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哪些儀器
⑴ 中國古時候研製的光學儀器有哪些
凡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觀察或測量的裝置,叫作「光學儀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平面鏡、球面鏡及透鏡具有的奇特現象製作了大量光學儀器。
我國古代曾經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儀器銅鏡和潛望鏡。隨著對凸面鏡和凹面鏡的認識,後來又進行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探照燈等光學儀器的研製。
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邀請申天師及方士羅公一同賞月。3個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心悅,想到月宮游歷一番。
於是,申天師作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
羅公遠對唐明皇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明皇踏銀橋升入月宮,見仙女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與廣庭之上,看得皇上如痴如醉。他原本精熟樂律,聞聽仙樂優美,便默記曲調,決定在他的皇宮奏出此曲。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王游月宮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遼代時期鑄有「唐王游月宮鏡」,以紀此事。此鏡直徑21.8厘米,厚0.75厘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
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著枝頭;搗葯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著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鑄造工藝。
其實,我國在3000年前就製造和使用銅鏡,並且很早就對光的反射有深刻的認識。
我國古代造鏡技術非常發達,並且對各種鏡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使用銅鏡,至今仍被人們看作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
除了銅鏡外,古人還利用平面鏡反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潛望鏡。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的記載。這個裝置雖然粗糙,但是意義深遠,近代所使用的潛望鏡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造的。
在利用平面鏡的同時,人們又發現了球面鏡的奇特現象。球面鏡有凹面鏡和凸面鏡兩種。
認識凹面鏡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鏡向日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我國把凹面鏡叫作「陽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陽光來取火的工具,這是太陽能的最初利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和他的學生就對凹面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記載在《墨經》一書中。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時,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小。當時墨家已經明確地區分焦點和球心,把焦點稱作「中燧」。
墨家對凸面鏡也進行了研究,認識到物體不管是在凸面鏡的什麼地方,都只有一個正立的像。
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總結古代鑄鏡的技術說:如果鏡大,就把鏡面做成平面;如果鏡小,就把鏡面做成微凸,這樣鏡面雖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臉。
沈括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表述了凹鏡成像的原理。他指出:用手指放在凹面鏡前成像,隨著手指和鏡面的距離遠近移動,像就發生變化。
沈括用這個事例說明了凹面鏡成像和焦點的關系。當手指迫近鏡面的時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漸遠就看不見像,這就是因為手指在焦點處不成像;超過了焦點,像就變成倒像。他指出四鏡「聚光為一點」,他把這點叫做「礙」,就是近代光學上所謂的「焦點」。
由於我國古代沒有應用玻璃,對於透鏡的知識比較差。但是具有聰明才智的我國古代人民,通過特殊的方法,還是認識到凸透鏡的聚焦現象。
晉代的科學家張華著的《博物志》一書中說:「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
冰遇熱會融化,但是古人把它製成凸透鏡,利用聚焦,來取得火。這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事實上是可能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對凸透鏡的聚焦已經有充分的認識。
古人不僅認識到了凹面鏡和凸面鏡的特點,還利用這一原理製造瞭望遠鏡等光學儀器。
望遠鏡在明清時期稱為「遠鏡」、「千里鏡」、「窺遠鏡」、「窺天鏡」等。1631年,科學家薄珏創造性地把望遠鏡裝置在自製的銅炮上。這一創舉是很有意義的。後來,望遠鏡也被配置在天文觀測與大地測量儀器上。明代歷法家李天經領導的編訂歷法的「歷局」也製造過望遠鏡。
明代末期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最早研製成功望遠鏡。他曾經和一位近視朋友文康裔同登蘇州郊外的虎丘山,使用自製的「存目鏡」清楚地看到城內的樓台塔院,就連較遠的天平、靈岩、穹窿等山也歷歷如在目前。
孫雲球的「存目鏡」據說能「百倍光明,無微不矚」,大概就是放大鏡。他還發明一種「察微鏡」。
清代科學家鄭復光在其所著的《鏡鏡詅痴》中對望遠鏡的種類、結構、原理、用法與保養,介紹得十分詳細,而且切於實際,後人給予很高的評價。書中介紹過一種「通光顯微鏡」,基本上也還是放大鏡,只是配上平面反射鏡,能夠減輕目力負擔。
鄭復光《鏡鏡詅痴》專門介紹過「取景鏡」,不但有舊式的與改進式的,而且對於它的原理構造以及優缺點一一作出說明並附有裝置圖。這個取景器是在毛玻璃或在透明玻璃上鋪上白紙攝取景物的實像。
大概在1844年至1867年之間,科學家鄒伯奇在《鏡鏡詅痴》所介紹的取景器的基礎上,去掉反射平面鏡,加上照相感光片和快門、光圈等部件,製成了照相機。這在當時還是十分新奇的技術。
鄒伯奇還摸索配製感光材料,又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他用自己研製的全套設備材料拍攝了不少照片,這些照片成為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攝影作品之一。
其中一張現存於廣州市博物館,雖歷時百餘年仍然形象清晰,表明了鄒伯奇研製的全套照相設備材料具有很高的質量。
據史籍記載,探照燈在我國明代末期,是將燭焰放在凹面鏡附近的焦點上,燭焰所發出的光經凹面鏡反射後,照到壁上,猶如月光照到壁上一般。
明代末期青年發明家黃履庄也製造出「瑞光鏡」,最大的直徑達五六尺。據說「光射數里」,「冬月人坐光中,遍體生溫,如在太陽之下」。其射程和輻射熱量有些誇張渲染。
由於當時只有蠟燭之類的光源,凹面鏡的口徑大,它所能容納的光源也就大,這就使得人們可以提高光源強度,這樣經過反射形成平行光以後,照在身上就有「遍體生溫」的感覺,亮度也大大增加了。
明清時期我國民間研製的光學儀器還很多,例如萬花筒、映畫器、西湖景等,這些東西的研製也已經受到西方知識的啟發。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光學儀器製造是我國古代物理學中的顯著成就之一,表明我們祖先對人類科學的貢獻。
⑵ 常見的古代記時儀器有哪些
我國古抄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⑶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圭表來
是我國古代度量日自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
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
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
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
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
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
古希臘約早60年
⑷ 中國古代有什麼指方向的儀器
指南車
指南車起源很早,歷代曾幾度重製,宋代才有完整的資料。它與指南針利用版地磁效應不同,它不用磁權性。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來指明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其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車輛行走,由車輪的轉動來帶動齒輪的轉動,再由齒輪的轉動來帶動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
司南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
古代羅盤
後來古人又在司南的基礎上製作了古代羅盤。這時的羅盤已很像現在使用的指南針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針和顯示方位的刻度盤。把羅盤裝在船上,可以為人們航海指引方向。
指南魚
大約在北宋初年,由於軍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與工藝技術的發展,先後利用人造的磁鐵片和磁鐵針以及人工磁化方法製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進的指南魚。指南針
在指南魚發明後不久,又發明了一種意義更重大、製法更簡單、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廣泛的指南針。最早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述的,大意是利用天然磁石磨鐵針,受磨的鐵針就能指向南方。
⑸ 中國古代發明了哪些氣象儀器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象儀器來觀測天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專東漢的張衡屬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⑹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中國古代的計時的儀器和工具分別是:
一、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新儀象法要》所載"天衡"圖未繪出樞輪和裝在樞輪上的受水壺,而書中的文字描述又僅寥寥數語:"樞輪直徑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輻雙植於一轂為三十六洪,束以三輞。每洪夾持受水壺一,總三十六壺,每壺長一尺,闊五寸,深四寸。於壺側置鐵撥牙以撥天衡關舌。"因此對受水壺的結構,特別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測,其中有一種方案採用了可傾式受水壺。當樞輪圓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壺積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時,左天鎖擋住樞輪的一個輪輻,使樞輪不能轉動。當積水到達一定的重量時,樞權(重錘)不足以平衡受水壺重力時,受水壺圍繞轉軸向下傾轉。裝在壺側的鐵撥牙壓迫格叉和關舌下降,關舌通過天條帶動杠桿,使天關和左天鎖上提,樞輪得以轉動。轉過一個受水壺後,格叉和關舌又上升,天關連同左天鎖下落,樞輪的下一對輪輻又被擋住。右天鎖的作用是防止樞輪轉動時回彈。天權和樞權是兩個平衡重錘。天權用於平衡左天鎖和天關的一部分重力,可調整天衡機構的工作靈敏度。樞權用於調整樞輪轉動一對輪輻時受水壺所需的受水量,即間歇運動的周期,從而校正計時的誤差。
六、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⑺ 中國古代發明有哪些器材
除了抄四大發明以外,還有蠻多的:
計時器、橋牌、馬鞍。
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⑻ 中國古代器具有哪些
這個得分類,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基本上是這幾類。你要哪一類的
⑼ 中國古代發明了哪些航海儀器
指南針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⑽ 古代的高科技儀器有哪些
和古代的人民生活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簡直可以說是特別的便利和方面了。現在的生活條件真的是特別的優越,這也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我們要感謝科技。
但是我們不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古人的智慧比我們現在的人要低,那個時代的文明和創造就不如我們現在的發明,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我覺得說出這樣的話也未免太武斷了一些,因為在古代我們也有非常出色的發明,古代的科學家也發明了不少東西,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高科技的產品,有的甚至在我們今天也無法到達的高度。
在我們國家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經能夠做到預知了,漢代的時候張恆就已經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有八個方位,哪個方向有地震就能夠感受到,並且能夠做出反應和提醒,可惜在我們今天已經失傳了,不然的話應該給我們現在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