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雕刻大全 » 竹刻臂擱如何雕刻

竹刻臂擱如何雕刻

發布時間: 2021-01-08 05:03:18

㈠ 竹雕製作 是否去皮

一般而言,不需要去皮,但是在竹子表面,需要根據你製作的需要,進行加工塗色。
竹雕;竹雕藝術品,在中國工藝品五彩繽紛的花園里,是一朵奇葩。整體來說,它的歷史很短。十七世紀初(明代),亦即明代下半葉,曾產生許多名家。由於藝術風格的不同,而形成不同地區的特色。著名的有嘉定派和金陵派。
竹雕在通常資料甚豐的明清風俗畫中亦付闕如,然而木版印刷卻提供很多與竹雕有關的研究資料。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初期,木刻版畫對一般小工藝的內容都有著深切的影響,對竹雕尤其明顯。有些竹雕的構圖以版畫為藍本,如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由朱稚征雕刻的《窺簡》筆筒所採用的題材與構圖,是直接從陳洪授的版畫摹寫而來。當時版畫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用作書籍的插畫和酒牌。
根據竹材的應用,竹雕可分為兩種,即莖雕與根雕。用竹莖雕刻的,多取莖節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的部分將之分段割出,以便製造需要堅硬底部的筆筒及其他圓筒形器物。凡需底部的,則可把竹竿兩節間的圓筒形的部分截割下來刻制,然後一端鑲以木、象牙或獸角製成的底座。竹製的香筒及牙箋筒等的製作多用此法。至於筆擱則利用竹竿與節間的筆直部分,將之垂直破開而製成。根雕是利用堅實的竹根雕刻,竹根,通常帶有很多瘤節或卷須式的小根等。
竹雕家對竹的選擇非常嚴謹,常用作雕竹的品種是毛竹或楠竹。它堅厚的外皮及細密的紋理結構正適宜具體而微的雕刻,這類竹多產於浙江省的天目山。較罕有的品種是一種具有近長方形橫切面的方竹,此外還有其他種類,都可作屬竹雕的材料。生長了三至四年的竹是最適宜用作雕刻的,太老或太嫩的竹,紋理結構沒有那麼細密,同時在乾燥時更易於爆裂。 雖然竹的用途非常廣泛,但就藝術雕刻家的作品和工藝作坊的製品來看,竹刻品種仍屬有限。製品包括大小不等的筆筒、香筒及其他的筒形盛器、筆擱、紙鎮、小盒、人物及動物模型、山水小景。其他還有像如意一類的器物與犀角杯風格相近的杯形器、明清間的文士常用之摺扇骨等。間或亦有較實用的日用品如塵拂柄和搔背(不求人)等。整體來說,中國竹雕器物還是以文具為主。 竹雕和木刻的技巧具有其不同之處。
竹脆薄的表面和堅韌的纖維不容許刻者在運刀時出錯,由於竹的根部奇形怪狀,因此以竹根雕刻,比處理其他物料更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組織力。 栽種了三年的竹已適合用作雕刻之用。整棵竹連根拔起後,即分截成段,使竹面干凈,才用紙包裹起來以便搬運。待用的竹,先放在沸水中泡半小時,然後放在室內陰涼一角待其陰干(這段陰乾的時間需達兩年之久,若竹材是用作扇骨,陰乾的時間可略稍短) 雕刻之前,先用刀將竹子的最外表皮削去,但欲作留青雕刻,則無需削去表皮。 不同派別的藝術家,擅用某種不同的技法,因此,掌握雕竹技巧,對雕竹的鑒定和分類均有幫助。
刻竹的方法有很多種類,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為主,同時施用其他方法,這樣刀的韻味必然豐富,藝術的效果也就越好。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馳騁於竹,用刀來傳達自己心中的情感,全憑自己的悟性,恰當地運用各種刻竹方法。現將主要刻法分述如下:
一、立體雕: 1、圓雕:即立體雕。大多為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識,以文房器具和擺件為主,以竹根為主要材料。 2、透雕:畫面以外空白處鏤空。或層次之間透空,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以香筒、筆筒為主。大多為四面體雕刻。以竹筒為主要材料。
3、高浮雕:
不作鏤空的具有相當立體感的浮雕。以三面體雕刻為主,常用於筆筒,以竹筒為主要材料。 4、浮雕:具有一定立體感的浮雕,以正面雕刻為主,主要用於筆筒。 5、深雕:又名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種,具有相當的立體感,和浮雕、透雕等法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凹刻的浮雕,如金屬模具中的陰模。此種刻法不多見,主要用於筆筒。以雕刻蔬菜、荷花等到為主。
二、平面雕刻:
1、 淺浮雕:
以平面雕刻為主,略作有立體感的層次,又名薄地陽文,如同印紐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將圖文留於竹皮(青)上,其餘鏟去為底(地)。如果圖文再以淺刻法,分出層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於筆筒、臂擱、扇骨上。以表現字畫的用筆,用墨為其特色。 3、 深刻:刻痕較深,不必藉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於刻書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畫,有碑刻的韻味,大都用於臂擱、扇骨、筆筒及翻簧製品。為一般竹製工藝品常用之法。 4、 淺刻:刻痕很淺,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種刻法,為凹刻之最淺者。大都用於臂擱及扇骨,以表現畫的筆墨意趣為主。 5、 皮雕: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種刻法很少見。以淺刻、深刻法相結合,刻字畫均宜,具有很強的書畫表現力。 6、 翻簧:又名貼簧,是一種竹製品的名稱。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淺刻、深刻。竹簧大多製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數量較多,罕有佳構。以深刻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綠等色。 7、 細刻:又名毛雕,以刻線條為主,大多一筆以一刀刻成,刻痕帶有毛刺。

㈡ 怎樣鑒定竹雕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於竹製品不易保存,流傳至今的並不多見,以考古發掘的殘器、殘片居多。 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代製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製品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為兼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有一些為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器物構圖簡凈、飽滿,線條道勁,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為主。明清竹刻多鐫作者名款、印章,這為收藏者的鑒識提供了重要依據。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作者藝術特徵顯著。偽款則線條呆滯,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贗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識的比較常見。 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潔渾厚為主,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施行;品種除筆筒、香筒外,臂擱、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製造,製作秀雅有致。清後期雕工較粗,製品較為淺陋、單一,運刀平而淺。器物種類多為扇骨、臂擱等。也包括群仙祝壽、三羊開泰等大件題材,同時流行小像寫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銘文詩篇,作品強調再現書畫筆墨。 除年代款識,色澤也是鑒定竹刻製品的依據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製品色澤越深,呈琥珀色、暗紅褐色、深棕色或檸檬黃色。經多年不斷摩挲把玩,製品手感瑩潤光潔,色感則溫和有致。年代較近的製品或現代製品色澤較淡,與竹材自身色澤相去不遠。作偽者常將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顏色轉深,此類製品色澤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澤之純正。

㈢ 古玩鑒定知識,竹雕器件收藏有什麼竅門

竹雕工藝品的收藏與投資



根據史料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由考古發現也能得知,我國對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竹製的箭鏃在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後各時代連續出現的各種竹簡、竹扇、簪、筆桿、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證明了竹雕與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浮雕龍紋彩漆竹勺,日本正倉院藏傳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殘片,表明竹雕始終占據歷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顯得過於零散而缺乏系統。可以說,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於日用,功能介於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間,還不能稱為獨立的門類,只是為其自身的勃興准備了條件。明中期以後,隨著商品經濟萌芽的出現,大量文人的喜愛與追捧,竹刻的藝術性得以大幅提高,影響及於牙、木雕等領域,逐漸成熟。雕刻技藝超越了前代,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的竹雕與流派

竹雕在明中期開始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區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涌現出大批傑出的藝人,依據不完全的計算,明清時載名典籍的竹刻家達二、三百人之多。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朴、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剛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領域入門,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顯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

嘉定(今屬上海)是明清時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藝的開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鶴、朱纓、朱稚征祖孫,他們合稱「嘉定三朱」,共同創造並完善了多層浮雕與鏤雕的風格,開啟了嘉定竹刻的傳統。在他們周圍還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眾多竹刻家。

大約在康熙至乾隆時期,嘉定竹雕迎來了全盛時期。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數代經營的世家,如創制了去地淺浮雕——「薄地陽文」法的吳之璠;善制圓雕人物並曾供職宮廷造辦處的封錫祿,及其兄弟錫爵、錫璋,子侄始鎬、始歧,弟子施天章;開創純以陰刻表現筆墨皴點影響及於後世百多年的周灝;其餘以淺刻芭蕉叢竹著稱的周乃始、細巧近於微雕的顧珏、雕鏤小像的好手蔡時敏和張宏裕、七代刻竹的時鈺、時學庭等人,以及王易、鄧孚嘉等,均各有所長;知名文人和畫家李流芳、錢大晰和吳歷等,也愛好竹雕,顯示了當時竹雕的風行。而竹雕的各種技法,如圓雕、浮雕、鏤雕、留青、陰刻、文竹等,都已經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藝程序、技法口訣和製作工具,單是作為紋飾襯托的地子處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種。器型豐富多樣,以文具居多,陳設、日用品次之,包括:筆筒、臂擱、筆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釵、扇骨、人物、動物、花果等。紋飾內容多為歷史典故、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書法篆刻等。構圖深受版畫藝術影響,善於變通名家墨跡。

道光以後,嘉定竹雕逐漸勢微,雖然有程庭鷺、陳凝福等名家,但以陰刻及淺浮雕金石文字為主,技法與題材日益狹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橋西的竹刻街開始聞名全國,時大經的「時文秀齋」、張學海的「張文玉齋」、朱漁甫的「酉陽俎」等,經營甚為成功。

成書於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錄》,作者是金元鈺,書中對竹雕歷史作了初步總結,並以介紹嘉定竹人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藝人濮仲謙(1582-?)開創,以注重選材,隨形施藝,不事雕琢著稱。

濮仲謙活躍於明末清初時,與當時名士錢謙益、張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夢憶》稱「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數刀,價以兩計」,南京三山街上靠販賣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數十人之多。而濮氏的雕刻確有獨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盤根錯節,以不事刀斧為奇,經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價」,可知重視選材,隨形施刻,刀法簡潔是他的代表性風格。這與「嘉定三朱」所開創的以雕鏤精細,多層深刻為主的風格頗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鈺《竹人錄》將濮氏列為與「嘉定派」並稱的「金陵派」創始人。

濮仲謙之後,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潘西鳳,被看作是自覺追隨金陵派風格的另一位大家。他與鄭板橋相友善,擅長淺刻,刀法簡練傳神。傳世竹根雕梅花筆筒,疤痕錯落,稚拙可喜,體現了潘氏的技巧。

總體而言,金陵派不象嘉定派那樣集中一地,傳統深厚,名手輩出,而是較為鬆散,更多情況是藝人傾慕濮仲謙開創的風格所做出的個人選擇,但不論如何,金陵派還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豐富了竹雕的表現力。

3、其他竹刻名家的鑒識

除去嘉定派與金陵派外,各地還有若干竹刻名家也都有非凡的造詣。

張希黃,清代初期竹刻藝術家。江蘇江陰人,或謂浙江嘉興人。刻竹能另闢蹊徑,拓展了留青技法的表現力,成為可同嘉定竹刻分庭抗禮的人物。他能將極薄的竹皮切分層次,通過所留厚度的變化,烘托「墨分五色」的效果,如運筆渲染。雕刻題材則以近似界畫的山水樓閣為主,施於筆筒、臂擱之上。作品傳世極少,卻多為精品。

清中期竹刻家尚勛,善於留青、浮雕等技術,還兼能雕牙、木、石等材料,無所不精。

晚清時擅摹畫本的浙江蕭山人蔡照、多刻行楷的臨安人韓潮、喜鐫金石文字的江蘇吳江人楊澥和長洲人周之禮等,均各有所長。

同時,在文人化的藝術竹刻之外,乾隆時宮廷造辦處還生產出仿效商周青銅器器型紋樣的竹器以及一批文竹製品,更強調古典的韻味和精密的技巧。它們與民間日用竹刻共同構成了豐富的歷史畫面。

竹刻的當下市場行情

竹刻藝術品的上拍時間較早,1994年達到1996年這兩年間,蘇富比、佳士得、朵雲軒、嘉德、翰海等五大拍賣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賣,也有不少高價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讓人印象較為深刻的要數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賢》拍出了42.35萬元高價,隨後2001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徑14.7厘米《人物樓閣慶桂筆筒》以54萬法郎(約416萬元人民幣)成交。當時國內的精品竹刻價格仍然較低,未有百萬天價出現,直至2003年秋,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拍,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其中兩件竹雕作品成交價格上百萬,分別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萬元,另一件明朱小松歸去來辭圖筆筒被上海博物館定向購買,這才真正標志竹雕行情發生變化,此後竹雕價格一路看漲。有業內人士稱,如果這批竹雕放在兩三年後拍,成交價格後應該再加一個零。

究其原因,首先拍賣的時間是在2003年非典之後,藝術品價格全面升溫的時間段里,竹雕作為較為重要文玩門類出現在拍場上。其次,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批作品的確精良。

2004年至2006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萬的有三件,2005年成交上百萬的竹刻作品各佔2件,上千萬的1件,這個紀錄一直保存到現在尚未打破,即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賣會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以1215萬元成交。2006年成交上百萬的藏品5件,分別由香港佳士得(2件)、中國嘉德(2件)、北京翰海(1件)拍出。

2007年藝術市場整體有下滑趨勢,北京匡時、上海嘉泰和香港佳士得仍有三件竹刻作品以百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藝術品市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而如期舉行的香港佳士得2008秋季拍賣會上,推出了「好善簃竹雕珍藏」專場,全場52件上拍,總成交額:1,260.78萬元成交率為59.62%,成交已算喜人。同時也顯現出竹雕藝術品較良好的抗跌性。

竹木牙角四類材質的雕刻大多為小件,卻是我國雕刻史上獨特且重要的藝術門類。將人們根據材料不同施以各種技藝,創造出各有特色的藝術瑰寶。從市場價格評判,竹雕的材質不及象牙犀角和名貴木材珍貴,所以價格更主要的體現在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附加值上。具體來說,藝術價值主要包括雕刻技法和創作構思。雕刻技法是技術層面上的,好的匠人好的雕刻師應該具備的起碼素養。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創造構思巧妙、意境深遠,器物的身份將會由一件優質的「工藝品」上升為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時下人們總關注名家名作,在意竹雕藝術品是否有名家刻款簽名,也是因為名家的文化素養和修為遠在匠人之上,其作品的高遠意境和將詩書畫結合的特色非常人能及。這也是前面所述的附加值。此外,作為有機材質的竹雕器不易保存,所以品相也是影響其價格的主要因素。

對於竹雕的鑒定,我們必須把握住幾條要點:刀工;年代;藝術水準;與標准器和文獻記載的對應關系;保存狀況等,只有這樣,才能認清是否名家真跡,價值幾何。

竹雕的收藏與保養

竹材為易損材料,保藏技術不可輕忽,如受潮漲起,乾燥收縮,乾乾濕濕就會開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環境是控制溫度在20℃左右,濕度約為60%。在南方,黃梅天可將竹雕放入有樟腦的塑料袋,扎緊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乾裂,盡量不拿出玩賞,切忌太陽曝曬。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輕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潤澤。其法只需將胡桃、松子仁包於紗布中,在竹雕製品上擦摩即可。

關於竹刻的研究書籍

除《竹人錄》外,明清筆記中記載竹刻人物與作品的不在少數,但大多比較零散,可資參考的還有嘉定等地歷年所修的地方誌,其中「物產」部分也會收集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寫《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書,是第一部系統記錄竹刻歷史與創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為《中國美術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長篇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早年致力於收藏竹雕的葉義醫生,著有《中國竹刻藝術》,並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對港台地區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著重要的影響。


內容來源: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藝術講堂)

㈣ 什麼是留青竹刻,有何藝術特點

留青竹刻,也稱平雕,留青又稱「皮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層青皮雕刻圖案,是內以竹子表面一層薄薄的竹青容為雕刻圖案對象,鏟去圖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留青雕刻的筆筒、臂擱、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澤瑩潤,可以經常撫玩摩挲。年代越是久遠,竹肌顏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溫潤如玉,色澤近似琥珀,同時圖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留青竹刻也是常州三寶(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綉)之一。

㈤ 什麼是留青竹刻,有何藝術特點

留青刻法出現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現畫面中景物的空間關系卻是由內明末艱巨張希黃完成的容。立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其竹刻山水臂擱事,凡雲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認為張希黃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層與竹肌在質地,顏色上的對比,來表現空間變化和刀法韻味的。由於留青刻法講究藝術性和技巧性,成為許多竹刻藝術家喜愛的藝術形式。
留青竹刻製品是以竹子的青皮為裝飾色的,也不需要再進行加工處理,故對青竹的選擇有一定的要求。須在冬、秋季選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節長無斑者為佳。砍伐時,不能損傷其表皮,根據制器需要,鋸斷或劈開,入沸水煮約一小時,然後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膩,在日光下曬一個星期,再放置室內通風處架空陰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潤,竹皮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㈥ 我想學竹雕

竹雕作為文房清供的重要門類,其市場潛力穩中看漲,而近年浙江、河北、上海、天津等地皆有竹雕作偽造假現象,為此,收藏者需分清常見的四種竹雕作偽手法,同時還可以學習竹雕收藏保養的四大秘籍。

據博寶網4月9日介紹,作為文房清供的重要門類,竹雕藝術品的市場潛力穩中看漲,前景良好。正因為如此,近年浙江、河北、上海、天津等地皆有竹雕作偽造假現象,有些造假集團出產的高仿品幾乎可以亂真,令人防不勝防,故而了解竹雕的作偽及鑒定方法,在實戰中顯得尤為重要。

竹雕主要作偽方法

常見的竹雕作偽分為四種情況:

一是復制真品後做舊,此種方法大多都是參照出版物上竹雕精品進行復制。易於出現的問題是出版物上有時只有竹雕作品的正面圖案,背面或具體局部並無刊登,而造假者就完全根據圖片模仿,只有正面有圖案,背面空白或者簡單紋飾,與正面圖案不連貫,沒有一氣呵成之感。

二是臆造,即沒有見過真品,憑想像造假,故造型看上去總給人怪異感。

三是改刻舊款,即把作品改刻成某名家的作品。

四是在舊器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銘款。

後兩種作偽方法可能在當下市場上比較多,因為竹雕本身材料的價格不高,其價值主要集中在古典的韻味和名家名工上。另一方面,並非所有的古代竹刻作品上都有作者的題款,這也給現在作偽者提供了條件。關於這一方面,收藏大家王世襄曾有研究專文可供參考,可見《錦灰堆》壹卷《竹刻款識辨偽》一文。

四大秘技辨真偽

判斷一件竹雕作品的製作年代,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來考量。

首先,是先看竹雕的質地和包漿,好的竹雕材料多數只是生長三四年的竹子,紋路自然,傳世的明清竹雕材質,表面顏色經過數百年的摩娑撫弄,多已向暗黃、黃褐,甚至琥珀紅色轉變,存世時間越長竹皮越紅,但這種轉變並不均勻,人手常觸摸的部位,如外壁、蓋口、紋飾突起等處明顯,而手不常能觸摸的部分顏色可能不同。

器物表層還會形成一層光澤含蘊的包裹層,俗稱「包漿」。新品作舊多是經弱酸水煮,快速烘乾,然後打石蠟,用棕帚磨光,再進行染色,使得成品體量非常輕,顏色古舊,包漿蘊然,很容易欺騙初入門者。

如何分辨呢,一般來說,用染料染色,其竹雕舊色內外凹凸深淺相似,過於均勻,而且浮於表面,不能深入,包漿生硬,有蠟跡未揩盡的感覺。

其次,藝術風格是重要的鑒識標准。這需要我們了解明清竹雕各發展階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風格,多見標准器,多作比較,積累經驗。例如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以考古發掘的殘器、殘片居多,流傳至今的並不多見。

現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兩代製品居多。這一時期,竹雕製品從日常生活用具,逐漸發展為兼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工藝品,其中還有一些為純藝術性的陳設品。明代竹雕構圖簡凈、飽滿,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為主,整體渾厚古樸。品種以筆筒、香筒及人物陳設品為主。

清前期承明代遺風,風格仍以簡潔渾厚為主,但表現技法更為多樣,往往淺刻、留青、圓雕各種技法同時施行,品種主要為筆筒、香筒、臂擱、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清後期雕工較粗,運刀平淺,器物種類多為扇骨、臂擱等,也包括群仙祝壽、三羊開泰等大件題材,同時流行小像寫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銘文詩篇,作品強調再現書畫筆墨感。
第三,在技法上,明清時期上品基本不會出現明顯敗筆,運刀都為表現題材服務,恰到好處,而一些技法,如薄地陽紋,為吳之璠革新推廣,應用此法的作品不會早於清初;同樣,陷地深刻也是清初才開始廣泛應用的;筆筒鑲口嵌底,也流行於清代初年;都是確定時代的有價值的參考。

表現內容也是具有時代性的,如仕女並讀是朱三松從版畫中汲取靈感創制的題材,後世仿刻極多;浴馬題材也有類似情況。碰到這樣的作品,需要仔細觀察,認准時代。

第四,名家款識作品最為復雜。真款刻寫自然流暢,秀中有骨,剛而不板,無矯揉造作之感,作者藝術特徵顯著。偽款則線條呆滯,運刀乏力,與原作者風格不符,有的雖形似卻無靈氣。贗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識的比較常見。

事實上,真正帶款原作的竹雕,留存至今的很少,如濮仲謙,公認的真品不過三兩件而已。名家的竹雕器明清以來就是上層文人士子和收藏家搜求的對象,在一般的收藏市場上出現的幾率更小,對於價格在十數萬元以上的竹雕,如果來源傳承不清楚,切勿輕信。

收藏保養四大秘籍

中國明清時期的眾多竹刻作品,在當時就是供人把玩的,或置於客廳,或擺於書房,既能收藏,也可以用做裝飾。作為有機材質,竹子有易霉、易裂、易蟲蛀的缺點,所以竹刻藝術品的養護顯得非常重要。先讓我們看看古人如何保養竹雕作品吧。

清代金元鈺所著《竹人錄》曾載:「前人製作至今日少,得者須櫝以文木,間二三年將桐油細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凈,取其潤澤不枯。如遇風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損裂也。其紅色如琥珀者上,鵝油色者並足寶貴,黑為下。收藏得地,三松製作至今完好,誰謂非千百年物耶。」由此可見竹刻在當時就非常搶手,也已形成較系統的保養方法,即將其安置於紋密堅致的文木匣內,方予適當位置,間隔二三年取出,用生桐油細刷一次,刷後用棉布揩凈,重新放入。在風日燥烈或濕大伏天的日子裡,不可取除玩賞,以防受燥損裂。這些方法現在看來也是非常實用的。

除了古人所介紹的保養方法外,我們還須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第一,務必防止堅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為這種摩擦或碰撞,即使極其輕微,也會損傷器物的包裝,甚至在畫面上留下難堪的劃痕、傷疤。

第二,竹雕作品則需要相應的溫度和濕度,過於乾燥,易乾裂變形,失去光彩;至於過分潮濕的地方,更不適宜,因為受潮起漲,更易損裂,且易蟲蛀,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環境應該為20℃左右的氣溫,空氣的相對濕度約60%。北方偏高,保存宜食用加濕器。

第三,常用柔軟的絨布輕輕地擦拭,持之以恆,保持其表面光亮潤澤。對待器物表面的陳年積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潔劑之類的化學品洗刷,可取適量的紹興黃酒或桐油作擦拭劑,不僅可以出去漬垢,也可起到保護表面的作用。

第四,傳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宜經常置於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潤。摩挲把玩應注意做到和緩適度。如無時常把玩之閑,宜用綿紙包裹,再以布套或匣子納藏之,放入防蟲葯片如樟腦精,並定期清理。

名士玩賞竹刻曾雲:「每日摩挲,古意漸出,刻件經數月之手摩與藏之被窩中,色近金黃。凡刻品在於愛之者,正造園與養園一也。」因此賞玩竹刻不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種修養,非俗者能得其中情趣,當下的藏家,對於竹刻的辨偽鑒定和保養,都應該掌握科學的方法論,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收藏。

參考資料: 你可以找一找吳雲生老先生 他是「西北竹雕第一人」

㈦ 民國時期竹刻藝術有何特點求解答

?答:20世紀初期,中國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四川等地。竹刻貼黃工藝較為盛行,湖南邵陽、浙江黃岩、四川江安,都是竹刻貼黃工藝品的主要產地,以製作實用工藝品為主。廣東南雄則以竹根雕著稱。
竹刻留青技藝仍在盛行,在民間有廣泛的基礎。有一些藝術家轉向竹刻藝術,像民國初年,北京的金石篆刻世人張志漁潛心研究竹刻之藝,成為北方竹刻之祖。此時,江南有一些竹刻名家定居上海,在藝術上強調竹刻與書畫藝術相結合,力求改變清代後期竹刻趨向平淺單一的作風。形成了以留青刻法為主的江南竹刻流派。民國時期的竹刻名家有吳興的金西厓(紹坊),上海的支慈庵、徐素白,江蘇常州的白士風、徐乘方、范遙青。
金紹坊,字季言,別署西厓,浙江吳興人,久居上海。善書畫,精鑒賞
,喜刻竹。隨其二哥金紹堂(字仲廉,別署東溪)學竹刻之藝。日夕操刀,三年中刻扇骨三百餘枋。又能在小竹臂擱上刻留青山水,風格很像張希黃。他後來刻竹,多用其大哥金城(原名金紹城,字鞏北,一字拱北,號北樓,又號籍湖)所畫之稿,畫面簡潔,刀法流暢。著有《可讀廬刻竹拓本》,《西屋刻竹》、《竹刻藝術》,對竹刻技藝從理論上進行了總結。無論是刻文字還是畫面,都有筆墨韻味。蒲塘風趣及蠶葉圖兩面淺刻臂擱,正面用留青法鐫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纖細輕薄,幼蜒點足於花蕊之上,荷葉翻卷舒展,陰陽正背,筋脈紋理,高低起伏,上海的竹刻以支慈庵最有名,其特點是以留青技法為主,與竹肌淺刻和陰陽刻相結合,圖案清新淡雅,刀法縝密,色調柔狀寫入微。臂擱背面的竹黃部分割浮雕蠶葉圖,桑葉之上有銀蠶數條,蠕蠕曲伸;葉面嚙孔累累,形象逼真。他的作品對現代江南竹刻風格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㈧ 小松款 竹雕臂擱。朋友們來談談看法

雕刻精美,竹子用桐油刷過,不會開裂,更顯溫潤。
你這是在炫富嗎?
其實我有點眼饞。

㈨ 明 竹雕仕女臂擱 「唐寅」款 是什麼意思

款,落款。
在書畫拍賣市場中,「(款)」或「(傳)」的出現極其普遍,特別常見於古代書畫部分內。
「(款)」字即是拍賣行容說明該件作品的落款,但沒有把握或者有所質疑,以此闡明鑒定觀點並引起買家的注意。
「(傳)」與「(款)」大致相同,只不過該件書畫作品可能沒有落款,而前人曾留下認為該件作品為某人手筆的觀點,拍賣行因此作出謹慎提示。

㈩ 無錫留青竹刻的藝術特徵

無錫留青竹刻的品類有臂擱、鎮紙、台屏、掛屏、摺扇、簡冊、楹聯、器皿、擺件。無錫留青竹刻的主要技法有陰文淺刻、毛雕、留青淺刻、薄地陽文、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無錫留青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精華。竹,自宋代以來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與梅、蘭、菊並稱「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徵。無錫留青竹刻藝術由實用竹製品脫胎而來,以文人雅士、書畫藝術家為主要受眾,渲染清淡雅緻、天然本色的文化氛圍,寄寓超逸高邁的文化情操。無錫留青竹刻在設計和製作理念上主張「以畫法刻竹」,即用中國傳統書畫的構圖法則來設計竹刻品的畫面布局,掛屏、臂擱可看作中國書畫中的立軸,扇骨、鎮紙可看作屏條,而筆筒圖樣拓展開來,則可看作橫披、手卷或通景屏一類。竹刻的款識和鈐印格式也與書畫別無二致。竹刻雖然與書畫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不同,但它們在表現手法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留青淺刻而言,人物肉體裸露部分常用陽文線刻手法來處理,線條挺括、流暢、精美,這和國畫中的工筆線描相近。在陰文淺刻中,竹刻藝人則用刀痕的深淺,起底的平糙起伏、生澀圓潤來表現中國水墨寫意畫和中國書法的筆墨韻味。很多竹刻刀法都是從中國書畫的傳統筆法中得到啟發而產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雋永,或蒼深遒勁,充分體現了「以畫法刻竹」的理念。無錫留青竹刻還特別講究體現竹子的自然材質美,並將留青淺刻與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無錫留青竹刻獨有的藝術特色。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