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雕刻瓦紐印
1. 寶璽的懷抱古今
印章雖小,但約千言於數字,縮尋丈於徑寸,誠可謂盡乎碑版銘勛賦詩樂志之勝。皇帝閑章亦不例外,尤其是嘉言詩詞璽,多憑借詩詞文句表達其個人的胸襟懷抱,優美的文辭,加之篆刻家的細心經營和巧妙雕琢,在方寸之間,呈現出典雅的意境和風神。清帝閑章印文擇取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一是取自儒家經典。清代皇帝深知要統治人數比本民族多得多,文化積淀更為深厚,社會發展又處於先進地位的漢民族,必須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有極為透徹的了解,知彼知己,才能保持長久的安定。因此,他們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學習,自覺利用儒家禮制塑造自己。從他們的印章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儒家經典和理學是相當熟悉的,許多印文就直接或間接出自這些典籍。如出自《論語》的有 「為君難」等;出自《尚書》的有 「萬國咸寧」、「惟精惟一」等。所有這些璽文都與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有關,代表了他們對古代文化經典奧義宏綱的理解,這是他們自覺學習的結果。二是擇自古代名篇佳句,如 「心清聞妙香」擇自杜甫《大雲寺贊公房四首》,還有一些印文擇自唐代詩人李白、杜甫、許渾等的詩句,如果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恐怕是不會產生這一現象的。三是選自皇帝自己的御制詩句,這也是以前所沒有的。清代皇帝常於萬幾之暇,讀書研史,鑒賞吟詠,以琴棋書畫自娛。這在他們的閑章中表現很明顯。如寫字作畫的有「××宸翰」、「××御筆」,描繪自然中物象的有「平生知己是梅花」,此外,調琴鼓瑟、吟詩讀書等也有閑章表現。由於皇帝的閑章多是根據他們的旨意而作,可以隨時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落入印文,藉以抒發一己之心性,即便是內外臣工的進獻,也都揣摩上意,因此,綜合考察便不難發現在印文中所反映出的皇帝鮮明的個性特點。雍正帝「為君難」的璽文,反映出在經歷了慘烈的皇權斗爭之後的內心的真實感受。印文反映皇帝性格最充分者莫過於乾隆帝,他一生所刻印章在千方以上,其中諸如「古稀天子之寶」、「十全老人之寶」、「八徵耄念之寶」等,多記述他一生的功業,這種具有記事紀盛功能的璽印在他的寶璽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凸顯出他喜歡張揚炫耀自我的性格特點。而 「即事多所欣」、 「心願符初」等更是乾隆帝創造盛世之後那種志得意滿、沾沾自喜心態的真實寫照。閑章為考察皇帝的性格、情趣、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御筆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瓦紐,漢文篆書。面13.2cm見方,通高15cm,紐高6.5cm。此寶體量碩大,瓦紐上雕出沒於雲間的九條夔龍,形態各異,寶周邊淺浮雕博古夔龍紋飾,古樸典雅,做工精細,為典型的清早期壽山石雕作品。為雍正寶璽中的重器。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
「雍正宸翰」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雲龍紐,漢文篆書。面6.2cm見方,通高7cm,紐高4.5cm。此寶紐雕雲如流水,行龍出沒雲端,飄逸生動。此寶經常與「朝乾夕惕」或「親賢愛民」相配,鈐於雍正帝御筆書畫之上,印跡至今多有留存。 壽山石獅紐「圓明主人」璽
「圓明主人」璽,清雍正,壽山石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8cm見方,通高7.7cm,紐高3cm。該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大致刻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後,因是年康熙帝把暢春園北賜給皇四子胤禛,並「賜以園額曰『圓明 』」,此後雍正便以「圓明主人」自居。此璽曾鈐於《御選語錄》之《御制總序》及《御制序》後。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
「破塵居士」璽,清雍正,壽山石質,光素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7cm見方,通高2.7 cm。此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此璽與「雍親王寶」相配使用,鈐於御筆書法之上。此璽雍正帝即位後便不再使用。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
「萬國咸寧」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cm。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璽全形之一
「乾隆宸翰」璽,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璽,漢文篆書。面8.4cm見方,通高15.2cm。此璽用昌化雞血石刻治,印石雞血雖然不多,只絲絲縷縷散布於頂端,但質地卻極溫潤,近似於牛角凍。尤其是雕刻者依據材質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構思,精心布局,使之成為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是乾隆帝寶璽中雕制最為精美者之一。該印本為文人印章。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
「信天主人」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面寬2.5cm,長3.2cm,通高5.5cm。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
「乾隆御筆」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7cm見方,通高6.2cm,紐高3.5cm。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昌化石質「惟精惟一」璽全形之一
「惟精惟一」璽,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蘇軾《赤壁賦》文意,漢文篆書。面6.9cm見方,通高11.9cm。貼黃簽一,上墨書「惟精惟一御寶一方」。此璽與「乾隆宸翰」相配,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碧玉交龍紐「古稀天子之寶」
「古稀天子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9cm見方,通高10.8cm,紐高5.2cm。此璽制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 碧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
「八徵耄念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cm見方,通高11cm,紐高5。4cm。附系黃色綬帶。
2. 古時候官印上都刻的都有些什麼,
官員品級的高低主要以官印尺寸和質料來區別。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就更大。御寶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級,是次於皇權的三師三公親王尚書令印的兩倍以上,表明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的御寶有金玉兩種。秦以來天子的印獨稱璽,玉質,考古發現的有漢呂後「皇後之璽」。至武則天時將「璽」改為「寶」。其它印不能用玉,這是璽印製度中對質料等級限定的開始,其制度幾乎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之終。官印紐式經歷了以簡向繁過渡,又以繁趨於簡的演變過程。初始為鼻紐和瓦紐,印的體積小重量輕,可以穿系繩索,便於攜帶。繼為螭虎龍龜獅魚蛇鴕馬牛獸等多種紐式。皇帝的御寶是螭虎紐,少數民族官印多為鴕紐。御寶的紐式自宋代起一改前代螭虎紐為盤龍紐,此後御寶皆用龍紐成為定製,沿至清末,而其它官印紐式全部簡化成橛紐和柱
形紐。我國古代印文篆法,隋唐以前以小篆陰文為主,印文排列疏鬆散漫,不規整。從隋唐時起開始採用篆體陽文,印文布局講求對等對稱,縱列字數相等,若官稱機構名稱出現不等分的奇數,就在「印」字前加一「之」字,以構成偶數或等分的奇數。對個別筆畫少的字入印篆寫時,多一些曲折彎轉的誇張,開啟了九疊篆的先河,使印文顯得緊湊對稱,整齊美觀。官印上有刻款者最早見於隋印,但至宋官印刻款才較為普遍。背款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鑄造機構刻於紐左側的印背,紐右側的印背刻鑄造時間。有的年號字多,右側容納不下,一部分移到左側,與鑄造機構一齊刻出。少數民族政權
3. 官印的工藝
官印尺度和材質方面的等級區別,從古代一直沿襲至今。官員品級的高低主要以官印尺寸和質料來區別。官職越高,官印越大,權力就更大。御寶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級,是次於皇權的三師三公親王尚書令印的兩倍以上,表明皇權的至高無上。皇帝的御寶有金玉兩種。秦以來天子的印獨稱璽,玉質,考古發現的有漢呂後「皇後之璽」。至武則天時將「璽」改為「寶」。其它印不能用玉,這是璽印製度中對質料等級限定的開始,其制度幾乎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之終。
官印紐式經歷了以簡向繁過渡,又以繁趨於簡的演變過程。初始為鼻紐和瓦紐,印的體積小重量輕,可以穿系繩索,便於攜帶。繼為螭虎龍龜獅魚蛇鴕馬牛獸等多種紐式。皇帝的御寶是螭虎紐,少數民族官印多為鴕紐。御寶的紐式自宋代起一改前代螭虎紐為盤龍紐,此後御寶皆用龍紐成為定製,沿至清末,而其它官印紐式全部簡化成橛紐和柱 形紐。
我國古代印文篆法,隋唐以前以小篆陰文為主,印文排列疏鬆散漫,不規整。從隋唐時起開始採用篆體陽文,印文布局講求對等對稱,縱列字數相等,若官稱機構名稱出現不等分的奇數,就在「印」字前加一「之」字,以構成偶數或等分的奇數。對個別筆畫少的字入印篆寫時,多一些曲折彎轉的誇張,開啟了九疊篆的先河,使印文顯得緊湊對稱,整齊美觀。官印上有刻款者最早見於隋印,但至宋官印刻款才較為普遍。背款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鑄造機構刻於紐左側的印背,紐右側的印背刻鑄造時間。有的年號字多,右側容納不下,一部分移到左側,與鑄造機構一齊刻出。少數民族政權?金代官印除了刻鑄造機構和鑄造時間外,在左邊還刻有女真字的印文和表示隸屬關系的漢文。雲南回民起義政權官印,背款不刻鑄造機構名稱,只刻鑄造時間、起義的目的和意義,邊款刻文號。
4. 銅印有哪些分類
銅印復的印面以方形為主,也可見制到極少數的菱形和圓形銅印,印紐的形狀變化較多,有瓦紐、兔紐、獸紐、柄紐、片紐等。
古代銅印從印文內容上又可分為官印、人名印、閑章、吉祥語、圖案印、齋室印、收藏印,在古代遺留下的書畫作品或其他文史資料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這類印文。
還有一類是人們不太熟悉的宗教文字印,在宗教印中,昀為著名、數量昀多的是道教的秘密文字印。在當時,這類印文只有道觀中的住持和少數功法極高的道士才能認得。至清代,道教中的人開始逐漸忽視這類文字,後來幾乎就沒有人能認識這類文字了。
5. 膠印和銅印有什麼不同
膠印屬於平板印刷,用PS版為載體
銅印屬於凸版印刷,用平整銅版通過氧化 腐蝕來製版 作為載體
6. 康熙宸翰印,乾隆宸翰印兩者関系
康熙宸翰印,乾隆宸翰印兩者存在関系。
康熙宸翰印,田黃鳳形瓦紐長方內形連珠璽 篆書 印面容寬1公分,長1.7公分 通高2.5公分
乾隆宸翰印 乾隆鏈章」中的一枚,鏈章是利用一整塊黃玉,雕刻成兩枚方形章和一枚橢圓形章,並由三條活動的鏈環連在一起,三枚章分別篆刻有「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樂天」的印文,印章高15.2厘米,印面8.4厘米見方,上雕池塘荷花,
「宸」即北宸,就是北極星。皇帝坐北朝南,所以北宸同樣代指封建皇帝。「翰」本指羽毛,後來則借指毛筆、墨跡、文章、書畫、印章、信函等「宸翰」就是乾隆皇帝翰墨的意思
宸翰,帝王的墨跡。 皇帝親筆手詔、御札之類。
7. 馬印的肖形印
所見古代肖形印約有來四,五百種,其中漢印源佔百分之八十強,這些印章,從印紋形式上可分為獨立圖象型和附屬圖象型兩類。前者圖象獨立存在,後者刻於印文的兩側或四周,以之作為文字的裝飾。漢肖形印的紐式多龜紐、瓦紐、橋紐、象紐、馬紐、蛇紐、台式鼻紐、鼻紐、半球形穿帶印,此外還有一面刻字、屍面是肖形的方形穿帶印、印體鏤空成兩層亭形的亭紐印等。這些紐式和形制,大都為漢印所特有,沿用戰國舊制的僅屬少數,所以,識別漢肖形印並不困難。即使是沿用舊制的爹阱,只要結合其印紋內容,雕刻風格、工藝特點、銅質等方面加以綜合考察,也不難把它與戰國印區別開來。一漢肖形印,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大量以人物活動為題材的印紋。其中有表現上層貴族生活的,如車馬出行紋印,有騎射戰斗的圖象,如騎射紋印、持盾揚刀武士紋印、得鹿紋印,有反映農家生活的,如飼養家禽紋印。此外,還有不少是以百戲、游戲為內容的。這些圖象都是寫實的,作者善於把當時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提煉概括後在小小的印面上表現出來,好似一幅幅小型的風俗畫,以它特有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古代生活的片段。
8. 古代官印的大小和特徵是什麼
漢魏時期官印,大復小一般略近制2.5厘米,且一律使用陰文。隋代官印受北周官印風格影響明顯,且特徵鮮明,其一是印面放大,約在4.5—5.5厘米之間;其二是變換原有的陰文為陽文。
唐初,為了應對當時政府機構及官員大幅增多的局面,官印製度在原有印製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以蟠條焊接成印的特殊制印方法,這便是之後被稱為「蟠條印」的印章樣式。
宋代官印印風雖對隋唐有所繼承,但更多還是來自漢印。為了充實較大的印面,於是便逐漸強化了文字筆畫的彎曲與折疊,並逐漸形成了「九疊篆」的官印特有文字風格。
(8)如何雕刻瓦紐印擴展閱讀
官印紐式經歷了以簡向繁過渡,又以繁趨於簡的演變過程。初始為鼻紐和瓦紐,印的體積小重量輕,可以穿系繩索,便於攜帶。繼為螭虎龍龜獅魚蛇鴕馬牛獸等多種紐式。
皇帝的御寶是螭虎紐,少數民族官印多為鴕紐。御寶的紐式自宋代起一改前代螭虎紐為盤龍紐,此後御寶皆用龍紐成為定製,沿至清末,而其它官印紐式全部簡化成橛紐和柱形紐。
9. 印刷術是怎樣發展的
我國印刷術的發展經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但它的源起卻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印章。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阻礙了文化的發展,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
陰文是指表面凹下的文字或圖案。採用模印或刻畫的方法,形成低於器物平面的文字或圖案;陽文是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圖案。採用模印、刀刻、筆堆等方法,出現高出器物平面的文字圖案等。
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黏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
古代文書都用刀刻或用漆寫在竹簡或木札上,發送時裝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用繩捆上,在打結的地方,填進一塊膠泥,在膠泥上打璽印。
如果簡札較多,則裝在一個口袋裡,在扎繩的地方填泥列印,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發送物件也常用此法。主要流行於秦、漢。魏晉之後,紙帛盛行,封泥之制漸廢。
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據記載在北齊時期,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得很大,這種印章就已經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銅印。銅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階。漢代俸祿在600石以上佩之,南朝時期諸州刺史多用銅印,唐代諸司,宋代六部以下用銅印,清代府、州、縣皆用銅印。
銅印的印面以方形為主,也可見到極少數的菱形和圓形銅印,印紐的形狀變化較多,有瓦紐、兔紐、獸紐、柄紐、片紐等。
古代銅印從印文內容上又可分為官印、人名印、閑章、吉祥語、圖案印、齋室印、收藏印,在古代遺留下的書畫作品或其他文史資料中,人們可以常常可以看到這類印文。
還有一類是人們不太熟悉的宗教文字印,在宗教印中,最為著名、數量最多的是道教的秘密文字印。在當時,這類印文只有道觀中的住持和少數功法極高的道士才能認得。
至清代,道教中的人開始逐漸忽視這類文字,後來幾乎就沒有人能認識這類文字了。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4寸見方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也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唐代初期在今陝西省鳳翔發現了10隻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時期石碑盛行。
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7通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通石碑上。每碑高1.75米,寬0.90米,厚0.2米,容字5000個,碑的正反面皆刻字。
歷時8年,全部刻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
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期,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
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便出現了。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它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我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出的顏色也不斷增加。至漢代,染色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為主。古代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將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間色。
青色主要是用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成的;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後來有用硃砂;黃色早期主要用梔子,後來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白色用硫黃熏蒸漂白法或天然礦物絹雲母塗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桕葉等。
隨著染色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發展,我國古代染出的紡織品顏色也不斷地豐富,出現了紅色、黃色、藍色、綠色等顏色。
我國在織物上印花比畫花、綴花、綉花都晚。現在我們見到的最早印花織物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的印花綢被面。
唐代的印染業相當發達,除織物上的印染花紋的數量、質量都有所提高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藝。特別是在甘肅省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團窠對禽紋絹,這是自東漢時期隱沒了的凸版印花技術的再現。
從出土的唐代紡織品中還發現了若干不見於記載的印染工藝。至宋代,我國的印染技術已經比較全面,色譜也較齊備。
明清時期,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有漂坊,染黃糙為白;有雜色坊,染黃、綠、黑、紫、蝦、青、佛面金等。
明清時期的印花技術也有了發展,出現了比較復雜的工藝。至1834年法國的佩羅印花機發明以前,我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手工印染技術。
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版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總之,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10. 印文為秦篆字體,右上起交叉讀小廄南田此印是秦至漢初管理官田的印章,這表明當時
「小廄南田」抄 印章作為秦至漢初官方管理官田的有效憑證, 表明 (秦至漢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樣)。
解析:
「小廄南田」印章作為秦至漢初官方管理官田的有效憑證,說明政府對土地管理行之有效,但不能反映秦建立了森嚴的官僚政治,故A項錯誤;
秦朝採用小篆作為官方標准字體,漢代時期出現更易書寫的隸書字體,故B項錯誤;
井田制在春秋晚期時期就已經瓦解,故C項錯誤;
「小廄南田」印章作為政府管理官田的有效憑證,還存在管理公田的「右公田印」,說明秦至漢初土地所有制形式多樣,故D項正確。
【「秦小廄南田銅印」】
用途:秦王朝管理小廄官田的田官之印
形制:
印面2.2×2.2cm,通高1.2cm
印銅鑄,方形,瓦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體,白文,右上起交叉讀「小廄南田」四字。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