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秦兵馬佣的雕刻題材是什麼

秦兵馬佣的雕刻題材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06 22:36:29

❶ 分析秦始皇兵馬俑與漢茂陵石刻的藝術特徵,比較秦漢雕塑藝術風格的差異。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徵總體而言就是:雕刻手法寫實,注重細節刻畫。
漢茂陵石刻的藝術特徵茂是:突出顯示了漢代石刻氣魄深沉宏大,風格豪邁生動,造型傳神逼真、妙趣橫生的藝術特徵。
秦漢屬於封建中央集權建立時期,是藝術風格確立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雕塑大多用於功業的宣揚,王權的顯示。
秦代的雕刻以軍事題材為主,比如秦兵馬俑;兩漢的雕刻相比之於秦更朝生活化方向發展,民間題材更多,比如娛樂俑到漢代才有,還有就是佛教藝術也是從兩漢時期開始的,佛教是西漢末期傳入,但東漢時期已經有佛教藝術的創作了。 很多美術史類書籍和相關評論都將秦、漢雕塑歸為一類,但實際上,秦、漢雕塑無論在文化根源上,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都有很大差異,不應這樣一概而論。秦代兵馬俑的藝術表現手法是寫實的,漢代霍去病墓石雕是誇張變形的。雖然二者都採用了線刻的表現手法,但兵馬俑與霍去病墓石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精細而准確,主要是承襲了先秦時期青銅工藝某些形式語言;後者大氣且簡練,與整石完美結合,有如天成。通過對二者形式語言的比較,現做以下分析說明: 1.傳統認識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認為,秦統一後,將六國能工巧匠聚集於咸陽,人才雄厚、技藝高超,所做出的作品嚴謹、精緻是理所當然的,工程完工後,大半匠人被坑殺,這必然造成秦、漢之間的師承上的斷代,漢代的雕塑水平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這就會或多或少的成為以霍去病墓石雕為代表的漢代雕塑在寫實層面上要遠不及秦代雕塑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種說法認為,秦主要繼承的是中原的周文化,崇尚朴實無華,在藝術表現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漢主要發展了楚文化,充滿對宇宙人生的奇異幻想,富有濃厚的浪滿主義色彩[2],造型簡約抽象(如圖一、圖二),這就形成了秦、漢之間在藝術表現上一個趨向於寫實,一個趨向於寫意的又一個原因。但筆者認為,從當時的歷史來看,還有可能存在一種更為重要的原因--民族心理因素。 2.新的觀點 匈奴興起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時期,匈奴主要活動於燕、趙、秦北部地區,秦漢之際匈奴各部統一,逐漸強大起來,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漢初不斷南下擾漢,成為威脅當時漢朝統治的最大疾患。長年的戰爭使得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積怨很深,並且,長期以來,漢朝對匈奴在戰爭上一直都處於劣勢,直至漢武帝時期這種勢態才得以扭轉,而霍去病就是扭轉這一勢態的重要功臣之一。戰爭格局的變化使得漢朝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面對匈奴,在這種前提下,霍去病這一影響漢、匈戰爭格局的重要功臣必然會受到漢武帝的極大賞識,而他的陵墓也必然是漢朝對匈奴彰顯其國力的重要紀念性符號。因此,漢朝在當時勢必會認真選擇表述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而這種符號的藝術語言無外乎兩種選擇,一種是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另一種便是匈奴族(胡人)的藝術語言。讓我們回味一下霍去病墓石雕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比較一下它與前代各朝或同朝代在藝術特色上的差異,我們會看出,無論是秦兵馬俑的嚴謹細致,還是馬踏飛燕、長信宮燈的纖巧靈動,我們真的是很難找到霍去病墓石雕與前後二者的共通之處,一個民族的藝術語言的發展在短短百年之內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是極為罕見的。那麼,我們能否假設這樣一種情況:霍去病墓石雕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並非華夏族本身的藝術語言,而是採用了當時胡人的藝術語言,面對胡人炫耀青年將領的赫赫戰功,昭示大漢王朝所向披靡的軍事實力。 參考:網路搜索

❷ 秦始皇兵馬俑雕塑的藝術風格

兵馬俑雕塑的藝術特色,主要是繪塑結合,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形式和內容統一,既富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完全可以與希臘、羅馬的雕塑媲美。

這些兵馬俑大體上都是經過精雕細刻的,從己出土的1000多個陶俑陶馬來看,無一雷同。,無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貼、刻、畫等雕塑技法,從體、量、形、神、色、質等方面追求藝術效果,造型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給人明快、深沉、博大、壯觀、精美的印象。
兵馬俑崇尚寫實的藝術風格。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來看,兵馬俑是類比秦代宿衛軍的形象而創作的。 士兵俑身高175厘米至200厘米,戰馬高150厘米至172厘米,長200厘米左右,形狀大小與真人真馬差不多相等。兵馬俑的服飾也是完全按當時的情況設計的。因此,有些學者根據兵馬俑千人千面的情況,推測當時製作這些陶俑,一定是用軍隊作模特兒;工匠們按照每個模特兒的體型和面部表情,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不管這一推測是否正確,兵馬俑的寫實風格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需要說明的是,兵馬俑的作者並不是追求細微末節的真實,而是把握形似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神似,從而大大提高了兵馬俑的藝術品味。
兵馬俑的造型是按各兵種列陣時的情形設計的,既表現了威武之師的形象,突出了機智勇敢、堅強不屈的總體特徵,又刻劃了兵馬的神態,突出了兵馬俑的個性。這些兵馬俑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代雕塑家的兵馬俑的服飾是按照當時的軍裝和戰馬裝飾創作的。士兵俑的服飾種類繁多:不同的兵種有不同的服飾;同一兵種在不同方陣,服飾也不盡相同;軍吏與士兵的軍服也有所差異。戰馬的裝飾不拘一格:騎兵乘坐的戰馬與拉車的戰馬各有不同的飾品。無論是士兵俑的服飾,還是戰馬俑的裝飾都追求形似。就連綴甲片的皮筋、扣接革帶的帶鉤、綁扎腿部的綳帶、系鞋的鞋帶、鞋底的針腳,都一絲不苟地進行刻劃。不僅如此,還根據情況巧妙設色,使這些服飾顯得絢麗多彩。
造型藝術。

兵馬俑的彩繪藝術有四個特點:

一是色彩明快,鮮艷絢麗。
二是色彩對比強烈。比如將軍俑內穿朱紅色中衣,外套暗紫色短褐,披著彩色魚鱗甲。甲的邊帶以白色作底,用紅、綠、黃、紫等色繪制幾何形花紋。雙肩、胸前、背後各有一朵用甲帶扎結的花朵。這種設色方法使軍陣的氣紛顯得熱烈而又雄壯。
三是上身服色偏艷,下身服色偏暗,能給人莊重而踏實的感覺。 四是彩繪與雕塑互補,如馬嘴和鼻孔塑得較小,但繪上紅舌、白齒和肉紅色的鼻孔後,就有了鼻孔歙張、張口嘶鳴的效果。(載自《兵馬俑的藝術風格》等文)

❸ 翡翠玉牌一般用來雕刻什麼題材

大多數雕刻都是山水、人物。

❹ 這個松石雕刻什麼題材合適

三十、 露恨晨曦花怨秋,醉後,只落一地愁。

❺ 翡翠擺件的雕刻題材有哪些

翡翠擺件的雕刻題材,主要有以下幾類:

1,家庭陳設類:荷葉與魚的組合,寓意和和內美美。容

2,商業招財類:白菜(寓意:百業來財),貔貅,三腳金蟾(都是招財瑞獸)。

3,祝壽類:松鶴和烏龜的組合(龜齡鶴壽),松樹和柏樹的組合(松柏長青)。

❻ 具體說說!中西方雕塑審美差異在哪呢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是兩大最鮮明的文明。盡管兩者都產生於奴隸制和封建制這同一種社會基礎上,都受制於人類思維發展和文化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但由於社會歷史條件、文化傳統、民族審美心理的差異,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兩種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一、題材差異
1,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中國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文明,使人與自然及生態系統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因而中國早期雕塑題材以動物為主,《四羊方尊》、《蓮鶴方壺》等就是其中的傑作。
(1)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宗教佛像也成為中國傳統雕塑的表現對象之一,最有名的當推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和敦煌石窟這四大雕塑群,此外還有大量的寺廟造像。
(2)同時在中國厚葬習俗的影響下,君主及達官貴族大勢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為中國雕塑藝術上的又一珍寶,最具代表性的就屬秦始皇陵的兵馬俑。
2,對比之下,西方的社會基本上是一個宗教性的商業社會,城市化的生產培養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險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陸路交通發達,同東方交流廣泛,這一切都有利於科學、文化和藝術的發展。
(1)神話傳說是兩方雕塑題材之一,如希臘人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神的力量顯現的結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體現,神同人一樣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
(2)不同的是他們長生不老、神通廣大而已。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產牛了關於繆斯、阿波羅為主神及其統率下的繆斯的神話。
3,對人體美的表現也是兩方雕塑家們的又一題材。
(1)體育競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臘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競技大多以裸露身體的方式進行,這也許是為了在競技比賽的同時顯露強悍,優美的體型。
(2)這種社會風尚的流行無疑給雕塑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和創作的環境,給比賽勝利者雕像也成為雕塑家的一項任務。如米隆的《擲鐵餅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異
1,在中國人看來,主體與客體相通、感性與理性共融,視「天人合一」為宇宙觀核心,相信天人感應、天人相類。
(1)這種思想的必然結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確信人們心中所要抒發的東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應的事物,並以其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2)漢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馬踏匈奴、躍馬、卧馬、卧牛、伏虎、野豬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踏匈奴》。為了表現霍去病的赫赫戰功,作者別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氣勢軒昂、莊重雄強的戰馬,馬的神情果斷沉著,彷彿在時時刻刻警惕著,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敗將掙脫而逃,體現出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的堅定意志。雖然沒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過《馬踏匈奴》整個作品不難體現他的品格與精神,使人聯想到英勇無敵的青年將軍,似乎聽到擊敗匈奴的勝利呼聲。其它石雕也分別體現出將士們不顧艱險,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
2,《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戰馬的雕刻形象,藝術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駿的立、行、奔、馳的健美姿態,並顯示六匹駿馬那英勇而溫順、剛毅又善良的性格。造型飽滿剽悍,神韻充沛飛揚,層次轉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於變化,具有節奏感。雕刻的是馬反映的是人,象徵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頌了李世民的偉業豐功。
3,除了表現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績外,也成為體現當時統治階級權力的載體。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韉,上托寶瓶,頭施籠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儀仗,其寓意為「太平有象」——動物失去了自身的個性特徵和活力,成為皇權的象徵。
4,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國雕塑藝術中舉不勝舉。而西方則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
(1)而西方則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
(2)西方雕塑的表現題材基本上是以人體為主,就算是神話人物也是以人為衣缽,體現人體的美。每個時代的雕塑家幾乎都共同關注人體與精神的統一。
(3)如古希臘雕像就是通過人物整體,在單純與靜穆中顯示出一種理想的美。黑格爾說過,「希臘民族性格的特點在於他們對直接呈現的而又受到精神滲透的人身的個性具有高度發達的敏感,對於自由的美的形式也是如此,這就使得他們必然要把直接呈現的人,即人所特有的受到精神滲透的軀體,作為一種獨立的對象來雕塑,並且把人的形象看作高於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的最美的形象來欣賞。」①(註:參見[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三卷(上冊),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8頁。)
三、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1,雕塑是三度空間的立體造型藝術。雕塑品的實際體量與繪畫的虛擬體量從視覺感受上是不一樣的,繪畫中的虛擬體量要達到雕塑的實際體量是完全不可能的,這也就是雕塑魅力所在,它以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帶給人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是其它藝術形式無可替代的。
2,作為精神的實際存在,西方人體雕塑在「理念」世界的支配下具有了自身的獨立價值,它不是憑借自然景物的烘托,而是憑借光線與陰影的變幻以展現形體的空間實在性,因此西方人體雕塑是嚴格意義上的空間藝術,在20世紀以前,希臘雕塑的物理性的立體空間概念,成為西方雕塑家共同參照的範式。
3,中國美學突出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藝術家們共同追求著那種「天地渾溶一氣,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以似之」的境界,營造著「往不復,天地際也」的獨特空間。(1)北京天壇的圜丘面對著一片虛空的天穹,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反映出中國人與生存方式密切相關的時空互滲的空間意識。因而中國的雕塑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實體出現的,而是盡可能採用「借景」、「虛實」等種種方式,以求與自然景象合為一體。
(2)那些石窟造像多是通過背景熱烈激昂的雕繪故事的陪襯和烘托,而顯得更加寧靜和睿智,從而彌補了獨立的圓雕在表現空間容量方面的局限性,構成了一個空間形式包含時間節奏和動感的藝術世界。
(3)唐代的帝王陵墓所確立的「以山為陵」的體制,使陵墓、陵前雕刻與自然起伏的山勢巧妙結合,令觀者「身所盤桓,目所綢繆」,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遊的時間歷程。
4,除了空間表現手法上的差異,中國雕塑以寫意為主的表現手法與西方雕塑的寫實性表現手法也形成反差。由於中國雕塑很晚才與實用美術真正分離,在漫長的歲月中,雕塑大多隻是實用美術的一種裝飾手段。
(1)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形成了中國雕塑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特徵。
(2)不講究描摹寫實,在塑形上注重寫意傳神,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神似勝於形似」,這種中國式的美學觀念可以說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即使有時表現出一定的寫實性,也只是比較細微而已,在本質上依然屬於意象性造型。正因為中國藝術以表現、抒情、寫意見長,追求藝術意境,中國古代雕塑也具有濃郁的東方情調和意境特色。
(3)「所以漢代那些女陶俑會有著細柔的腰肢,有著如盛開的喇叭花一樣美麗形狀的裙裾和翩翩起舞般的拂袖姿態;所以敦煌北朝的彩塑佛像會有著不可言說的微笑,並且在這微妙的笑容中透露著內心的智慧和遠離塵世的灑脫風采;
(4)所以敦煌唐代的彩塑菩薩會有著如血脈在流淌搏動的肌膚和薄如蟬翼的透體天衣;宋代晉祠的彩塑侍女會有著美人魚一般的身段。」而我們在欣賞的時候,必須使用我們本民族的藝術標准和審美習慣,才能夠真正感覺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
(5)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們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寫實性雕塑。這種寫實性雕塑風格的產生是由於「模仿說」的明確提出。
(6)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好的藝術必須「照事物的應當有的樣子去模仿」。而模仿是人的「一種自然的本能」。強調對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發端於古希臘的西方藝術傳統。
(7)「模仿說」如同一面鏡子,反映視覺的真實。如《米洛的阿芙洛狄特》與《大衛》都是對人體的真實再現。並且,圍繞著人體塑造,古希臘令創造出一系列的標准法則,如1:7和1:8的人體比例。
(8)文藝復興時期又創立了透視學和解剖學兩大成就,有些雕刻家如多納太羅、米開朗基羅等還親自動手做人體解剖實驗。這些都是為了能更好、更准確的模仿自然,更完美的刻畫雕塑形象而服務的。
四、造型手法的差異
1,中西雕塑藝術家都重視線條的表現力,重視以線條造型為共同的媒介,而西方的用線僅服務於造型。黑格爾認為速寫或草稿卓越的表現了畫家的天分及其特點,安格爾認為線和形愈簡練愈美和有魅力。可見線條對畫家的造型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對雕塑特別是圓雕來說,線的因素更是不見其痕跡,雕塑家刻意追求的是團塊和體積、重視三維空間的立體效果,素描中的線條只是充當表現這種效果所界定的輪廓線。
3,米開朗基羅曾說過,一個好的雕刻作品即使從山上滾下去也不應有一處磨損。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都來自於原始實用美術,從彩陶時代起,繪塑便相互補充,緊密結合。
4,中國雕塑不僅吸收了繪畫的線條色彩的特點,而且還習慣在雕塑上繪色描線。中國古代長期繪塑不分家,而且對繪畫更為重視,因而雕塑具有了明顯的繪畫性。
5,這種繪畫性導致中國雕塑區別於西方雕塑追求團塊和體積,因而是線條在雕塑中發揮重要的造型輔助作用。
6,雕塑家「運刀如運筆」,通過富有彈性而又豐富多變的線條,或表現飛奔的情態,如漢代的「四靈」瓦當、龍門蓮花洞中的飛天等;或表現不同質感;或表現不同體型;或表現不同個性……。
7,總之這種「凈化了的線條」既體現了各自的時代風格,又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行雲流水,骨力追風,剛柔相濟,狀物抒情,充分展示了中國雕塑中線條的靈活性和自由美。
8,另外,中國古代雕塑還喜好在雕塑上繪色。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戰國的隨葬木俑、漢代的畫像磚石,唐宋的「影壁」形式,無不是塑繪與雕繪相結合的產物。
9,晉唐以來的佛教塑像更具有繪畫的風貌,莫高窟盛唐時期的彩繪菩薩,設色濃艷華美,體態雍容華貴,生動的表現出盛唐時期的貴族婦女的風度神韻,這種藝術效果充分顯示了中國雕塑家的創造才能和民族特色。
10,這與西方雕塑很少設色區別也很大。在這方面,西方雕塑與其它門類藝術之問有著嚴格的界限以及各自獨立的表現方法。
11,從古希臘時代直到20世紀之前,西方雕塑作品很少有設色者,中間僅18世紀法國「洛可可」風格產生時,出現一叢敷彩的建築裝飾雕像,以適應王室貴族的審美趣味和感觀享受。但那種凈素妍雅。強調光影感的大理石刻雕塑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12,西方雕塑家大多盡力排除從色彩的優越性中擇取繪畫的輔助方法。法國雕塑家法爾孔奈說過:「如果雕刻能保留在自己確定的范圍之內,它就不會喪失自己任何一項優點;但是,如果它要使用繪畫的全部手段,它就會受到失敗的威脅。這兩種藝術各有各的表現手段,色彩不是雕刻的手段。」
五、材料的差異
1,雕塑是使用真材實料來實現作者的創作意圖的。材料不僅有堅硬的質地,而且也能像色彩一樣借物傳情,發揮和延伸設計者的思想。
2,如花崗石的堅硬能使人產生出堅如磐石之感;大理石的潔白能使人產生出純潔無暇之感等等。羅丹的作品大家都熟知,在他的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彭湃的激情。他那雙天才的手用泥土塑造的肌膚下似乎流動著生命的血液,假使沒有以能保留住作者手印的青銅來鑄造,那麼可想而知我們將無法欣賞到這動人的一幕。
3,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中國雕塑較之西方尤為豐富,如土、木、石、玉、銅等等,其中以與自然密不可分的土木居多。
4,從仰韶文化的人像陶塑到長沙漢墓中的彩繪木俑;從秦陵兵馬俑到唐代木雕迦葉像,從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菩薩到明清時代的小品雕刻,皆體現出中國人對土木的依賴性和親切感。西方由於工商文明的發展而較早地擺脫了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在雕刻材料的選擇上也較早地揚棄了土和木的利用,在雕刻材料的選擇上創造了以石雕為主流的雕塑藝術史。
六,總之,中西方歷史與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徵,決定了西方藝術的注重寫實性與而中國藝術崇尚寫意性的兩種不同審美取向;
(1)同時在造型手法和材料等運用上也造就不同層度的差別與異同。
(2)中西雕塑藝術雖有風格特徵之別,但無優劣高低之分,以上只是對各自風格與觀點的評述,有助於更深入地了解雕塑這一藝術領域的奇葩。

❼ 黃翡的原石適合雕刻什麼題材的擺件

只要是吉祥物都可以的,

❽ 很多雕刻題材是睡狸,有什麼寓意嗎

中國人自古就有佩玉的習慣,有的是出自愛好,有的是出自心中美好的祝願。近年來佩玉牌更成為消費者追求的時尚。面對市場上各種體裁的玉佩,消費者感到無從選擇。其實在和田玉的題材當中,大多有明確的主題,這些主題可能出自一個點故,一個傳說並寄託著人們豐富的思想和情感。
中國玉器的題材中,神仙人物、鳥獸動物、星雲山水、樹木花草等等,可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從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綿延到了今天。
蝙蝠的」蝠」因與幸福的「福」諧音。人們用玉材琢刻蝙蝠的形象,喻福,討口彩,取吉祥。「葫蘆」因近「福祿」,同樣是琢玉中頻繁使用的題材。這種題材開始盛行於明代,至清代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福在眼前」把一隻蝙蝠刻在一枚有孔眼的古幣上面。
「福壽延年」把蝙蝠刻在一隻壽桃上。
「多福多壽」多隻蝙蝠與壽桃刻在一起。
「福祿壽僖」將蝙蝠和梅花鹿、壽桃、喜鵲(或直接刻一喜字)為伍。
「五福捧壽」在五隻蝙蝠中間雕一壽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五福和合」以五隻蝙蝠與荷花、圓盒為伍.「荷」同「和(安寧、平和)」、同「合(投契、融洽)」。
「福壽雙全」蝙蝠、壽桃、古錢.」錢」音近「全」,「二」義同「雙」。
「福至心靈」蝙蝠、壽桃、靈芝。「芝」諧音「至」,「桃」似「心」形,靈芝之「靈」。
「流雲百福」以蝙蝠與雲紋為伍,「雲」意「綿延不斷」,形似「如意」,象徵幸福如意。
「福從天降」蝙蝠刻在一娃娃的頭頂上。
「福壽三多」蝠、桃、石榴或蓮.「石榴」、「蓮子」均寓多子之意,「即福多、壽多、子多」。
「三多九如」蝙蝠、壽桃、石榴、如意。「三多」即「即福多、壽多、子多。「九加」出自《詩經》中:「如山加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崩,如松拍之茂.無不爾或承」。
圍繞在「蝙蝠」的一個福」字做口彩的例子舉不勝舉,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美好追求的詞彙之豐富。
一隻雄雞,一棵雞冠花。雄雞的高「冠」是「官」,雞冠花之「冠」又是「官」,豈不是「官上加官」?這類題材對於今天的人們,仍然起著良好的祝願。如各類競賽,運動場上的健兒們果得到一件「爭『雄』(雄雞)奪『冠』(雞冠花)」題材的玉佩,似乎更具有一種中華民族的特有的意蘊含蓄的美學內容。
在藝術形式上,中國的這種玉雕工藝,形式上是寫實派.花是花、鳥是鳥、人是人,人人看得懂,但意蘊上卻是一種音、物之間的借喻形式,玉器上的紋飾都是美好的、吉慶的嚮往,這恐怕是一種唯中華民族獨有的、令人叫絕、妙不可言,甚至有時顯得匪夷所思、莫名其妙的寓意文化。

掛件上豐富的紋飾,多取長壽、祝福、快樂之寓意,一般的紋飾有人物、動物、花草、文字和其他一些圖案。常見的還有:
佛、觀音:掛件中的佛,常取大肚彌勒佛的造型。它實際是由一個叫契比和尚的形象塑造出來的。據史書記載,契比是五代時期明州(今浙江寧波人)人,經常手持錫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游化行乞,故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相傳他身形肥大,衣著隨便,言行不拘小節能預測吉凶,知晴雨,神秘莫測。後梁禎明三年,契比坐化,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造塔供奉。因此其成為解脫一切煩惱的化身。而觀音則被視為救苦救難之神,被視為慈悲的化身。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受到最普遍、最廣泛的敬仰。人們佩戴此類的紋飾掛件是為了借佛、神的力量來保佑自身,祈求平安快樂。
壽星:以南極仙翁托桃為紋飾,寓意幸福長壽。壽星是我國長壽的化身,現代玉雕常以其為素材,用來寄託人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
童子:以古代兒童為紋飾,祝願多子多福之意。
龍、鳳:龍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獸,鳳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吉祥神鳥。寓意吉祥。傳說鳳在中國民間代表女性,龍代表男性。他們搭配在一起寓意婚配吉祥。
魚:「魚」與「余」諧音,表示富裕。如:年年有餘(魚)、吉慶有餘(魚)等。
蟾:自古以來代表財富。常見的劉海戲金蟾,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
猴:「猴」與「侯」諧音。馬和猴在一起,寓意馬上封侯,封官進爵的意思。還有兩只猴在一起,指「輩輩封侯」。
十二生肖:生肖也稱屬象掛件,視為護身符可保佑平安、快樂。
植物紋飾:植物紋飾常與動物紋飾相結合,產生豐富的圖案和寓意,如:連年有餘,松鶴延年等。也有單獨的植物紋飾,如:竹子,代表節節高;花,代表花開富貴;梅、蘭、竹、菊花中四君子,代表人的氣節性格。
劉海,道教傳說中的神仙,手撒金錢,給人帶來財富。民間年畫中以劉海戲金蟾象徵吉運財富的到來,是一個深受人們喜愛的吉利形象。
「寶劍峰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十年苦讀成就今朝。作品利用殘壁、冷梅、孤桌、獨燭來體現十年苦讀的清苦,襯托出今朝成功的不易和艱辛,勉勵自己不斷的進取,巔峰之上會有另一反景緻。
文字和圖案紋飾:常用的文字和圖案紋飾有壽、福、祿、喜、長命百歲等字樣,及陰陽八卦卜吉紋飾等。寓意吉祥,平安。
吉祥圖案不勝枚舉,了解玉石文化,寓意也是其一,寓意的不同使玉石的含義也不同,使人們在佩戴玉石時品味中國文化的豐富,玉石文化的內涵。
在古代,魚不僅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之—,而且還因此把魚看成了祥瑞之物。孔丘生子,友人送鯉魚一對為賀。孔子十分高興地收下,以為吉祥,便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孟子把魚和熊掌作為最高貴的美食,留下「魚,我所欲也」的佳句。元青花魚藻紋多畫鱖魚,大有「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情畫意。由此可見元人對魚文化同樣喜愛。明以後則多畫鯉魚,表達了人們企盼「鯉魚跳龍門」的吉祥。我收藏的青花瓷片中有一些同魚有關的紋飾。如一片上繪一文人,手舉一枝桂花,腳踩在鰲龜頭上,自然是「獨立鰲頭折桂圖」了。一片畫的是鯉魚躍於波濤之上,口中吐出水泡,水泡中隱約一條小龍飛上天空。大約這就是所謂的「魚化龍」了。傳說鯉魚跳過龍門便可成龍,比喻幸運和高升,實乃文人對飛黃騰達的一種嚮往。所以李白在《上韓荊州》一文中說的:「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故「鯉魚跳龍門」是古代常畫的題材。
在民間,有許多表達吉祥的用語多採用諧音。如:鯉與「利」,魚與「余」、「玉」等即是。由此便創造出許許多多寓意豐富、形式優美的詞彙來。又由詞彙經過形象思維,繪制出活潑生動的畫面來。一旦裝飾到瓷畫上,就大大增加了其觀賞性和藝術性,成為暢銷的商品,也有了收藏和研究價值。比如常見的瓷畫還有「漁翁得利」,一個漁翁捕得大鯉魚時的歡快表情躍然瓷上;「金玉滿堂」:幾條金魚水波中相互追逐嬉戲,寓意兒孫多且活潑可愛;鰱魚游於蓮塘之中,自然是「連年有魚」,童子抱只大鯉魚,背後繪以牡丹,叫做「富貴有餘」;一條鯰魚游於水藻中,可謂「年年有餘」。
總之,從瓷繪中可以看出,自古以來,魚受到人們的喜愛。多姿多彩的畫面,豐富生動的語言,吉祥諧趣的寓意,很值得收藏者細細玩味。
當然,前面這些都是我在網上找的資料。中國文化博大精神,其他需要你慢慢搜集。比如我求鑒定的和田玉籽料掛件(你可以參照我提問的圖片),上面有一隻老鼠尾巴穿過一枚銅錢,這個叫代代數錢。後面有一片葉子,叫做事業有成。是不是很有趣啊。當然,也有好多瑞獸比如說貔貅,就代表招財。所以這個需要你慢慢積累。好了,也打了好幾行字了,希望我寫的這些能夠幫助你!

❾ 南紅最受歡迎的三種雕刻題材是哪些

南紅最受歡迎的三種雕刻題材是哪些?南紅雕件相較於其他南紅素麵製品,在經過玉雕師精心的挑選雕刻之後,其價值更高,更顯精緻美觀。不同雕刻題材的作品更是賦予了其藝術價值。隨著南紅市場持續走熱,擁有獨特中國紅的南紅廣受歡迎,南紅雕件作品同樣受到玉雕師、收藏家的喜愛,不同題材所具備不一樣的美好的寓意。那麼在這些作品中什麼題材最受人們喜愛呢?

一、辟邪祈福、寓意美好類
其中包括表達恩門對願望的追求,生活的嚮往,平安祈福等,人們都喜歡美好的事物,也希望佩戴這些寓意美好的南紅雕刻作品帶來好運,並且南紅自古以來一直被當為辟邪物、護身符使用,象徵友善的愛心和希望。

柿子紅歡樂佛掛件
近幾年,對於文玩市場來講,可以說是群雄並起,各種文玩輪番過海,可謂是各顯神通,文玩市場異彩紛呈,相對的配飾市場也是風聲水起,猶如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領風騷。在這各路諸侯中,不得不說的就是這南紅。南紅市場十分火熱,南紅雕刻作品可是大受歡迎,眾多雕刻題材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持續走熱的市場,南紅正越來越穩步發展。
希望回答有幫到你!(龍顛藏品)

❿ 快來看看翡翠的雕刻題材都有哪些

翡翠玉雕,講究工來必有自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題材,代表不同的寓意,通過諧音,會意,典故等方式,表達美好的祝福。

常見的翡翠玉雕題材有:

1,觀音,佛,代表吉祥,有保佑平安。

2,葉子,寓意:事業有成。

3,豆子,寓意:連中三元。

4,福瓜,寓意:幸福隨身。

5,龍鳳牌:寓意:龍鳳呈祥。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