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加工中心 » 古代玉石怎麼加工

古代玉石怎麼加工

發布時間: 2021-01-07 03:36:07

⑴ 五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玉石切割技術,他們怎麼做到的

一、5000年前古人也是特別聰明的,那麼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經驗中學習了玉石切割方法那麼在,當時他們就有線切割,線切割也就是說兩只手分別握住一條繩子的兩端,然後向下方用力拉。來回在玉料上拉動就達到了切割的作用。首先他們將預料固定之後,這樣在切割預期的時候。使切割工具和預料接觸更加的密切。也可以提高效率。

通過這些也就知道了,古代人們的智慧真的是特別的大,那麼他們在用手動的情況下都可以把預切開,所以說他們是要比我們現代人還要聰明的,如果沒有他們的話,也不會有現在的發明。

⑵ 玉石這么硬中國古代是怎麼加工切割玉石

玉石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它可以被製作成一些精美的首飾。我們現在切開玉石,以現在的科技可以用一些切割機或者其他比較高級的設備,那麼有人問,那麼古代的玉是怎麼切開的呢?

並且那個時候也會用到一個東西叫鐵砂石,它是比玉石硬度更高的一種石頭。這個砂石比玉石的硬度更高,所以說只有他才能真正的破解玉石那麼堅硬的外殼,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技術,博大精深,他們所需要打磨一塊玉石的步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太多了,面對這些非常復雜的技術,我們應該傳承和保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我們現在現代人該做的一些事情,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學習的心去學習他們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術。

⑶ 中國古代玉器是怎樣發展的呢經歷了哪些時期

《說文解字》稱:“石之美者謂之玉”,中國古代玉器應用於祭祀、禮儀、喪葬以及佩飾等等場景。玉器憑借著它質體潤澤、美觀大方,在歷史中久享盛名,同時玉器被賦予“瑕不掩瑜”“氣如長虹”等多種品格,成為道德的象徵。自古以來,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玉器一開始是裝飾品。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後,小型的玉制飾品逐漸被大型的玉器所取代,並且大型玉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當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以及原始的宗教觀念,慢慢地滲入到玉製品中,中國玉文化禮制時代正式到來。

總體來說,在中國歷史上,玉器的發展演變主要有三個巔峰階段。


玉器歷經七千多年的曲折發展,從簡單的裝飾品發展為古代宗教祭祀和禮儀用品,又發展為標志高尚道德品質的佩飾,最後上升為內容豐富的藝術欣賞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演變。

特別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人們把玉的自然特性加以道德化,使它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發揮了其他藝術品不能取代的作用。這是在全世界文化史上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未曾有過的文化現象,玉器的演變發展史體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⑷ 古人的制玉工具和制玉方法會在古玉上留下那些特殊的痕跡

我國關於玉器製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兩萬年前。兩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了一些原始飾品的製作,這些製作比較粗糲的飾品材質各異,主要有獸骨、貝殼和石頭(石頭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閃石等)這三種材質。製作工藝上除了簡單的鑽孔刻畫外,甚至還有染色工藝(暫不確定這些顏色是出於先民們刻意染色還是自然染色,因為當玉器、石器與硃砂等顏料放在一起長達千年之後,在它們的表層就會形成硃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這一系列的發現,足可見兩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已經掌握了石器的鑽孔技術和刻畫技術。

桯具打出來的孔道

總之,古人制玉因玉而制,隨形而造,孔道和痕跡是古玉鑒定的必由之路,在筆者看來鑒玉學很多鑒定知識都來自於痕跡學原理!

⑸ 古代人是怎樣加工水晶玉器的

水晶打孔用竹簽沾草木灰石英沙水合物~

⑹ 古代刻玉的工具是什麼

古代刻玉的工具有鐵制圓盤-鉈、無齒的鋸、圓鋸、鑽、錐、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

玉石異常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鉈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鏨、沖、壓、勾、順等工藝,一點一滴琢磨而成。

在古代制玉過程中使用最多的雕刻工具叫陀,是指安裝在「水凳」橫軸上可以旋轉使用的各種工具的泛稱。

陀的名稱是玉雕行業沿用歷史的稱謂,什麼時候開始稱之為陀己無從考證。在古代,陀與碼字相同,可以互相替換,很多人用銘字,是否合適有待斟酌。

古代制玉技法,源於製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藝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玉料分開。

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

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

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這套制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

(6)古代玉石怎麼加工擴展閱讀: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

關於清代砣機,現在我們能夠見到比較完整的圖像資料則是《玉作圖說》,李澄淵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

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也就是經過現場調查作了寫生,盡量如實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圖是可信的。此圖冊名為《玉作圖說》,共十二開,十三圖,每圖附文字說明。

可以說是玉作的連環書,是繼《陶治圖》之後出現的又一部紀實的工藝圖書,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名稱都一一註明。

中間是書畫,左右兩側有豎欄各三行,首行書編號和題名

書寫「說」文楷體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為搗沙、研漿、開玉、扎碢、沖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鑽、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個工序。

一搗砂圖說,二研漿圖說合為一開,即一圖二說,三至十三這十一工序各為一開,共十二開,每圖書圖說。

⑺ 請問古時候玉石是如何加工的

古時候玉石是如何加工的
一、舊石器時代:
有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
玉器從舊石器時代版就有的,最早是打權制石器和磨製石器。也就是石頭砸石頭、石頭磨石頭,將一塊石頭磨鋒利作為武器或者磨出形狀來作為裝飾物之類的。最初只是小玉塊鑽一孔用作垂飾。或象磨製石器一樣,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等。

二、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紋或磨得光滑的製品,器形也比較大,比較復雜,可算做工藝品。以磨製石器為主要標志的新石器時代,加工玉石器的技術是相同的。制石技術由打制發展到磨製。
經歷了數千年,制玉技術大致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二者在使用技術和工具上可能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實用外,還有其他的需求,因而在技術要求上比製造石器復雜。

三、 商代青銅器時代:
商代奴隸制度促使了玉器的發展。商代奴隸制極其發達,奴隸已被投入各種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內部 有了較細的分工,制玉工藝已從石器製作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同時,商代的奴隸們又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工具在制玉工藝中的應用,使琢玉技術顯著提高,制玉用具逐漸以青銅取代石器。

⑻ 古代人是怎樣把玉拋光的

玉為美石,習慣上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我國古玉用材主要是軟玉。30年代,由於對史前考古的局限,當時把出土的玉統統定為漢代;到了50年代,在長江下游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玉器,後來又陸續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紅山、良渚、龍山文化中都發現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學者對玉器的出現不得不重新認識。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型器、錐形器和斧鉞等,這些大都是非實用器;實用器有鐲、璜、串飾、帶鉤等。在大墓中常見鉞、琮、壁三種,有研究者認為這是軍權神權和財權的顯示。因為鉞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財富的象徵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玉器,這些足以說明,玉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需要說明的是:玉器的出現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現與發展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我們從仰韶文化的直系遠祖裴李崗文化中的一些精緻的石器:如橫斷面成橢圓形的石斧、扁長條弧刃鏟、舌形鏟或帶肩石鏟、和弧背鋸齒鐮可以看出;磨製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礫石。
下面我們不妨從良渚文化出土的情況探討一下關於玉器加工的各方面問題:
一 關於采礦: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玉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據此推斷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
二 玉器的設計、開眼: 玉璞運回玉作坊後,玉工必審材度勢進行設計,按其大小,形狀和玉色製作所需的玉料,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稱「開眼」、「開料」等。在沒有發現金屬工具的上古時代,古人是怎麼樣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較為普遍認可的方法有三種:
1、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見到拋物線形的線鋸痕跡,可能採用此法剖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人力、時間、勞動效率,只求通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種耗時、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會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試問五千年前的良渚社會肢有那麼多的人力供玉器製作消耗嗎?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發現,有明顯的同心圓旋紋以及中間較寬深而兩端稍細線的切割痕跡,專家們認為,這些應該是砣具加工的痕跡。至於砣輪的質地在沒有金屬的前提下,很可能為硬石質。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種方法。這是根據良渚玉器上出現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來推測的。
三玉器的鑽孔
良渚文化許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淺的,如玉琮、玉璧、玉錐形器等。在沒有金屬的工具的時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鑽孔呢?據現有考古資料分析,良渚文化時期鑽孔除用石鑽外,可能發明了圓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鑽的工藝,並有實芯鑽、管鑽等方法。實芯鑽孔較原始,難度也較大,一般只能施行於較薄的部位或較小的孔,鑽具可能近於今日的土製木工鑽。鑽桿目前尚未發現,但鑽頭出土較多。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遺址的石鑽頭、玉鑽頭、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的石鑽頭、寧波慈湖遺址出土的木鑽鑽頭。江蘇丹徒磨盤墩遺址出土石鑽頭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長片製成,有三角形鑽、葉形鑽、細腰扁身鑽、長身鑽和兩頭鑽等。管鑽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現,但良渚文化時期發展得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發現的多件管鑽遺下的玉芯可作證明。但有關管鑽工具的爭論較多。有的認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鑽,有的認為先鑽小孔而後擴大,有的懷疑當是金屬工具所為,也有的認為這種鑽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鋒利的小石刀片,鑽具整體與今日的套筒式鑽刀近似。另外,從許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鑽孔後留下的玉芯上還可以看出良渚先民當時對器物鑽孔時是在器物的兩面同時進行的,這樣可以減少玉器受力面的壓力,從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損破裂。良渚先民是何等的智慧啊!
四、玉器的打磨
「打磨』是將己割截好、鑽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良渚文化時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兩種:一是將玉料固定,用礪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將礪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礪石上打磨。這實際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時,也將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跡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於割截痕跡較深而保留下來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見不到前幾道工序的加工痕跡,這便是打磨的結果。
五、玉器雕琢
見過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像」的人,都會驚嘆於良渚玉工的雕琢技藝。兩手叉腰的神人騎坐在神獸之上的「神徽」,高不足3厘米,寬不及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胸和神獸的頭部與前肢都刻劃得十分生動逼真,線條纖細如發絲,通過放大鏡,甚至能看到在1毫米寬度內竟刻著四、五條細線,堪稱史前微雕傑作,令寓目者拍案叫絕。
人們不禁又要問,在沒有金屬工具的良渚時代,硬度達6—6.5度的玉器是如何雕刻的呢?這是任何一個稍加留心的觀眾都會提到的問題,學術界卻爭論至今,有人說除了傳統的細石器外別無它物能刻劃出那麼繁縟的圖案;有人則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紋飾是用鯊魚牙刻劃出來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鯊魚牙的出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聞廣先生研究的結果是良渚玉器大部分呈雞骨白和象牙白,是採用焚燒加熱的辦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後再進行加工的。上述種種說法卻遭到日本著名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林已奈夫的否認,他認為,細石器雖然有的硬度很硬,可以超過良渚玉的硬度,但用來雕刻玉器時立即會鈍化,不適合作精細加工工具。而鯊魚的牙齒,硬度在5—6度之間,不能用於刻劃6—6。5度的良渚玉器。至於聞廣先生的先加熱玉器降低硬度再雕刻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從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紋飾來看,其加工工具是非常堅硬的,線條勻稱流暢,迸裂開叉的極少見到,且表面非常光亮;而對於加熱軟化後的玉器卻不再需要那麼硬的加工工具,線條之間容易進裂開又,而且埋人土中至四五千年後的今天,不僅表面會失去光澤,而且會出現粉末狀。林已奈夫教授主張良渚玉器上的刻劃紋飾的刻刀是鑽石。鑽石的硬度足以用來雕刻玉器,可是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對鑽石有所認識,同時太湖流域也不見有發現鑽石的報道,況且鑽石鑽具又是用什麼工具或方法製成的呢?這一雕刻工具之論戰陷人了僵局。
良渚文化是一支石器文化,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思索一下良渚時期的石器,屬細石類的燧石,硬度達7度左右,要高於良渚古玉,可以用來雕刻玉器。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說法。雖說用它來雕刻玉器容易鈍化,但是從考古發掘來看,石器時代的良渚時期,這種燧石非常多,隨處可見,完全可以滿足作為一種易鈍化的玉雕工具的需要。
六、玉器的拋光
「拋光」是治玉的最後一道程序。幾乎每一件玉器都要經過拋光(當然也有個別小件玉器,在用竹片截割時已很光滑而不再拋光)。良渚文化時期拋光的物質可用光滑的竹片或獸皮,而用獸皮拋光的機會更多一些。獸皮上有動物性脂肪,呈弱酸性,用獸皮在玉器上來回摩擦直至光滑即可以了。竹子莖桿亦含弱酸性的「竹瀝」,也可以用於玉器的磨擦拋光。

⑼ 古代人是怎麼加工玉製品的

制玉領域最大的變化是制玉工具的進步。過去靠雙腳不斷地登踏製造動力,現在換成了電動馬達,過去切磨工具一分鍾轉幾百轉,現在一分鍾能上萬轉。手工制玉雖更溫潤但其費時費力是難以想像的。張廣文先生在《玉器史話》中有一段記述,可見手工制玉的繁復。「玉器製造的工序極復雜,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畫樣、鋸料、做胚、做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質地非常硬,普通金屬刀具不能刻動,加工時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個桌凳上安上腳踏皮帶傳動裝置,帶動一個砣子旋轉,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換,最小的砣子僅有釘頭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著一種極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轉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極慢。一件玉器,不僅材料貴重,製造時所用工時也非常浩繁,特別是清代宮廷制玉,速度極慢,成本相當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蘇州解辦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鑽掏膛九十一工,做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鍍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宮博物院玉器館有《制玉圖》一套,約為清人所繪,共 12 副。制玉圖風格寫實,記錄描繪出制玉的主要步驟。每圖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描繪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繪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搗沙研漿圖」。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紗中中淘出的,分紅紗、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 8-9 度。搗沙、研漿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粗細自然分層。

第二幅「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第三幅「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沖砣圖」。沖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第五幅「磨砣圖」。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第六幅「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種類也更多。

第八幅「打鑽圖」。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的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柱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綉花圖」。即做透雕、鏤空。

第十幅「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第十一幅「木跎圖」。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

制玉的機器很象現在車床。前面是轉動的砣,右邊有一個盛水的盆,收集從玉器上流下來的水和沙,所以這個車床樣的機器也叫「水凳」。現在的制玉工具非常先進,能製作出非常精細的花樣。現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時候不斷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為沙已經跟砣合二而一了。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