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國水產品加工現狀
⑴ 請談談對我國化工產品的國際貿易的理解,目前現狀,如何做
隨著化工行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斷上升,化工出口規模的逐漸加大,其對我國總體出口貿易的負面作用越發明顯,一方面是影響整體國際貿易的效益,另一方面是由此帶來的熟視無睹使化企對出口產品結構調整更加麻木,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大貿易逆差,造成財富的巨大損失。
綜觀化工貿易逆差的成因,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化工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我國化工出口雖然近年來在品位和質地上有所提升,但總體上還屬資源型和初級產品型,深加工不足,因而附加值低。例如,我們的氮肥企業復合肥大量壓庫,國家每年卻要高價進口大批磷酸二銨等復合肥;磷酸鹽企業出口的是一些初級產品,即使有出口食用級產品的,也多是些如三聚磷酸鈉、焦磷酸鈉和六偏磷酸鈉等單體,這些產品經國外深度加工,再以食品添加劑轉銷給我們的食品加工業和水產業,當然價格不菲。出口的是低廉的產品,引進的都是昂貴的產品,貿易逆差能不產生嗎?
二、價格戰因素導致化工貿易逆差。我國企業間的價格戰由來已久,總體的成因是賺錢效應導致某個行業急速擴張,最終形成產能嚴重過剩,供大於求,產品遭拋售。前幾年,黃磷行情看好,結果引發了雲貴川鄂等省區爭相擴能的高潮,但是,隨著產能的擴張到位,以及企業間相互競爭,黃磷價格卻一路走低,噸價由2000年的999美元跌到了現在的880美元,而同期國際黃磷價格均在1400美元~1500美元之間。黃磷屬高耗能的戰略物質尚且如此,其他產品跌價就更慘了。最典型是焦炭行業,現在的出口價格已降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半。
三、關稅下降導致進口產品增加。我國自加入世貿組織後,關稅逐步降低,已從1997年的25%下降到 2005年的7%,由於進口門檻的降低,化工進口必然增長,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化工業,導致貿易逆差加大。同時,我國對外投資步伐雖有所加快,但規模太小。2005年中國對外投資額為123億美元,同比增長123%,但僅佔全球總額0.5%,與快速增加的進口相比,劣勢就更明顯了。
⑵ 水產品加工行業現狀如何
我國是全球水產業大國,2012年中國水產品產量為5906萬噸,佔全球總量的37.67%。隨著城鄉居民糧食消費量不斷下降,消費由溫飽型逐漸向營養型轉變,水產品消費在食物消費中的地位逐漸提高。
2012年1-12月全國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行業企業數量為1,936家,水產品加工行業資產合計217,867,217.00千元,同比增加15.31%;實現銷售收入432,891,387.00千元,同比增加19.97%;完成利潤總額23,607,532.00千元,同比增加25.56%;水產品加工行業整體從業人數516,675.00人,同比增長8.5%。
雖然我國是一個水產品生產大國,水產品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年人均消費水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水產品貿易的發展,可以預見到,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水產品市場仍將是需求旺盛。
「十二五」期間,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的重點任務是積極發展精深加工,生產營養、方便、即食、優質的水產加工品;挖掘海洋產品資源,加大水產品和加工副產物的開發利用力度。利用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發展精深加工水產品,加快開發包括冷凍或冷藏分割、冷凍調理、魚糜製品、罐頭等即食、小包裝和各類新型水產功能食品。預計到2017年,我國水產品加工總產量達到8000萬噸以上,水產品加工率提高到45%以上,冷凍調理食品和分割小包裝食品的比例占水產冷凍加工品的比例達到30%以上;培育形成年產值超20億元、具有明顯區域帶動作用的水產品加工大型企業20家以上。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水產品加工市場監測與投資前景分析報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紹了中國水產品加工行業的概念,接著分析了中國水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環境,然後對中國水產品加工產業運行情況進行了重點分析,最後分析了中國水產品加工產業面臨的機遇及發展前景,提出了發展動水產品加工產業面臨的風險及建議,內容翔實,數據准確,觀點深刻。您若想對水產品加工產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參考:http://www.chinairr.org/report/R07/R0705/201307/31-139886.html
⑶ 我國在水產品養殖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水產養殖存在的問題
1.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導致水產養殖品食用不安全環境污染存在多方面因素,化肥、農葯、獸葯、生產調節劑等農用化學品的大量使用,在我國農業的可持續高速發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養殖過程中濫用葯物。導致水產養殖品中葯物殘留超標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目前我國存在的現狀是高密度,多品種,集約化的生產方式。
3.養殖種質退化,病害泛濫。自1992年中國對蝦流行病爆發以來,水產養殖品病害一直不斷,並且蔓延到其它養殖蝦類養殖生物,使淡水養殖業蒙受了重大的損失。
4.水產飼料加工業大部來源家禽、畜牧業的基礎過渡形成,魚類飼料研究沒有國家統一標准,對魚類不同生長發育期所需的營養標准沒有統一規范。加工飼料的原料沒有國家統一檢測規范。
5.水產差殖品質量安全研究薄弱。目前我國水產養殖品質量安全研究十分薄弱,標准體系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諸如標准體系不健全與執行力度差。
6.信息不靈,市場行情不詳。養殖單位、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敗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漁民由於信息不靈,他們尤其關注的是養什麼?怎麼養?如何銷?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將是發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的關鍵因素。
7.缺少品牌意識。多數養殖單位、養殖戶還沒有把水產養殖品像其他行業產品一樣樹立品牌,他們參與競爭的意識不強,單純依靠產品市場價格上揚來增收創收,而不能從加大養殖對象的科技含量、產品整體包裝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8、生產中濫用抗生素,病原菌的耐葯性增強,新病增多,使防治更難。在實際生產中,很多養殖戶濫用抗生素、激素類葯物,是很多病原菌產生抗葯性。因此,造成抗生素的用量一次比一次大。由於這類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並發症和新病增多,病理症狀不明顯,為水產病害的防治帶來困難。同時,葯物的大量使用,葯物的殘留對人類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嚴重影響到我省水產品的出口。
⑷ 我國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與國外的比較
有機食品是指在糧食、蔬菜、果品、畜禽、水產品和食用油等的生產加工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葯和人工合成的添加劑,並通過有關頒證組織檢測,確認為純天然、無污染、安全營養的食品。基於有機食品的健康性和環保性,目前很多發達國家正在加快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有機產品的市場和貿易量不斷發展擴大,市場前景相當可觀。很多發展中國家看好有機食品的高利潤特點(一般比同類普通食品價格高50%,個別產品高出150%),積極扶持其發展,產品已經大量進入歐美,逐步佔領市場。但是和上述情況形成對比,目前我國有機食品在國內市場僅僅局於一隅,更由於假冒偽劣的影響處於進退不得的窘境,至於出口量僅有幾千萬美元,在世界市場份額中所佔比率微乎其微,研究或經營有機食品出口的外貿公司也很少,這一領域仍面臨乏人問津的局面。我們在有機食品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生產經營者對有機食品認識上存在不足,導致產品開發不力。有機食品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我國大部分食品廠商對有機食品的發展情況和發展趨勢還不了解,這對我國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我國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和出口有機食品的潛在優勢。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以傳統的農業栽培方法為主,我國農民對此比較熟悉,易於接受和理解。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很少或者完全不用化肥和農葯,有著生產有機食品的天然優勢,但他們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種生產方式生產出的產品就是有機食品。如果將一部分普通的農產品升級為有機食品投放國內國際市場,一定會產生可觀的效益。
二、對有機食品的認證有待與國際接軌。發展有機食品產業,目前最重要的市場是國際市場。中國發展有機食品出口的關鍵是按國際標准建立良好的認證體系。這種認證是有機食品在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是消費者、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共同認可的質量憑證。眼下當務之急是要提高我國有機農業認證機構的國際地位,與國際規范化的認證形式接軌。要讓中國自己的「證書」既要符合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主要進口國家的要求,又要符合其它國家的要求,最終讓中國的「證書」在世界各地暢通無阻。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規范中國有機農業認證程序,從法律角度監督有機農業生產、銷售及認證行為,發展一些如「有機農業行業標准」等具備法律效應的監督制度,以保持有機農業生產、經營及認證機構的持續發展。
三、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出口還沒有形成規模,期待國家扶持。我國目前從事有機食品生產出口的多為中小型企業,其資金、技術水平、對外營銷渠道和外貿經驗都十分有限,難以滿足國外對有機食品迅速增加的需求。如果不盡快形成生產和出口的規模,我國在有機食品這一新興的市場競爭中就會失利。發展有機產品出口需要建立穩定的生產供貨基地,經過生產、加工、認證、出口各個環節,缺一不可。為此,發展有機食品,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國家對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出口制定相應的法規和鼓勵政策。近年來歐洲和美、日等國有機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發展迅速都與其政府的努力密切相關。例如,1991年7月22日歐盟開始實施第2092/91號農產品有機生產法令,鼓勵農場主轉換為或保持有機農業種植方式,並按種植面積給予補貼,這一政策大大地鼓勵了歐盟各國有機食品的生產和供給。目前幾乎所有歐盟成員國都為其農場主提供有機農業補貼。如德國是將補貼直接發給農場主;荷蘭則不僅給農場主補貼,還投資建立營銷體系;瑞典也制定了有機產品的規章制度,並從1990年開始,通過政府在經濟上的大力扶持刺激向有機農業的轉化,具體扶持辦法是在開始轉化的前兩年,每年每公頃給予3000挪威克朗(約465美元)的補貼,兩年後,也就是該土地轉化完成後,每年每公頃的補貼減為1100挪威克朗(約170美元);丹麥政府1995年對有機食品的補貼和對有機農業研究、服務行業的資助達1000萬美元,組織成立了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由於歐盟有機食品的標准和體系比較健全,日、美各國也紛紛仿效其做法,建立更為嚴格的有機食品認證標准和認證體系。美國1991年正式頒布了「有機食品生產法」。日本農林水產省也為有機食品引進嚴格的認證制度,從而使有關認證標准法制化,對違反者予以嚴厲懲罰,並將對進口的有機食品加倍嚴格審查。
⑸ 水產食品加工中存在的問題,急急急!!
以下一篇文章供你參考
舟山水產加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一、舟山水產加工業的現狀
舟山是我國最大的近海捕撈水產品加工、出口區之一,年出口量占我國捕撈海產品的50%。舟山地區現有保稅庫一座,監管庫6座。2007年舟山水產加工業日冷凍能力8,000噸,冷藏能力20萬噸,各種現代化加工生產線200餘條,年加工能力已達80萬噸。在110家出口企業中,歐盟注冊企業36家,美國FDA認證企業35家,韓國及俄羅斯注冊企業90餘家。舟山水產品企業食品質量安全意識不斷增強,近幾年,沒有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國際信譽較好。
近幾年舟山遠洋漁業有一定的發展,舟山的魷釣船年產魷魚在13-15萬噸之間,2006年至2008年魷魚產品年均出口量為47,400噸,年均出口額為16億美元。占舟山水產品出口比重平均為22%左右。
近幾年,舟山水產加工企業通過產品結構調整,開拓多元化市場,重視產品質量安全等積極應對措施,大多數企業運轉正常,有的企業還有新的發展。但舟山水產加工以本地產原料為主,來/進料加工比例很小,原料短缺制約了舟山水產加工業可持續發展。受金融危機影響,舟山水產加工業的產值、出口量呈下行趨勢。2007年舟山市水產加工產值為162億元,2008年下降至1538億元,下降5%;2008年舟山水產品出口1908萬噸,出口量下降17.4%。出口額下降6.6%;今年1-7月,水產加工產值62.7億元,同比下降11%;出口量9.4萬噸,出口額29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3.1%和14.7%。
二、影響產業發展的主因
一是原料短缺。主要源於水產品資源衰退,捕撈量下降。2008年蝦、蟹捕撈產量同比下降23%左右。今年17月全市水產品總產量35,62萬噸,同比下降21.4%,遠洋漁業產量363萬噸,同比下降35.2%,蟹產量同比下降35.2%。
二是金融危機影響。由於受進口方破產、資金無法周轉等因素影響,以及不屬質量問題的各種借口退櫃增加,2009年上半年有10家企業不正常退櫃17批次,377噸,貨值139萬美元,增加了企業的困難。輸韓水產品受這方面的影響比較明顯,韓幣大幅度貶值,輸韓水產品數量明顯下降,如在2007年前正常年頭舟山每年輸韓梭子蟹18萬噸左右,而2008年出口不足10萬噸,下降了44%。另外,2008年對日梭子蟹出口量減少28.73%,出口額下降25 54%。輸歐大規格紅蝦仁跌幅也在30%左右。
三是部分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國家雖在金融政策上適度放寬了對企業的融資,企業資金緊張情況有了改觀,但部分小企業由於企業小、底子薄、抵押少等原因仍然存在貸款難的問題,特別在收購旺季時所需資金得不到滿足。
四是國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貿易性技術壁壘不斷提高。中國食品安全被國際上高度關注和炒作,舟山企業每年應對歐盟、韓國、俄羅斯等國官方檢查比其它地區頻率都高。出口的門檻越來越高,標准越來越嚴,企業為此投入也越來越大,成本不斷增加。
五是企業自身原因。舟山水產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部分企業技術更新不快,產品老化,有的企業滿足現狀,缺乏進取再創業精,對企業做大做強的信心不足。
三、對策與建議
舟山水產加工業要持續發展,防止持續下滑,必須依靠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以及有關監管執法和服務部門的支持、幫助,更需要動員企業自身振作精神,積極應對。
1、要重視發展水產加工業,調整產業結構。
把解決水產品加工原料,特別是來/進料加工作為舟山水產加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目前,舟山自捕海產品已不能滿足其加工能力。舟山90%依靠自捕海產品,2007年-2008年舟山來/進料加工不足3萬噸(不包括境外自捕運回舟山的魷魚),如果舟山每年利用國際市場原料的比例從現在的10%提高到50%,舟山水產加工業就能增加60億元的產值。政府應積極鼓勵促進舟山水產加工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包括保稅庫與外商合資合作,充分利用外商帶來的原料進口渠道、資金、工藝、產品和市場。培育大企業在來/進料加工中率先做出榜樣,進而引導整合重組、兼並。大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信息等方面優勢,把成熟的工藝、技術、嫁接給中小企業,原料、市場由大企業操作,這樣不僅能帶動中小企業走出困境,還能將來/進料加工規模化、集約化、做大做強,所以有必要重點先扶持,支持幾家大企業先行做來/進料加工,做出榜樣,在此基礎上,引導企業重組或聯合合作。
2、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應根據企業的技術水平、開發能力、設備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深加工產品。如魚糜、魚醬油(調料)等精深產品,從加工工藝、保鮮環節等著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給企業增加利潤。
3、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
目前舟山從事水產加工企業有400多家,其中110家持有不同國家注冊證書的出口企業,也不乏國內生產、經營、銷售好的企業,如浙江興業、舟漁、正龍、震洋公司等。但大部分中小出口企業因傳統習慣,資金周轉難、經營人材弱等原因,只做出口貿易而忽視了國內貿易,需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對國外市場而言,受金融危機影響,傳統的日本、韓國、歐盟、美國等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韓國市場由於韓元的大幅度貶值,出口急劇下降,已從傳統的出口量第一位下跌至第三位;歐洲市場已上升為第二位,企業積極開拓多元化市場方面已初見成效。從2007年底開始,俄羅斯、烏克蘭、非洲、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已出現好的業績。2008年,上述新興市場的出口量佔全市出口總量的27%,貨值占總出口值的21.2%。抓好國內外市場的開拓,是舟山水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4、穩定海洋捕撈、積極穩妥發展遠洋漁業。
舟山海洋捕撈業對漁民就業、漁區安定、支撐舟山400多家水產加工企業及相關的運輸、物流、包裝、製冰等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應該看到,海洋資源的衰退及休漁期的延長,穩定捕撈產量也面臨新問題。前幾年舟山漁業轉產轉業力度很大,今後應根據工作進展情況,適當放緩轉產力度,穩定舟山捕撈業,為水產加工業提供原料。
5、建立舟山水產品出口加工區.做大做強舟山水產市場。
建立舟山水產品出口加工區,帶動水產品原料進口、加工和出口,促進水產加工業進一步發展。舟山國際水產城由於地理位置狹小及海岸線短等原因,難以進一步擴大,已不適應水產品原料多樣化需求。要以舟山大橋建成為契機,選擇臨海的適宜區位,籌建新的水產市場,既吸收本市捕撈的產品,又吸收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產品及進口的原料,使之成為國內國際水產品的集散地,成為企業取得國內外原料一個大平台。
⑹ 水產行業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水產品消費量大幅增長,市場需求持內續提升,給水產品加容工行業帶來廣闊前景。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也在不斷提高技術,顯示出了空前活力和巨大發展潛力。
據發布的《中國水產品加工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分析,水產品加工行業將呈現以下趨勢。其一,水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日益嚴格,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食品安全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對水產品加工行業同樣如此,部分質量控制不嚴的企業或逐步淘汰。
其二,水產品精深加工潛力得以釋放,副產品開發利用逐漸發展。推出高附加值產品,通過對水產品的精深加工,進一步開發副產品,是提升盈利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國水產品加工企業未來發展方向。
其三,持續提升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包括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相結合的新技術,以及超高壓技術、柵欄技術等,來研製更多新產品,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