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控儀器 » 古代用什麼儀器測二十四節氣

古代用什麼儀器測二十四節氣

發布時間: 2021-03-02 22:42:04

❶ 古代計量季節的儀器是什麼

渾天儀抄 圭表、極限大儀、平懸渾儀、候時鍾、多環儀、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觀象儀、經緯儀、六分儀、赤道儀、望遠鏡、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

圭表圭表是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通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二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❷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等等。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五、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六、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2)古代用什麼儀器測二十四節氣擴展閱讀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的不同

一、稱謂不同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二、方法不同

現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三、計算不同

古人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

❸ 古代沒有預測天氣的儀器,他們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古代雖然沒有預測天氣的儀器,但是他們也有一套自己預測天氣的方法。

畢竟民以食為天,想要生產出食物,就必須要進行農業生產;而進行農業生產就是要靠天吃飯,靠天吃飯,就得知道天氣情況。所以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開始了他們的天氣預報之旅。在這千百年的時間里,他們也總結出了許多自己獨特的預報天氣的方法,就算沒有預測天氣的儀器,他們也同樣能進行天氣預測,根據經驗以及一些相關知識。

古人通過自己的智慧總結出了很多預測天氣的方法和經驗,很多甚至在今天都還有參考價值。

❹ 古代用什麼來測算節氣和時間急~

測算節氣主要是用圭表。測算節氣和時間主要用「日晷」和「漏刻」。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圭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儀器之一,包括「圭」和「表」兩部分,互相搭配,用來量度正午日影長度。「圭」平置於南北方向,表垂直立於圭的南端,根據正午表影投射在圭面上的影長,來判斷冬至日、夏至日與二十四節氣。

我國傳統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在冬季,太陽光比夏季傾斜,因而表影比夏季長。換句話說,正午時的表影最長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陽恰好處於最南或最北的極限位置。這兩天分別叫作冬至日和夏至日。經驗告訴人們,當太陽離開最南端,開始向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暖,萬物陸續復甦;當太陽離開最北端,開始向南方移動時,天氣逐漸變冷,萬物陸續凋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緯度高於北回歸線(即二十三點五度),正午時的表影總是在表的正北方向。把一塊有刻度的平板,緊接表基處朝北水平放置,便可以直接讀出正午時表影的長度。通過表影來測算冬至日和夏至日是中國古代天文學最基本內容之一。

圭表在我國始於何時,現尚無考。我國古代有一本古籍《三輔黃圖》,記載了漢時長安(今西安)的古跡,書中說「長安靈台有銅表,高八尺,長一丈三尺,廣一尺二寸;題雲太初四年立」,太初四年為公元前一○一年,這是關於圭表最早的文字記載。

測算節氣和時間主要用「日晷」和「漏刻」。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姓氳納隙蘇彌趕蟣碧旒露蘇彌趕蚰咸旒T陘忻嫻惱戳矯嬋袒?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漏刻

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不僅古代中國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都使用過。漏是指計時用的漏壺,刻是指劃分一天的時間單位,它通過漏壺的浮箭來計量一晝夜的時刻。最初,人們發現陶器中的水會從裂縫中一滴一滴地漏出來,於是專門製造出一種留有小孔的漏壺,把水注入漏壺內,水便從壺孔中流出來,另外再用一個容器收集漏下來的水,在這個容器內有一根刻有標記的箭桿,相當於現代鍾表上顯示時刻的鍾面,用一個竹片或木塊托著箭桿浮在水面上,容器蓋的中心開一個小孔,箭桿從蓋孔中穿出,這個容器叫做「箭壺」。隨著箭壺內收集的水逐漸增多,木塊托著箭桿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從蓋孔處看箭桿上的標記,就能知道具體的時刻。漏刻的計時方法可分為兩類: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種獨立的計時系統,只藉助水的運動。後來古人發現漏壺內的水多時,流水較快,水少時流水就慢,顯然會影響計量時間的精度。於是在漏壺上再加一隻漏壺,水從下面漏壺流出去的同時,上面漏壺的水即源源不斷地補充給下面的漏壺,使下面漏壺內的水均勻地流人箭壺,從而取得比較精確的時刻。

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❺ 為什麼24節氣會那麼准古代人用什麼推測的呀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版,上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❻ 我國古代有什麼測量天氣的儀器

我國是最早發抄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東漢的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❼ 古代預測天氣的儀器是什麼東西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抄渾象,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渾天儀分內外兩圈,可以轉動,上面刻有南北極和赤道、黃道、二十四節氣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沒情況與宇宙間的情形完全一致。

❽ 古代人用什麼測季節

遠古先民先是觀察大自然動植物的自然交替,進而得出規律,往後出現的節氣之類的,也是如此,就是裡面還包括了一些對天體運行的觀察~~~

❾ 古代人利用什麼工具來測量和觀察天氣變化

天文台。夜觀星象,日觀雲氣 支持「瀟灑哥」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