鳳凰山取石,把石頭都變成黑豬,一路趕來,但最後一群豬剛趕到鳳南時,給一個孕婦識破,怪叫起來:石頭怎會走路!一句話泄破了天機,石頭再也趕不動了,因此韓湘子負責的那東面最後幾墩沒有修起來。
廣濟和尚造西南一段橋,也請來十八羅漢幫忙。他親自去桑浦山開取石頭,把石頭點化成群烏羊,一路趕來。但當最後一群烏羊趕到半路時,碰到當地一個惡霸地主,存心想奪取這些羊,便說:「你這和尚哪來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廣濟和尚被糾纏得不耐煩,便說:「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趕到你田裡去吧!"地主把羊一齊趕到他自己的田裡去,卻變成一座座烏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壓掉了。相傳這就是浮洋烏洋山的由來。
因此,最後一批黑豬,烏羊沒有及時趕來,中間一段橋便沒法修攏。怎麼辦?天又快亮了。八仙中的何仙姑只好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 化成十八條梭船;廣濟和尚一見,立即拋下禪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隻大船拴住,成為浮橋。這樣,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橋的功績,便把此橋既稱為「湘子橋」,又叫「廣濟橋」。
6景區景色編輯「湘橋春漲」是「潮州八景」之一:時當暮春三月,韓江水漲,河面增闊,
湘子橋
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八梭船連成一線,真似長龍卧波。觀上游兩岸的滴翠竹林,下遊仙洲盛開的桃花和沿江的綠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這一番景緻在清乾隆進士鄭蘭枝盛傳海內外的「潮州八景」詩中,描繪得絕妙:「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激石雪飛樑上冒,驚濤聲徹海門潮。鴉洲漲起翻桃浪,鱷渚煙深濯柳條。一帶長虹三月好,浮槎幾擬到雲霄。」
7旅遊指南編輯[1]安全是享受快樂旅程的保證。出發湘子橋前最好購買旅遊意外保險,如果發生意外能得到及時的救助。
湘子橋旅途中盡量少帶現金,不要將錢放在行李中,要貼身保管。最好到正規商店購物,買了東西要發票證明。
重要證件身份證、信用卡、機船車票要隨身攜帶、妥善保管。出發湘子橋前最好各復印一件放在手提包中,原件放在貼身的內衣口袋中。遇到有人查證件時也不要輕易答應,應報告領隊處理。如領隊不在場,可要求對方出示身份證或工作證件,否則應予拒絕。若對方是警察,也應記下其證件號、胸牌號和車號。
在湘子橋旅遊過程中,遊客應當保存好一切可能用得著的證明材料,如旅遊合同、旅遊發票、景點門票、醫療單據等,不要僅憑口頭承諾。必要時,消費者可將與旅行社進行商談交涉的過程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來,以備用。遇到侵權更要及時向旅行社、消費者協會、旅遊質量質監所等機構反映。
女性獨自湘子橋旅遊
對現代女性而言,獨自旅行早已不是難事。但是如果未曾考量旅遊安全問題,那就可能會在旅遊時遇騙遭劫,輕則傷財,重則危及人身安全。女性旅遊時應該注意哪些安全問題呢?
1、女性湘子橋旅行,少許化妝不但令你的旅程增添姿采,拍照留念的效果也特好,可以留下更美好的回憶。出外旅遊最好以化淡妝為主。帶一條或多條圍巾,可以配衣服,令你「形象百變」,而且又輕又不佔空間,可用來當頭巾面紗;還可以包紮行李,一物多用。穿著簡單自然,出外旅遊可不是選美,切忌打扮花枝招展。
2、已成家的女性在外旅遊宜戴一隻戒指,向陌生男子表示你已經結婚。此外,切勿飲用陌生人提供的飲料,或應承陌生人的邀約(即使對方都是女孩子)。
3、湘子橋旅遊留宿時,一定告知家人旅館名稱、電話、預定留宿時間。如果是團隊游,要記下隊友的房間電話。
8維修歷史編輯1939年,日本侵略飛機炸斷了湘子橋。
1958年和1967年,兩次重修湘子橋。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十
湘子橋
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桁架及兩處
高樁承台式橋梁。古老的石橋、浮橋不見了,改為鋼筋混凝土大橋。橋是現代化了,但失去了有特色的古
跡古物,誠為可惜之事。
1976年又一次進行擴建成現狀。
1988年3月,廣濟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10月,修復工程對橋墩進行維修加固,並恢復明代該橋「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以及橋上亭台樓閣的獨有風格。
2007年6月18日,湘子橋正式開通了。
9中國四大古橋編輯趙州橋
趙州橋,亦名趙州大石橋、安濟橋,橫跨河北趙縣城南2.
趙州橋
5公里的洨河之上,長64.4米,寬9米,跨徑37.02米,由隨匠李春建於公元594-606年間。它標新立異,在主拱背兩端加設了四個兩兩對稱的小拱[2],
開創了世界建橋史上美觀省料、利於排水的「敞肩拱」型坦弧石橋的先河,其跨徑之大,後者莫及。
趙州橋,雄秀壯麗,製造奇特,被譽為「天下第一橋」。古人稱其形似「長虹飲澗」,贊其美如「玉環半沉」,唱其堅是「仙驢馱日月橋留蹄印,神車載五嶽圯存轍溝」。
1400年以來,趙州橋供身於人和自然,屢有損傷,經人民政府1953-1958年的整修,又重現隨代風貌。1961年國務院首批定其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遴選其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趙州橋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珍異的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象徵。
洛陽橋
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
洛陽橋
處。北位視游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隻,石亭7座,石塔5座。規模宏偉,工藝卓越。橋建在江海交匯處,水闊浪急。先民採用筏型基礎及種蠣固基,為中國乃至世界造橋史上的創舉。
歷史上洛陽橋有二次規模較大的重修,一是明宣德中(1427年)郡人李俊育(李五)僧正淳重修,增高三尺;一是1932年蔡延鍇重修增高,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現存橋長834米,寬7米,橋墩31座。石亭二,一為中亭;一為「泉南佛國」亭。明清重修碑記12座,崖刻「萬安橋」三字和幾座石像石塔。橋南有一祠,為紀念蔡襄造橋功績而建。祠內有一文兩方石碑,是蔡襄撰文書寫的,文簡義精,書法遒麗,工刻細致,世稱三絕。該文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後為知州的蔡襄曾孫桓拓本重刻立於祠內。橋北有昭惠祠,奉祀護橋海神,有真身廟,供奉義波和尚為造橋盡瘁,橋成化去,以其真身造像祀之。現在為保護古橋,在上游百米處另建公路橋及水閘,並在附近規劃建設游樂區。國家文物局還組織專家勘察古橋於1993年春動工,對洛陽橋全面修建,使其恢復古舊貌。
蘆溝橋
蘆溝橋,全長266.5米,寬30米,由11個石拱聯成,每個石拱跨度自16米到21.6米不等,是一座典型的聯拱石橋,拱與拱之間有石砌的橋墩。橋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墩北面像尖尖的箭頭,南面呈方形。昔日,永定河水滔滔不絕,自北向南奔流。這樣設計橋墩,顯然是為了減輕河水對橋身的威脅。蘆溝橋東西兩端,各有一塊石碑,東面的石碑上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筆"蘆溝曉月"4字,"蘆溝曉月"是著名的燕京八大勝景之一。蘆溝橋兩側,有石欄石柱。石柱的上面有許多石獅。由於這些石獅雕刻得惟妙惟肖,神態各異,大小混在一起,故有"蘆溝橋上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解放後,經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們編號檢查,得出蘆溝橋上的石獅總計485隻的結論。這近500隻的石獅雌雄形態各異,雌的戲水,雄的弄綉球。從石獅的選料、刀工及風格程度上,人們可以推斷:現存的石獅
蘆溝橋
不是同一時期雕刻的。它們歷經了元、明、清王朝的增補,由此足以顯示歷代封建王朝對蘆溝橋的重視[3]。
在蘆溝橋西端,各有石制華表兩根。東面兩根華表和東北角上的3隻石獅,其石質和雕刻風格與橋欄桿的早期石獅相似,至少為明代遺物;西面兩根華表的雲版以極其豪放的3朵卷雲組成,作法較之天安門、明十三陵的雲版顯得更古樸,很可能是金代原物。
舉世聞名的蘆溝橋,是華北地區一座最大的聯拱石橋。它不僅工程宏偉,石雕藝術極為精美,又是中國人民8年神聖抗戰具有重大革命意義的紀念地。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蘆溝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
廣濟橋在潮州市之東。因有韓湘子書「洪水止此」的石碑於橋畔的傳說,
湘子橋
又名湘子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廣濟橋是中國古代著名橋梁之一,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舟擺渡,時稱濟州橋。明朝重修,增建六墩,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1980年重鑄鐵牛1隻,置於橋上。
2006年潮州市政府出資重修廣濟橋,一期工程已竣工。
10特種郵票編輯從《廣濟橋》特種郵票上,不但可以觀賞到廣濟橋白天的景色,還可欣賞到其美麗的夜景。該套郵票的最大亮點是:採用多種印製工藝,在小小方寸間將廣濟橋的日
《廣濟橋》特種郵票[4]
景和夜景巧妙融合起來。
《廣濟橋》特種郵票採用國內「橋題材」郵票難得一見的一套三枚的連票印製。郵票的層體感十分強,廣濟橋的全貌及其周圍的景觀在郵票上一覽無遺,橋上的亭台樓閣、橋邊的航船、兩岸怒放的木棉花等景觀盡收眼底。郵票採用古樸典雅的格調,充分展現出廣濟橋悠久深厚的歷史。
據了解,郵票的印製採用了12種色調,其中包括多種特殊油墨。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郵票採用了熒光油墨印製工藝,在紫光燈的照射下,頃刻間郵票上的廣濟橋進入了「夜晚」,天空中出現了點點繁星,不停地閃爍著光芒,整個橋體渾身發亮,就如同在現實中見到的廣濟橋夜景一樣。採用這種技術的郵票主圖在國內外是非常罕見的,整套郵票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和收藏紀念價值。
該套郵票由中國著名郵票設計家王虎鳴設計而成。為了設計該套郵票,王虎鳴多次往返潮州,走近廣濟橋,從多個角度觀察取景,並向相關的專家學者了解廣濟橋的文化內涵,他被古橋悠久深厚的歷史所感染,傾注諸多心血歷時3年設計而成。
據介紹,中國郵政每年的郵票發行計劃在30套左右,只有重大的歷史事件等題材才能列入發行計劃,地方題材的郵票發行更是非常稀少,能把廣濟橋爭取登上「國家名片」十分不易。有關方面表示,希望以廣濟橋這樣一座連貫古今、聯通海內外潮人的心靈之橋登上郵票為契機,起到宣傳潮州、美化潮州的巨大作用,從而大大提高潮州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⑤ 這上面雕刻的是什麼圖案
好像是少數名族,巫師用的。
⑥ 中國石拱橋都有哪些
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安平橋 位於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六角五層磚構宋塔一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鐵索橋 位於四川瀘定縣的大渡河上.全長136米.寬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鐵鏈系在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其中9根並排著的鐵鏈上面鋪有木板.就是橋面.另外各2根在橋面兩側.就是扶手.每根鐵鏈重約2000千克.
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⑦ 廣濟橋運用了哪些風水學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橋梁是人類「行」的需要,是跨越江河的需要,是道路在江河上延續的需要。同時,橋梁在歷史悠久、文明昌盛的中國,不僅是一種接駁兩岸的工具,它更是一種建築藝術,一種人文景觀,一種文化思維的創造性物化。而其中的廣濟橋作為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更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廣濟門外,橫跨韓江兩岸。它以其獨步天下的壯觀景象和建築文化藝術,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寶貴遺產。廣濟橋作為潮州文化的主要歷史地標,是體現潮州風貌的重要景觀,也是潮人引以為豪的瑰寶,正如古語所言「吾潮勝狀,在於廣濟一橋」。正是這座凝聚了潮人智慧和血汗、承載了潮人夢想的「神橋」,讓生長於斯並聽著「十八梭船廿四洲,兩只鉎牛一隻溜」的民諺長大的筆者,以深厚的情懷和眷戀,通過對廣濟橋的歷史、審美、風水等文化層面的評價與弘揚,為發展潮州旅遊打開一扇亮麗的窗口。
1.歷經滄桑的建築奇葩
潮州城廣濟門面臨韓江,自古即為粵、閩、贛三省要道,來往的客商絡繹不絕。韓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無橋可渡,因此人們多靠揖擺渡過河,這樣不僅耗費時間,而且十分危險,常常有船翻人溺的禍患。韓江上沒有橋梁顯然與當時日益繁忙的交通很不相稱,在江上架起橋梁成為當時百姓的夙願。
1.1橋梁史話
潮州自韓愈刺潮,驅鱷釋婢,發展生產,興教傳文,至南宋已逐漸繁榮,有「海濱鄒魯」之美譽。社會生產的發展為橋梁的興建提供了物質基礎,而文化的昌盛則為橋梁的興建提供了科學技術條件。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在江心水勢稍緩處築起一個橋墩,橋墩的東西由86艘木船用鐵鏈連接而成,實現了潮州百姓「天塹變通途」的願望,並將橋命名為康濟橋,這不僅滿足了當時人們的需要,也拉開了這座橋梁近千年不斷修繕的帷幕。此後,歷任潮官在康濟橋的基礎上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和修繕。由於江水湍急,江心一段沒法築起橋墩,因而此橋始終保留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特點。元朝泰定三年(1326),匠師首次用石板代替了木樑架橋,這是一個創舉,也為後代用石樑架橋奠定了基礎。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對橋梁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重修後的橋梁,由23個橋墩和24艘梭船組成,橋墩上建起了12座樓閣(每座樓閣又分為東、西二樓,故實為24座樓閣)和126座亭屋,王源親自題橋名「廣濟橋」,並沿用至今。橋的雄偉壯觀之景,令世人嘆為觀止,故而被譽為「江南第一橋」。嘉靖九年(1513),知府談倫又減去梭船6艘,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格局。其實,廣濟橋從來就只有23個橋墩,因為古人喜歡雙數而不喜歡單數,所以才有「廿四洲」之說。清朝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鑄了兩只鉎牛鎮水,誰知鉎牛沒鎮住水,反倒有一隻被大水沖進江中。於是民謠又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兩只鉎牛一隻溜。」
1.2古橋煥彩
星移斗轉,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廣濟橋到了解放前夕,已是殘破不堪。1958年,政府對橋梁進行全面維修,撤去十八梭船的浮橋結構,保留利用舊橋墩,改建為3孔剛桁架及兩處高樁承台式橋梁。1976年又一次擴建,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於是,昔日膾炙人口的民謠成了傳說。
1998年,潮州實行「旅遊旺市」戰略,重新修復廣濟橋被提到了議程。2003年,修復工程正式啟動。2007年,翹首以待的廣濟橋修復一新,這座讓海內外潮人為之魂牽夢繞的橋梁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的眼前。修復後的廣濟橋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和明代建築風格獨異天下,成為一道風韻迷人的風景線,讓人目不暇接,並以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而書寫出人類橋梁建築史的光輝篇章。
2.梁舟結合的獨特格局
古時閩南地區,在江上多建石樑橋。潮州自古就親閩疏粵,廣濟橋基本也是如此,但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2.1梁舟為橋
廣濟橋的橋墩,即民諺所說的「洲」,都用石頭砌成。由於受材料強度的限制,兩墩間的距離不可能太大;為了承載兩墩之間石樑的重量,橋墩的體積又不能太小,因此在當時異常龐大,於其前聞所未聞。所以橋墩的藝術表現也重在高大和厚重,其形狀、凹凸、線條等都力求氣勢剛勁,體現出雄健之美。連接橋墩之間的橋梁是以水平延伸的直線為基本幾何形態,體積也相當巨大,藝術表現重在平直、坦途、流暢。石欄桿與橋梁構成一體,改變了橋梁平直的單調感,增加了跨越感,使橋梁更具有通達之美和凌空之美。
橋梁由於採用了石樑橋的形式,所有橋墩的長度加起來就佔了全橋長度的近一半,造成韓江實際寬度的大幅度縮小,江水過橋時流速急速提高,特別是汛期的徑流量,中流的流速過高,難以建墩,只好用浮橋來代替。廣濟橋的浮橋段,是將十八艘木船用繩索與橋梁連接在一起,木船的上面鋪上木板,豎起木欄桿,作為橋面,供行人過橋。木船造型古樸,呈流線型,兩頭尖翹,中間有一點鼓,像古代女子紡紗織布的梭子,因此又稱「梭船」。十八艘梭船排列整齊,對稱均衡,體態輕盈,各組成部分銜接得嚴謹巧妙,輕巧地飄在韓江水間。
由於採用了梁舟結合的獨特格局,僅從形式上看,廣濟橋就是一座特色十分明顯的建築藝術傑作。難怪清朝人丘逢甲有詩贊道:「壘洲廿四水西東,十八紅船鐵索中」。
2.2剛柔相濟
廣濟橋梁橋和浮橋結合的建造形式和獨特格局,為人們提供了審美愉悅的觀照對象。|
石頭是一種厚重、結實和沉雄的傳統建築材料,因而石頭建築給人以千年經久不衰的恆久感受。宋以降,在文雅陰柔之風盛行、風光旖旎的南方,石構造的橋墩、橋梁與石欄桿的搭配更體現了一種陽剛之美,平穩而沉實,像是一首用石頭吟成的壯麗詩篇。橋墩在「其流急如馬騁而洶涌,觸之者木石俱往」的激流中屹立,如同中流砥柱一般。相形之下,梭船則是用木材製作而成,本身就有輕巧、纖細的特點,加之船身又採用了漏空的形式,更加強了空靈、通透的效果,讓人有不穩定和虛浮的感覺。兩者之間,表現出了一種沖突。石墩石樑與梭船,一種是石材料,一種是木材料,材料本身就有著鮮明的反差,從而產生了一種對比的美。由橋梁的製作材料外延至橋梁的形式,高與低,靜與動,重與輕,陽剛與陰柔,冷峻與溫暖,莊重與活潑,處處都有對比,但總體又是非常的協調穩定,使得橋梁的形式不至於走上過於陽剛或者過於陰柔的極端,使人產生剛柔相濟的美感。
2.3諧和有情
石樑橋的形態特徵是水平方向單維平直突出,具有很強的穿越感,同樣體現著一種陽剛之氣,莊重嚴肅。廣濟橋的浮橋由靈動活潑的梭船組合而成,在外觀上避免了梁橋過於平直的缺陷,闡述的是一種輕柔之美。正因為梁橋與浮橋之間形成了一種對比和調適而不失和諧。
韓江漲潮時更有一番情趣。梭船的漲落隨潮水浮沉升降,極大地豐富了廣濟橋外輪廓線的變化。這時,橋不再只是靜態地橫在江面沉沉一線,它是有生命力的,充滿著運動感。這種生命力是江心的梭船賦予橋梁的,使橋梁的浮橋段彷彿鋼琴的鍵盤在跳動一般。橋墩上亭台樓閣的屋頂式樣,採用了舉折、飛檐等建築形式,宛如漢代八分隸書的燕尾,使建築物呈現著翼然欲飛的效果,橋梁的形態更顯得輕巧活潑。這樣一來,梭船和橋墩、亭台樓閣和橋墩之間的對比,被調適成動與靜、輕與重的律動,極富節奏感。全橋的形態順適流暢,剛柔相濟,動靜相生,韻律非常動人,體現了一種諧和有情的美學特徵。
3.巧奪天工的水上樓閣
在中國建築中,比較富於觀賞性的建築物亭台樓閣,點綴了許多景區而光彩奪目,排列在廣濟橋上的亭台樓閣更成為橋梁的中心和高光點。誠然,南方多雨,也有橋梁建樓閣以供行人遮風擋雨,但一座橋上的建築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所罕見。
3.1樓亭風采
橋上亭台樓閣的建築式樣或富麗,或質朴,或朗闊,或幽曲,或精緻,或清雅,風格各異,既顯示了明代建築簡潔、大氣的風格,隱約之中又透露出漢唐雄風,有著非筆墨可以形容的仙山樓閣的動人形象。
廣濟橋上樓亭的體量、空間、式樣被搭配得諧調統一,由此表述出其整體的和諧之美。樓亭的平面布局和立體輪廓是勻稱的,也給人以和諧的美感。台基除了發揮它本身的結構功能以外,還與稜柱等互相配合,增加了建築物外觀的穩定感。樓閣多為單數開間,梁枋顯示出明確的間架,正中一間最大,兩側開間逐漸減小,形成一種有節奏感的韻律,既滿足了功能需要,又使空間形態收到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亭屋的建制更為自由,有長方亭、正方亭、六角亭、扇面亭等等,形形色色,體形舒展而輕盈。
樓亭內部大多沒有砌起牆壁,這種空間開放是容納外部風景的所在。橋外的佳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樓亭中來。四周若圍有牆壁的,牆上則開有漏窗,信步間透過一個個窗洞,就能「步移景異」地欣賞到一幅幅不同的風景畫。建築內部空間的圍與透,使橋梁外部的景觀更豐富,層次更深遠。
充滿了柔美曲線的屋頂是中國建築的一大特色。廣濟橋上的屋頂「如跂斯翼,如翚斯飛」,其形象輕逸俏麗。那遠遠伸出的屋檐、富有彈性的檐口曲線、由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翹的屋角以及歇山、懸山、硬山、攢尖等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使樓亭的體形與輪廓線變得愈加豐富。透過這些直指蒼穹的飛檐,我們似乎體味出自古以來人們那種企盼擁抱藍天的精神。
3.2雕梁畫棟
亭台樓閣並非是一個孤立體,匠師調動所有的建築元素,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對建築物的各部分構件進行巧妙的藝術加工,達到了建築和藝術的統一。
在對梁、枋、檁、檐、椽、雀替、斗栱等從形狀到組合經過藝術處理以後,這些看似簡單的木頭便以藝術品的形象出現在建築物上。直柱加工為八角柱或梭柱,柱礎加雕刻,柱身鐫刻楹聯;柱間闌額插入柱時的雀替下部做成曲線,使之更顯得有力;橫梁加工成中央向上微微起拱,成為富有彈性曲線的月梁,造成舉重若輕之感;短柱兩旁的托木做成為彎曲的扶梁;斗底抹斜、栱頭加卷殺,使一塊塊單調的小木頭組成的斗栱兼具裝飾效果等等,令人感到構件本身的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建築內部結構表現的是線條的韻律,許許多多有特色的線條,通過各種大小結構形式的組合與運用,既具有莊重威嚴感,又具有秩序感。匠師恰到好處地處理各種線條的從屬關系,滿而不亂,繁中有簡,互相交錯,使之產生上下重疊的藝術效果,創造出一種豐富燦爛的內部空間韻律。
建築裝飾使建築物具有藝術的外觀形象和思想內涵的表現力。為了使建築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建築物使用的色彩偏向淡雅,僅是白柱、灰瓦、紅木栗色的梁枋和紅燈籠,格調秀美雅緻,拉近了與遊人之間的親和力。山牆脊頭的藝術形式極具潮州的地方特色,金星脊頭的周正圓凈,木星脊頭的聳直修達,水星脊頭的屈曲流動,火星脊頭的尖焰峭銳,土星脊頭的方平厚重,這些不僅含有深刻的象徵意義,也使建築裝飾顯得多姿多彩。|
3.3重瓴聯閣
橋上的建築,論單體,屋頂式樣最高不過是歇山式,大多使用懸山式、攢尖式等,樓閣最多也不過兩層,但匠師結合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要求,利用簡單的單體建築進行線和面的空間組合,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群體的嚴密體系。重瓴聯閣的輪廓線是一條優美的曲線,讓人聯想起樂曲旋律。遠遠望去,橋梁的天際線顯示出一種變奏和律動的完美。
廣濟橋以一條縱軸線展開建築空間序列的布置,布局均衡,方向明確。亭台樓閣依次鑲嵌在這條線上,並層層遞進,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各個橋墩遠觀為一條線,近看則錯落有致,高低不同,構成了不齊而齊之美。橋上的樓亭從廣濟樓逐漸上升,至朝仙樓最高,之後又逐漸下降至梁舟連接處。軸線上配置坊、廊、門、欄桿等小建築,兼起聯系和隔斷的作用。樓亭之間層層疊疊,或隱或現,藏與漏的安排使人們產生無盡的美感。橋上的空間忽大忽小、忽寬忽窄,配合著建築體形的起、承、轉、合的變化,形成強烈的節奏感,這種動態變化之美在建築群之中隨處可見。隨著人們的走動,景物就不斷的變換,人們對群體建築的疏密錯落、遠近襯托、高低呼應、隱現更迭產生審美情調的變化。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橋上的建築群就像一篇主題明確的華美樂曲一樣。只有細致地了解樂曲中的音符、樂章,才能了解樂曲的全貌與高潮所在。屋頂、斗拱、梁、柱、枋、檁等是樂章里的音符,一座單體的樓閣只是一段樂章,只有各段樂章經過組合才能構成一首大型樂曲。通過序曲和不同的樂章,逐步達到全曲的高潮,華彩之後進入尾聲。各段樂章有張有弛,有起有伏,各具特色,又統一在主旋律的貫穿之下,構成一個完美和諧的整體。
4.情趣盎然的楹聯匾額
人們在廣濟橋上不僅能觀賞感悟到建築之美,還能品評一些楹聯匾額。這些激人情懷的楹聯匾額裝點著亭台樓閣,既抒發了橋梁的詩畫意境,又深化了橋梁的藝術美學情韻,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的民族特色。
4.1飛龍走鳳
書法深植於中國文化之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理想和追求。書法藝術以匾額、楹聯等形式附於橋梁建築之上,古風古情尤可見,飄逸著濃濃書香,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凌霄樓的楹聯「一塔雲邊作筆,三峰橋畔搖空」,書家劉藝融合了楷書和草書的筆法,既有精密嚴謹的結構和點畫細膩生動、筋肉飽滿豐臾的楷書特點,又有筆勢連綿回繞和字體結構流暢奔騰的草書特點。整幅楹聯神采煥發,氣勢貫通,錯落有致,書家充分運用用筆的輕重疾徐、點畫線條的強弱以及章法的疏密起伏創造出有節奏的變化,將書法之美、筆墨之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格調高古而又雋永。
得月樓的楹聯「魄到中天滿,光分萬里同」,其風格傾向於靈秀一類,展示一種古樸的美。書家佟韋採用了靈秀清雅的章草,其特點是字字中斷,不作牽絲繚繞,按草字固有結體而很少隨意佶屈變化,以求一氣呵成。線條爽利而富有彈性、造型平中寓險,適當地運用章草的波磔,使結字時而內斂、時而開張,增加了變化和節奏感。若遠觀其字,字體靜態的平面在感覺上逐漸轉化為動態的空間,好似在柱體上翩翩起舞。
與得月樓的書法相比較,雲衢樓的楹聯「雲繞瀛洲,江流天外;衢通蓬島,閣聳日邊」體現著一種健美和正大氣象、一種時代的陽剛之氣。這種美與明清以來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隱晦幽深的金石書卷之氣不同,而是蘊含著一種「沛乎塞蒼冥」的浩然之氣。書家張海以淋漓自然的筆墨為表現,筆下雖馳騁縱橫、生辣雄健,感覺上卻是可賞可會、可解可讀,與讀者之間有著藝術的親和力。書家兼擅諸體,使其字體能在旋轉縱橫之中得點畫狼籍之妙,飛動之中有沉靜,用筆雄健恣肆、氣息剛健沉穩,也不拘泥於所謂的中鋒、側鋒,而是極盡筆鋒的變化。
冰壺樓的楹聯「春秋史筆收金鑒,冰雪詩心在玉壺」雖然採用了行草的寫法,卻與時下書風截然不同,作品執意追求重、拙、大的渾厚之美,以博大沉雄的力感來感染觀眾。其書風碑帖融合,氣格曠達,沉雄灑脫中寓凝重、老辣、生澀,無論結體與線條,均不假修飾而一任自然。同時,書家申萬勝注重線條的豐富變化、結字的騰挪避就和點畫的縱橫結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和時代精神。其落筆作書之際,橫豎波磔,圓中寓方,枯潤相間,輕雋求挺而不失之野,爽然求潤而不失之媚。字里行間充溢著直率、開張的氣象,給人以儒雅、灑脫的審美感受。
除此之外,橋上尚有諸多名家之作,既有表現超逸、空靈、曠遠的禪家氣象,又有恬靜淡雅、秀敏靈動的藝術風格,還有蒼勁渾厚,瀟灑豪放的書風。各種書法風格迥異,其神采意象之玄妙,令觀賞者生發出欣悅的共鳴,引發出不同層次的審美感受。整座橋梁給人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形態、技術上的驚嘆,更是藝術、文化上的熏陶。
4.2情景交融
楹聯匾額雖僅片言只語,本身卻是很含蓄的文學。文人墨客常用寫意的筆墨,抒發或者寄託某種思想,渲染出建築景觀的環境特色,使眼前有限的空間擴展到無限的大自然,創造出遼闊深遠的意境。
楹聯匾額對建築景觀的渲染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楹聯匾額的內容與建築形象沒有特別緊密的關系,它們所要求表現的內容只有通過題名敷文加以提示,其審美價值就全部體現在工整優美的箴言雅論和清麗詞句中。如登瀛樓、小蓬萊樓、鳳麟洲樓等樓閣的命名,以及朝仙樓的楹聯「滄海月明吹笛去,瀛洲景美賦詩來」等內容。古代潮州「濱海而郡,重溟壘嶂,磅礴縈紆,攬有江山之勝,蓋自昔稱瀛洲雲」,南宋詩人楊萬里也曾作詩雲:「玉壺冰底卧青龍,海外三山墮眼中。」現在讀這些楹聯匾額,將眼前的實景與歷史中的幻景、傳說中的神話糅合在一起,虛實並用,這就加深了意境美的深度,審美價值也就大大提高了。第二種是楹聯匾額的內容與建築形式或環境有某些特殊的聯系,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位於橋梁最東端的樓閣,因其毗鄰韓山與韓文公祠,同時為了表達潮州人對韓愈的敬仰之情,故命名為仰韓閣。凌霄樓、澄鑒樓、漲碧亭、青靄亭、紫霞亭、盪月亭的匾額分別描繪了在橋上所能見到的四時風景:晨間高聳的雲霄;水平如鏡的江面;韓江漲潮時的碧波盪漾;雨後朦朧的煙霧;黃昏時滿天的彩霞和夜晚高懸在空中的一輪明月,幾個字的匾額可以形象地描繪出不同時刻的景觀,在主體與對象的情景交融中,為人們營造了浮想聯翩的空間。|
不過,相比之下,橋上的一批新老楹聯更引人入勝,每一幅都別出心裁。
右通樓的楹聯「雲里三峰迎檻出,煙中一水抱城來」,此聯工於整體,寫出了氣勢。潮州城自古就有「三山一水護城廓」的格局,廣濟橋衢通韓江兩岸,是百姓進出城門的必經之路,因此把橋比喻成門檻。「雲」、「煙」又構造出一個煙雨朦朧的景象,把橋梁的空間環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悠長。
朝仙樓的楹聯「滄海月明吹笛去,瀛洲景美賦詩來」,作者面對如畫般的景色起興,寫聯懷念。此聯情景交融,既有對潮州風物的一番贊嘆,抒發了對眼前良辰美景的感慨,又表達出賞景時那種怡然自得的心情。此聯彌漫著一派輕靈靜麗的氣韻。
飛躍樓的楹聯「鳶飛影拂東山樹,魚躍波搖北閣燈」,楹聯內容巧妙地運用了樓閣的名稱。上聯寫山景,是仰觀,一個「拂」字,將微風輕拂的山林景色渲染得出神入化。下聯寫水景,是俯視,一個「搖」字,將水波動態描摹出來。全聯寫出了韓江邊生機勃勃的景象,為原本靜態的畫面注入了動態的活力。
奇觀樓的楹聯「舟鎖長橋,乾坤浮一線;閣銜遠嶺,日月跳千秋」描述了廣濟橋舉世罕見的結構和風貌。「舟鎖長橋,乾坤浮一線」形象地表現了梭船鎖橋、浮橋卧於水面的場景,「閣銜遠嶺」暗示了橋上有樓閣。「鎖」、「浮」、「銜」、「跳」四字,恰到好處地形容景緻的狀態,起到了借景傳情的妙用。
飛虹樓的「亭前疊嶂飛千綠,江上流波起兩虹」,登瀛樓的「鳳台靄隔三千界,鱷浦波分廿四洲」,浥翠樓的「鱷渡風情波泛綠,韓祠雨潤樹搖青」……這些楹聯就像是一幅幅寫意小品,把各具特色的風景濃縮於尺幅之中,又把人們的思緒引入自然,給人以游目騁懷的美感。
5.「天人合一」的文化設計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也反映在中國的傳統建築文化中,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期盼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以及民族的文化觀、審美觀,從而達到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完美同一而有其科學價值。潮州人修建廣濟橋時自不例外,從橋梁的選址、布局、形態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都將這一哲學思想和文化設計理念融會貫通到了廣濟橋中。
5.1風水天下
潮州城歷來是筆架山、葫蘆山、金山三山拱護,韓江一水瀠洄的空間形態。廣濟門是全城百姓進出的大門,是全城的氣合和勢合所在。門上的廣濟樓講究建築的陽剛陰柔之分,體現均衡的建築風水格局。從風水學上分析,這個區域是全潮州的文脈精華所聚。韓江自北向南,直流而出城,到了廣濟門這個地段水流更為湍急,在門前修建橋梁能夠起到鎖住水流、留得財源的象徵作用,聚成風水凝聚所在地的文脈,所以該橋歷史上也是風水鎮寶之建築。用現代科學觀念來分析,這樣的選址有其合理性,一橋能輻射整個城區,也有利於與外界的交住。廣濟橋是粵東通往福建、江西的必經之路,韓江又是粵東交通運輸的大動脈,所以,橋一建成便成了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橋上店鋪林立,熱鬧非凡,因此又有「一里長橋一里市」的佳話。一座橋不僅具有通行的功能,還有商貿的功能,這在我國橋梁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橋梁本身的設計也很注重陰陽五行的學說,潮州人的靈性與情感,使橋梁從物質層面的功能提升到了精神層面。從連接梁橋和浮橋之間的兩個橋墩走下至梭船,各有按二十四氣設計而成的24級台階,象徵著橋梁的陰陽協調。為了鎮橋御水,匠師在橋上鑄有鉎牛。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牛屬丑,在十二地支中,丑屬土,「土能克水」。古人又以四象配四方,在水中興風作浪的蛟龍位在東方,屬性為木,「金能克木」,用金屬鑄牛,更能加強其「禳水勢」、「厭水精」的功能。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類似的風水象徵之物在現實生活中自然起不了作用,但在當時卻能對人們的心理作用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美化環境上也起了良好的作用。其實,在道教經靈論、宗教觀、迷信色彩遮掩下的風水觀,也不失有其科學價值。
5.2科技強音
廣濟橋近千年的歷史,承載的是沉甸甸的潮州文明發展史、輝煌燦爛的潮人智慧和科技精髓。
廣濟橋之所以任憑洪水橫溢,仍然存留在大江之上,在於其合理的結構和高超的建築技術。梭船可開可合,來往船隻方便航行,同時也有排洪的作用。匠師對橋墩有稜角的斷面進行切角,使其類似船形,迎水面為尖狀,便於分水,又不易被漂流物撞擊、纏繞,藉此減少河水對橋墩的沖力。橋墩的石塊縫隙之間不用灰漿填滿,但鑿有卯榫,使之相結合,牢固而有彈性。橋墩的排列看似平常,但卻是建在筆架山延伸至韓江的余脈之上,因而橋梁更加堅實。這種建造方式真正地將天工和人工融為一體,充分展示了匠師「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
在施工方面,潮人也有很多創造。安裝橋梁之時,因為石樑太大、太重,匠師便將石樑放在船上,借韓江漲潮時安於橋墩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浮船法。此外,在修築橋基和橋墩等方面,匠師們還有許多發明創造,有的還沿用至今。
正是潮人的智慧與心血,橋梁所蘊涵的科學價值才得以顯現並影響至今,中國橋梁史上才有了集梁橋、拱橋和浮橋於一體的廣濟橋這一孤例,「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才能落戶在潮州大地之上。|
5.3和諧生態
歌德說:美是關系。橋梁與周圍的環境同時存在於特定的空間之內,並被組合在風景的總體圖象之中。橋梁不但應具有本身的形式美,並且要與周圍的景觀相協調,以期與環境達到一種和諧,這樣才能保護自然之美和創造橋梁之美。
廣濟橋所處的環境,極富自然山水的意境美,匠師巧妙地運用了對景和借景的手法,把附近的景觀都收納到橋梁這個賞景的最佳位置,用最好的自然環境作為橋梁的襯托,造就和強化了廣濟橋和諧生態的審美特徵,使人們恆發出橋處山水中,人在畫圖里的驚嘆和贊美。
廣濟橋卧於韓水之上,東襟筆峰,西連古城,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構成了一幅水色山光護古城的壯麗圖畫。除此之外,以遠方鳳凰諸峰作為背景和襯托,使山外有山,重巒疊嶂,組成了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風景的深度感和距離感。綿延起伏的筆架山,玉帶式蜿蜒的韓江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動態之美,使畫面更加流暢、生動、活潑。一座座氣勢恢弘的橋梁各領風騷,猶如彩虹般橫跨韓江,溝通兩岸,成為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蜚聲中外的「潮州八景」,韓祠橡木、鳳凰時雨、龍湫寶塔、北閣佛燈、鱷渡秋風、金山古松等如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散落在這風光秀麗的畫卷之中。這些既宜入詩、又可作畫的美景與廣濟橋相得益彰,擴大了人們在橋上賞景時的空間感受,對人的思想和感悟起到一種升華的作用。夜晚的橋梁別有一番風情,古橋與星辰皓月融為一體,形成清幽的夜景。駐足於橋上觀賞夜景,更有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之感。
6. 恆久寶貴的文化遺產
廣濟橋的恆久價值,是隨著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而逐步形成的。在廣濟橋整個建築體系之中,以特殊的橋梁格局體現了獨特的造型風格,使人有所知覺;以簡單的建築形式表達了綜合的藝術價值,使人有所認識;以客觀的象徵手法觸發了主觀的聯想意會,使人有所領悟;以高超的建築技術傳達了豐富的科學信息,使人有所了解;以相對的空間尺度構成了絕對的環境氛圍,使人有所感受。各種要素之間彼此交融,使得橋梁從單純的建築層面升華到藝術層面,獲得了巨大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她的滄桑與美麗,無疑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她不僅屬於潮州屬於中華民族,她也屬於整個人類。
⑧ 中國有什麼石拱橋
★中國知名石拱橋:
盧溝橋 位於北京廣安門西南10千米.建於1189年.是一座聯拱石橋.長約265米.有241根望柱.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廣濟橋 位於廣東潮洲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綜合性橋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
五亭橋 位於楊州瘦西湖內.橋基為12條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橋身為拱卷形.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間的廊相連.
趙州橋 位於河北趙縣的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十字橋 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
風雨橋 位於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橋上建塔形樓亭5座.可避風雨.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緻牢固.
五音橋 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橋面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能發出奇妙的聲音.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圈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
另外還有:
北京北海瓊華島前的石拱橋
蘇州寶帶橋
泉州 五里橋和洛陽橋
最著名的割圓拱橋首推中國趙州橋
連江縣石拱橋
臨海五孔石拱橋
括蒼山麓大嶴古石拱橋
⑨ 重慶的解放碑上雕刻了幾個什麼字
雕刻了4個中文字.
⑩ 有人知道這個上面雕刻的是什麼意思
雕刻的有荷葉還有魚,寓意年年(蓮蓮)有餘(魚)。目測是岫岩碧玉(亦稱瓦溝玉版引)屬蛇紋石類礦石,權其質地堅實而溫潤,細膩而圓融,多呈綠色至湖水綠,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吉祥圖案的玉器,借蓮與連,魚與余諧音,故稱作連年有餘。表示對生活優裕、財富年年富餘的願望和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