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利用太陽計量時間的儀器叫什麼
① 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什麼儀器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勻的。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接著,日影在逐漸變短的同時,向北(下)方移動。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於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後,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個時辰。
日晷又稱「日規」,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 銅制的指針叫「晷針」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誕生於六千年前的巴比倫之大王國。中國最早文獻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74年 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赤道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鍾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所用達幾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個致命弱點是陰雨天和夜裡是沒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義大利和德國才出現早期的機械鍾,而中國則在1601年明代萬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國的自鳴鍾,清代時雖有很多進口和自製的鍾表,但都為王宮貴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還是看天曉時。所以徹底拋卻日晷,看鍾表知辰光還是近現代的事。
常見的日晷
使用日影測時的日晷,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有一根指時針(Gnomon),這根指時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需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的指向北極點,也就是都有一根與地球自轉軸平行的指針。觀察這根指針在指定區域內的投影,就能確定時間。
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常見的日晷可分成下列幾種不同的形式:
(1)水平式日晷
水平式日晷(The Horizontal SundialE)是最常用的日晷,採用水平式的刻度盤,日晷軸的傾斜度,依使用地的緯度設定,刻度需要利用三角函數計算才能確定。適合低緯度的使用。
(2)赤道式日晷
赤道式日晷(The ERquatorial Sundial)是依照使用地的緯度,將軸(指時針)朝向北極固定,觀察軸投影在垂直於軸的圓盤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的裝置。盤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軸投影在圓盤上的影子會分在圓盤的北面和南面,適合中低緯度的使用。若將圓盤改為圓環則稱為赤道式羅盤日晷。
(3)極地晷
極地晷(TheRE polar Dial)供指時針投影的平面與指時針平行,即與地平面的夾角與地理緯度相同,並朝向正北。時間的刻畫可以用簡單的幾何圖來處理,投 大日晷影的時間線是平行的線條。適合各種不同的緯度使用。
(4)南向垂直日晷
南向垂直日晷(Vertical Direct South Dial)刻度盤面朝向正南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較適合在中緯度(30~70)使用。
(5)東或西向垂直式
東或西向垂直式Vertical Direct East or West)刻度盤面朝向正東或正西且垂直地面的日晷。這一種日晷只能在上半日(東向)或下半日(西向)使用,但全球各緯度都適用。
(6)側向垂直式
側向垂直式(Vertical Declining)刻度盤面採用垂直方向的日晷。這一種日晷需要依照建築物的牆面方向換算刻度,不容易製作。依季節及時間的不同,有時不會產生影子。南向與東西垂直日晷都可視為此形的特例。
(7)投影日晷
投影日晷(Analemmatic Sundial)不設置指時針,僅在地平面依地理緯度的不同繪制不同扁率的橢圓,在其上刻劃時間線,並將長軸指向正東西方向,南北向的短軸上則需刻上日期,指示立竿測量時刻的正確位置。
(8)平日晷
平日晷晷面水平放置而晷針指向北極,晷面和晷針之間的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
② 古時候計量時間的工具是什麼
遠古時候日晷,發明人已經不祥,日晷樣子就好像是陀螺那樣,上面插一根鐵或者石頭,通過石頭指示輪盤上的刻度從而知道時間。
然後是利用銅壺計時,最早的銅壺,聽說產生在周朝,青銅器時期,銅壺裡面裝有水,通過滴水,計時,銅壺上有一浮標作用的標尺,水位下降,木頭下降並指示出相應的時辰。
PS以下是計時工具的發展過程
從日晷到銫原子鍾
在古代,人們沒有計量時間的工具,只是以太陽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因此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早在周漢時期,就有了計量時間的儀器。最早的計時器是一種水時計——漏壺,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漏壺 日晷
另一種計時器叫做日晷,它是在圓形的石板中間豎立一根鐵針,石板周圍刻著時辰標記,隨太陽的東升西落,鐵針的影子就能指示出時間來。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的觀星台,表高40尺,圭長128尺,重18噸,使日影長度讀數可准到0.1毫米。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存有日晷這一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鍾表業也在飛速發展。從機械擺鍾到電子手錶,各種鍾表,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對於我們日常中的計時,這些鍾表就已足夠了。
但是,地球的自轉並不是一天 24小時絲毫不差,它在10年左右就會相差一秒。例如1992年就要潤一秒鍾。因此,更精確的計時標准勢在必行。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權度會議通過了新的時間標准:
1秒鍾=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經歷的時間。
這種銫原子鍾即使用三十萬年,誤差僅一秒!1992年的潤秒就是由這一銫原子鍾所確定的。目前,科學家們又在探索更高標準的計時系統,理論上預言用激光所建立起來的時間標準的精度還可以提高一萬倍!
③ 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圭表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④ 古代人們製作的利用太陽來計量時間的儀器是甚麼
日晷是我國古來代利用日影測得時源刻的又1種計時儀器。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漏壺(漏刻)即用1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利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圭表是1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1般高8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吹糠見米的道理來丈量日影長度。
查看原帖>>
⑤ 奎表是古代人們製作的利用太陽光影子長短變化來記錄時間的儀器對嗎
是圭表 --......
圭表和日晷一樣,也是利用日影進行測量的古代天文儀器,早在公元前7世紀,我國就開始使用了。據說,日晷還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圭表是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通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二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圭表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⑥ 日晷,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什麼儀器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回來測定並劃分時刻答.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⑦ 古代人測量時間的儀器是什麼!急急急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內的指針和石容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火計時
燭光計時
⑧ 古代測量時間的叫什麼
日晷
rì guǐ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這種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⑨ 日出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你知道人們是怎樣利用日出來計時的嗎
那叫日晷,就是太陽光在日晷上的影子位置來計時。
⑩ 古代人們製作的利用太陽來計量時間的儀器__
日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