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雕刻寶石
Ⅰ 古代的人們都用什麼雕刻玉石
古代的人們都用砣機雕刻玉石一
玉工藝開始孕育於石工藝之中,隨著玉、石分化的過程而逐步分離,玉、石工藝分離的時間晚於玉、石分化。如果說玉、石分化是從舊石器時代人們選擇石器原料時開始,那麼制玉工藝與石器工藝的分化應從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開始。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工藝有直接打擊法、砸擊法、間接打擊法三種方法,與制玉工藝聯系較少,暫可不必考慮,然而直接研究磨製石器工藝對探討玉石工藝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製工藝: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鋒,並把石材磨製成型,這在石器製作上是一項進步。」[1] (頁474)磨製石器的工藝過程是:1. 切割。先將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狀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壓擦,從兩面切成溝狀,然後截斷,往往留截斷痕不加磨刮。2. 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製成光滑規整的石器。3. 鑽孔。用石鑽、骨椎、木桿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鑽,或上述兩種方法兼用。由於受技術制約,多從兩面鑽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鑽透。兩面孔均呈截頂圓錐形孔,因砂粗細掌握不好,孔坡面會留下旋痕,兩面孔對接不正,往往出現台痕。珠管形器也是從兩面鑽於中部對接打通。
總之,磨製石器工藝是用切割、打磨、鑽孔三種工藝完成的,這三種工藝完全為早期制玉工藝承襲下來。在這一階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與石器工藝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藝與制石工藝並未完全脫離,很可能石玉匠還是在同一作坊內,玉匠仍借用磨製石器工藝來制理玉器。
磨製玉器與磨製石器兩者工藝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兩者的區別,這就是拋光工藝的應用。磨製玉器時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拋光工藝,其表面比石器細膩整潔,光澤柔潤晶瑩,但尚未見其工具。北方的興隆窪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馬家濱、崧澤文化玉器正處於這個階段,此階段的制玉工具均為用於鋸切、磨礱、鑽孔等手工工具。那麼到何時制玉工藝才能從制石器工藝中徹底分化出來呢?標志不在於應用拋光術,而在於砣機的發明和應用。這是一種新式工具的誕生,而不是某種工藝方法的改進,它給制玉工藝帶來了一場革命[2] (頁6-8)。
二
砣機既是制玉工藝的關鍵設備,也是推動玉器工藝從石器工藝中徹底分離的真正動力及玉工藝走向獨立手工業的標志。
砣機即磨玉機,清人稱「水凳」,明人稱「琢玉機」,工人稱「砣子」、「鉈子」,古代記載甚少。我們研究砣機的一種權宜辦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雖然不易到達源頭,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蹤影,隱約聽到它的瑟瑟琢磨聲。
現代的砣機有兩種:第一種是電動鐵砣機,其砣子是用鑽石粉製成,故稱砂砣,轉速10—5000轉/分[3] (頁33);第二種是蛇皮鑽,類似牙醫的修牙機,其旋轉速度更快,轉速達3000—20000轉/分[3] (頁34)。現代磨玉機——砣機,不用蘸水砂,只用細流水即可,確實方便,但是轉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計不好做。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與清代砣機相聯系。
(一)清代砣機的分析
關於清代砣機,現在我們能夠見到比較完整的圖像資料則是《玉作圖說》,李澄淵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4]。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也就是經過現場調查作了寫生,盡量如實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圖是可信的。此圖冊名為《玉作圖說》,共十二開,十三圖,每圖附文字說明,可以說是玉作的連環書,是繼《陶治圖》之後出現的又一部紀實的工藝圖書,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名稱都一一註明。中間是書畫,左右兩側有豎欄各三行,首行書編號和題名。書寫「說」文楷體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為搗沙、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個工序,一搗砂圖說,二研漿圖說合為一開,即一圖二說,三至十三這十一工序各為一開,共十二開,每圖書圖說。
《玉作圖說》的圖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釋,但尚須說明,我們通過李澄淵《玉作圖說》不僅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設備及其基本工藝,也可窺探清代玉工如何操縱水凳。這種碾機是經過歷代玉匠無數次改進而達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設備,可稱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亦稱「高凳」或「水凳」。
(二)明代至隋唐時期砣機的探討
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5] (頁308)
其解說較簡單,若參照附圖不難了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刊砣機與李澄淵所繪《玉作圖》砣機大體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圖與說明均甚簡括。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砣機資料只有上述明、清兩代的圖文,以前的砣機尚無材料可尋。當然,這種類型的砣機不會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機,其上限在於隋唐,不能再早了。這是因為我國起居所用室內傢具大致在隋唐改變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憑幾跽坐的習慣,離開矮踏,高高地坐於墩上或椅上。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現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筆者認為隋唐創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唐代已有旋機可由碾證之。所謂碾本為轢物器,即壓碎穀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盤、碾砣兩大部分,由牲畜拉動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轉粉碎穀粒。唐宋人以「碾」訓「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轉以象徵砣機琢玉,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機制玉之意。砣機的存在確實不容置疑了。而李澄淵所繪砣機和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玉機都是經過千餘年的使用改進後留下來的非常先進的磨玉機,也是隋唐桌式砣機的發展及其完善的形式。可以說隋唐明清與20世紀60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機。
(三)南北朝至秦漢時期的鐵砣幾式砣機
從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做工來看,毫無疑問已用砣機來雕琢玉器,這一點研究玉器的人之間沒有任何分歧。當然,這時的砣機還不如隋唐的砣機那樣高效先進,估計在機械原理上當與明清砣機一致,但其結構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漢人那樣跽坐於地上使用砣機,其砣機應是跽坐幾式而非足踏旋轉的桌式。據悉,印度19世紀砣玉機是幾式,一人拉弓帶動砣具旋轉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機的參考。我國此時幾式砣機應為何種結構?用幾人操作?須進一步探討,但也不排除另有專司砣機轉動的輔助工人,或許是由2人或3人共同操作的幾式砣機,而不是一人腳踏手托玉砣磨的先進砣機。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發明冶鐵並逐步推廣,用於工具和武器,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蓋於此時不久或遲至秦漢,砣機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鐵制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
(四)夏商周三代的青銅砣幾式砣機
關於漢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幾式砣機的設想判斷也是來自三代的出土資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與獸等石雕和婦好墓出土的坐佣均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兩種坐式均為席地而坐,所以可證商代砣機應是跽坐式砣機,其前之夏代及其後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為跽坐式砣機。
跪、跽均為古坐式,坐在機前雙足不能發動砣機旋轉,只可一手拉動弓弦轉動,另一手托玉琢磨。或有另一二人來回拉動使其軸旋轉帶動砣子轉動,可能二三人操一機。所謂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調水沙磨玉的人。砣機高度約30—50厘米。砣機結構由幾、支架、軸、砣、條帶或弓子等組成,砣子用青銅製作,可自行鑄打而成,比原始砣機效率要高。
(五)原始砣機的發明與改進
砣機何時問世?這是我國玉器工藝史上長期爭論而很難統一的問題。比如國內主張砣機發明於原始社會的有趙汝珍,認為:「至唐虞之時用玉尤為繁多,治玉亦見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純用手工矣。」[6] 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機磨玉。
同時代的劉大同作《古玉辨》辨古玉之真贗,關於制玉特辟「刀工」及「昆吾刀之切玉」二節,其所指之「刀法」乃刻工,主張「玉器時代原無刀工,故指玉斧玉鏟之類存於今者未見其有花紋者,可見上古未開化以來無刀工之可言也」[7]。劉大同認為:「余按古今雕刻一門可分為五大時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是以石制玉時期,可稱最古。一變而為周之昆吾刀,再變而為漢之八刀,又一變而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為最後。今人不見昆吾刀,而以菊花鐵所煉之鋼刀刻玉。」他認為玉器上的圖案文飾均可用刀刻:「昔人雲,自晉魏以來不見昆吾刀,誠然哉。若就雙鉤碾玉法論之,漢時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矣。倘若再用機器製作,則俗惡更不堪設想,可畏也哉!」[7]
所謂「雙鉤碾玉法」出自明人高濂《遵生八箋》,原文如下:「然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宛轉流動,細如秋毫,更無疏密不勻,交接段續,儼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8] (頁172)
高濂主張「雙鉤碾玉法」是漢法,而劉大同之意是古有雙鉤玉法,並非漢人的。他既主張從周人始用昆吾刀刻玉,漢用八刀,六朝巧雕,乾隆精刻,今用銅刀等工具刻玉,又接受高濂漢人雙鉤碾玉之說,主張刀刻與砣碾並存,這是不妥的。以刀刻玉的說法不過是一傳說,實不存在,琢玉只能以「他山之石可以錯玉」的說法,以水沙磨玉,這是唯一正確的說法。
西方有人認為砣具產生於迦勒底,後向東西兩側傳播,如波西爾提出:「中國玉工所用器具皆完備足用,其如法亦甚早,若溯其源當亦來自西方,似為迦勒底(Chaledea,地名,古代巴比倫王國之州)及蘇西拿人所發明,然後自其地東行中國,西及歐洲,南至印度者,唯其傳播之時確在何期則代遠年淹沒可考矣。」[9] 現在我們可看到19世紀印度玉工使用砣具的線描畫以及新疆和田玉工所用之旋車均與水凳不同。這是同出一源發展不同還是共源共流?值得研究加以論說。
夏商周三代砣機是一人或多人操作的青銅幾式砣機,來自原始砣機,反過來說原始砣機改進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砣機。
原始砣機發明於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關心的事。過去的主要根據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這些玉器文飾復雜,表面拋光還留下了一些砣痕。王遵國先生據此研究認為:「張陵山的玉蟬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琢痕。寺墩玉璧M3:22上留下直徑分別為11厘米、16厘米、26厘米的弧形琢痕,說明切割工具當為直徑大小不一的輪鋸,或稱圓砣,古代又稱砂碾。其資料估計是含石英粒的砂面圓盤。從玉璧圓邊和玉琮邊角的勻稱整齊,誤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練技術外,還有固定的琢玉裝置,估計已經出現同本世紀上半葉還使用的水作凳一類的琢玉機。從當時盛行陶器輪制機術來判斷,這是可能的。祝你好運,祝你幸福!
Ⅱ 古代是用什麼工具雕刻石頭叫什麼
陀加解玉沙
Ⅲ 中國古代玉石雕刻的六種技法分別是什麼
清代玻璃種翡翠觀音,大有來頭,價值5個億,收藏價值極高。物以稀為貴。
Ⅳ 古代人用什麼來雕刻玉石的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
使用的工具可有以下三種:
1、馬尾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種方法。這是根據良渚玉器上出現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來推測的
Ⅳ 如何描述古埃及的雕塑作品中人物形象雕塑
古埃及的雕塑作品以人物形象居多,主要以人像和神像為主,其中的人像又以國王和王室成員雕塑為主,也有部分小官吏形象的雕塑作品。這些雕塑作品幾乎是同一種風格,神情威嚴莊重。一般可以分為行進式和坐式,行進式雕塑中人物左腿向前邁了一小步。而坐式雕塑則端坐在底座上。不管是行進式,還是坐式,都以正面形象展示,頭部和胸部保持垂直,以眉心為軸線左右保持對稱。
古埃及人物雕塑大多是著色的,頭發、胡須和眼圈塗以黑色,衣服則全塗成白色。在男女膚色上也有差別,男人的皮膚是棕色的,女人則為淺棕色或者棕黃色。大型雕像的眼睛不作進一步的加工,而小型雕塑的眼睛則用黃銅做成,更高級的還可以飾以玻璃或者寶石。
Ⅵ 中國古代是如何雕刻玉的
以雕刻說,原始來時期隨陶器廣源泛使用而派生出的俑像物什,不僅是審美與象徵的產物,也是原始先民們逐漸形成習俗的產物。於是到了「以代人殉」的時代為起始,俑像便納入了華夏民族綿延數千年的官方文化體系。石刻藝術同樣如此,塑造與雕刻動物是喪葬民俗的產物,而為霍去病墓列置石像,並且延續至跨越隋唐以至明清時代則是官方「大民俗」的規則。所以,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與底色,是持續而恆定地發揮著作用的。這是民俗與中國文化總體風貌的血脈關系之一。
其二,民俗藝術(含民間美術)是以特定人群、語言、種族、地域為紐帶,呈縱向傳播的恆定形態的原生藝術。它不具有普及性、普遍性和鮮明的時代性。
其三,民俗藝術具有著獨特的審美旨趣、造型特點與形象系統,它們基本上不受時尚風習的左右而往往以一種造型、風格、色彩而延續千百年;它可以跨越時代、跨越政治、跨越時空,持久地保持其恆定的特色。
綜上所述的民俗(民間)藝術流布的原因與特徵,建立起了中國傳統雕刻藝術深厚的生存土壤與廣闊的文化背景。從而使二者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發展歷程中始終保持生命活力的互為源泉的關系。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規定」了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必然風格。
Ⅶ 古代人是怎樣雕刻石雕呢
根據考古發現,我國的石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最早的是「線雕」創作的石刻岩畫,版後來出現「磨刻權」的小人頭像(遼寧東溝後窪出土),直到青銅時代刀法雕刻的石雕作品。可見,遠古時期,古代先人主要是以石頭磨石頭的「磨刻」技術來製作石雕藝術品。
Ⅷ 古代人怎麼給珍貴物品定名稱,如某些玉石,寶石,金屬等的物品
玉或者類似玉的的寶石一般用王字旁+某個字來命名,如:璚、玥、璫等等……
金屬一般用一些常見金屬+修飾詞,如:葯金、青銅等……
Ⅸ 沒有電動工具的古代人是怎麼雕刻高硬度玉石的
玉的硬度很大,用現代電動工具輕輕鬆鬆搞定,古代人當然有他們的智慧,主要靠鐵、石頭、水,弓等來雕刻。
這些技藝都需要長久的磨練,其中的步驟非常多:
一、搗沙和研槳。一位工人用石臼把石沙弄碎,另一位接上去用篩子篩選石沙顆粒。
二、開玉。兩位工人把石頭架起,然後用自製的鐵絲拉鋸,用來除去玉料外面的部分石頭。
八、打眼。扳指之類的玉器太小,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配上不同外形的孔洞木板,用“綳弓”來在玉器上鑽出洞。後來用桯鑽與管鑽的辦法來操作。
九、木碢。用圓盤,磨光的碢來給雕琢完畢的玉器磨光。
十、皮碢。用牛皮做的皮碢給玉器拋光上色,呈現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