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加工中心 » 古代是怎麼加工鹽的

古代是怎麼加工鹽的

發布時間: 2021-03-13 21:10:05

① 古代人製作鹽有哪五工序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

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

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到唐玄宗開元十年的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鹵、制鹽,海鹽的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采,相繼採用了機械設備,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1912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鹵,1925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



(1)古代是怎麼加工鹽的擴展閱讀:

制鹽工業原料

1、海水

海洋面積佔地球總表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m。海水中已發現含有 80多種化學元素,形成多種溶解鹽,總含鹽量3.5%左右。其中氯化鈉的含量為2.7%左右,是重要的制鹽原料。

2、岩鹽

地殼中的氯化鈉固相沉積物。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地質構造和乾旱氣候條件下,富含鹽分的水體逐漸蒸發、濃縮、沉積而成。

3、鹽湖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石鹽和鹵水礦床,分布在世界乾旱的內陸閉流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以北半球鹽湖帶為主。一般為固相和液相共存,也有鹵水湖和干鹽湖。

4、地下天然鹵水

沉積岩形成時,封存在礦物或岩石縫隙和裂縫中的海水、地下含鹽泥漿冷卻時凝成的鹵水或地下溶濾鹽類礦物而形成的鹵水。

② 古人怎麼制鹽﹖

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鹵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鹵水和岩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鹵煎鹽。有天然鹵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

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鹵、煎鹽。齊管仲,實行「官山海」政策,即鹽由官民並制,產品全部由官府統一運銷。

漢代至明代,除隋文帝開皇三年到唐玄宗開元十年的年間,開放全國海灘、鹽井、鹽湖。雖然隋、唐之際,山西湖鹽生產已形成「墾畦澆曬」的新工藝,宋、元之際,福建海鹽生產已部分採用曬鹽法,但生產規模小,工具設備簡陋,生產者之間只有簡單的協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狀態。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自貢鹽業已進入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階段。1835年以後,黑鹵井、岩鹽井、深層天然氣井的相繼開鑿,又為鹽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能源。岩鹽井自然溶浸通腔,一井注水,多井出鹵,促成了有關井戶的聯合,大大促進了鹽區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19世紀中葉以後,一些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其井礦鹽的鑿井、汲鹵、制鹽,海鹽的納潮、制鹵、結晶、收鹽、集運,湖鹽、礦鹽的開采,相繼採用了機械設備,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1912年採用了蒸汽機車牽引汲鹵,1925年天津漢沽鹽場採用了柴油機帶動水泵揚水,其他一些海鹽區也逐步開始採用機械,但發展緩慢。

(2)古代是怎麼加工鹽的擴展閱讀:

制鹽工業原料

1、海水

海洋面積佔地球總表積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m。海水中已發現含有 80多種化學元素,形成多種溶解鹽,總含鹽量3.5%左右。其中氯化鈉的含量為2.7%左右,是重要的制鹽原料。

2、岩鹽

地殼中的氯化鈉固相沉積物。是在封閉、半封閉的沉積盆地中,有利的地質構造和乾旱氣候條件下,富含鹽分的水體逐漸蒸發、濃縮、沉積而成。

3、鹽湖

第四紀以來形成的石鹽和鹵水礦床,分布在世界乾旱的內陸閉流區,分為南、北半球兩個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以北半球鹽湖帶為主。一般為固相和液相共存,也有鹵水湖和干鹽湖。

4、地下天然鹵水

沉積岩形成時,封存在礦物或岩石縫隙和裂縫中的海水、地下含鹽泥漿冷卻時凝成的鹵水或地下溶濾鹽類礦物而形成的鹵水。

③ 古代的鹽是怎樣製作的

遠古時期的人類主要是從捕獲的禽獸血肉中汲取鹽分,但是當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蒙昧生活時,這就促使人們去重新認識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各種可食用的鹽分。

我國的先民通過採集、品嘗、識別、鑒定等試驗過程,分別對海鹽、湖鹽、井鹽等提高了制鹽技術,進行了加工提純,最終獲得了不可或缺的食鹽。

相傳炎帝時期,在膠州灣內住著一個原始部落,部落的首領名叫夙沙。

有一天,夙沙從海里打了半罐水剛放到火上煮,這時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被打死的野豬回來時,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

夙沙用手指蘸了一點嘗嘗,又咸又鮮。他用烤熟的豬肉蘸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制出來的鹽。

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並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夙沙也被後世奉為鹽宗。據史籍記載,夙沙煮海為鹽之事應是發生在五六千年前的黃帝、神農時代。我國先民煮海做鹽的活動,其初期的加工過程缺乏史料記載。

至宋代,據北宋時期學者蘇頌所撰《圖經本草》記載,宋代海鹽生產是淋沙制鹵和煮鹵成鹽,分兩步進行。

④ 如果穿越古代,請問如何在古代提純鹽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鹵。古代人工最早採制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制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采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鑿出了鹽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采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鹵,日曬火煎,煮海熬波,鹵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曬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曬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 鹽的曬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⑤ 古時候如何制鹽

古人制鹽有兩種方法:

  1. 沿海地區的海鹽,在臨還的地區有鹽田,將海水放入後圍起來,利用日曬蒸發水分,待鹽自然析出後取鹽。

  2. 內陸主要是鹽井,從井中取出鹽分高的鹵水,通過蒸煮的方式將水蒸發掉,取鹽。

⑥ 古代鹽是怎麼生產的呢

生產方法和現代的也差不多。
曬鹽,是看天吃飯的勞動業,幾乎可以說是布袋最主要的勞動人口。鹽是布袋的重要產物,鹽田占其全面積的二分之一以上,晶燦連綿不輟的鹽山,好似一座座白色的金字塔,默默羅列在鹽田中間,且均修築有「運鹽鐵路」,足見這個「鹽鎮」的歷史悠久。

三段式曬鹽

鹽田分成水區(大蒸發池)、坪仔(小蒸發池)、埕格仔(結晶池)三大部分。水區分五段十格,坪仔分三段六格,埕格仔分三段二十四格。

海水變白鹽

鹽工將約三度(波美濃度)的海水引入水區,靠蒸發的方式使濃度增加,再一段一段往前推,經五段後約為十度左右,以水車(即龍骨車,後來改為風車,現又改用抽水機)抽至坪仔(坪仔高於水區)繼續蒸發。

待坪仔里的水,濃度增進至二十五度時,再導入埕格仔讓其結晶成鹽。從引進海水至結晶成鹽,其時程並非完全相同,需視天氣而定,天氣好速度快,天氣不好則較慢,如碰上突然下雨,那前面的心血可能都要白費,所以碰上天氣不穩定的季節,很難有好的收成,說鹽工是看天吃飯一點都不為過,其生活清苦其實不難想像。

⑦ 古代制鹽的過程全解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者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1、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2、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

3、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4、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5、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6、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⑧ 中國古代是怎麼生產鹽的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將鹽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種。

鹽的生產在我國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悠久歷史,最早發現的是海鹽,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前22世紀到約前21世紀初的五帝時代發現池鹽,戰國末期發現井鹽。



此時的「火井」煮鹽也有所增加。北宋發明了沖擊式鑿井法,鑿出了一種新型鹽井——卓筒井。明井鹽鑽井技術進一步提高。

1912年,由歐陽顯榮等工匠研製成功立式蒸汽汲鹵車,使中國的制鹽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⑨ 古代食鹽怎樣製成

制鹽:
1、取水:一般為井水、湖水、海水(海水還需過濾、沉澱)
2、加熱煮沸
3、蒸發
4、收集
(我們用的科學書上好像是這樣寫的)
運鹽:
一般路途較遠的運輸是通過水路,如果路途較近則也會有陸路運輸。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