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怎麼加工
❶ 海參怎麼加工
淡干海參:
鮮活海參經過開膛擴肚清洗去內臟之後,直接放入烘乾房內進行烘乾,不加任何其他物質。這樣做出來的海參純度高,泡發率高。
鹽干海參:
鮮活海參經過開膛擴肚清洗去內臟,煮熟以後,放在飽和的鹽水(一鍋水燒開,向裡面加鹽,直到鹽不溶為止。)里浸泡3天3夜,然後拿出來烘乾,水分走了,鹽分留在海參體內,這樣一輪下來鹽分可使海參體積和分各增重20-30%,成本自然也就降低20-30%。反復浸泡還可以不短加重分量和增大體積,成本還可以不斷降低。基本上要多少錢的可以做到多少錢的。加鹽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重量,同時將小海參做成大海參。所以海邊老人常說:海參不夠,鹽加重。
糖干海參:
將清洗煮熟後的鮮活海參放在糖稀裡面浸泡,讓糖分吃透到海參體內,然後烘乾。加糖目的:增重和染色。糖有受熱變黑特性,不法加工者利用這一特性可將海參加工的又黑又亮,利用賣相掩人耳目。
鹽漬海參:
鮮活海參煮熟以後,再加鹽攪拌,目的是海參里的水排出來,也有的地方把這種方式加工出來的海參叫做「半干海參」,鹽過的海參便於儲存。
高壓海參
鮮活海參經過開膛擴肚清洗去內臟,再運用高壓倉高壓消毒、速凍機低溫速凍,不添加防腐劑、保鮮劑、即不損害鮮海參的原汁原味,又最大限度保留了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海參經過高壓打破海參細胞壁,將海參細胞內的膠原蛋白完全釋放出來,營養更有利於人體吸收。高壓海參在零攝氏度以下可保存18個月,要比傳統海參具有活性成分高、味道鮮美、口感好等好處。讓鮮海參的葯用價、營養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用海參進補四季皆宜,經常感冒的人一般是由於免疫力低下造成的。用海參進補可以明顯提高人體免疫力
低壓海參:
不發商販的一種造假手段,將鮮活海參經過開膛破肚清洗去內臟後,直接放在熱水裡面焯一下,定定型就撈出來,海參體內水分基本上還沒舍,大小基本沒縮,有的商販甚至連內臟都沒清除,目的為了增加分量和保持海參形狀完整。這種海參與高壓海參相比,同等大小的活海參,高壓之後的大小不及低壓海參的一半,份量也不及低壓海參的1/2。
❷ 人參的加工方法
人參加工後可成倍地增加收入。現將幾種人參的粗加工方法介紹如下。
主要原料:人參、硫磺、白糖。
設備用具:蒸具、簾子、烘乾器、缸、盆等。
製作方法:糖參:選取體形不好的鮮參,刷洗干凈,分級分等,分別綁成把。將其放入蒸鍋內,參的頭向下放在水中煮,大約蒸煮5分鍾,參體外軟內硬,撈出置於冷水中浸泡10~20分鍾。取出稍晾,用排機針向參體上扎眼,翻動扎遍全體,再放入缸內。把熬制好的白砂糖漿趁熱倒入缸內,淹沒全部人參,浸泡3-4天取出,濾凈浮糖,裝入箱內再用硫磺熏白。取出重新放入小缸,用110℃的熱糖漿灌第二次糖,也可灌三次糖。取出刷掉麥面的糖漿,放在40℃~45℃的乾燥房內烘乾。干後斷面白色、表面白色,以用針扎不進去為准。
工藝流程 選料→清洗→捆把→蒸煮→冷水浸泡→參體扎眼→浸糖→取出浸泡→箱內熏硫→重新灌糖→刷掉表面糖漿→烘乾→成品。
掐皮參:選擇皮嫩漿足、脖長膀圓的橫靈體人參為原料,刷洗干凈,用70℃的熱水煮2~3分鍾,再取出進行刷白,按大小分好等級,並捆成小把,繼續蒸煮。在參體上排針,細腿及須子可不排針。裝入缸內,用熬好的100℃糖漿灌糖。24小時後取出控凈附糖,稍晾後重放入缸內灌第二次糖,24小時後取出,用溫水沖去附帶的糖,控凈後上屜蒸參。約15-20分鍾後出屈烘烤至參皮發白時,平放在玻璃盤內。用刀尖在人參主體上由上至下順體壓印,印距2毫米左右,壓遍全體。支根不壓印,壓後,用一些灌糖的參腿對稱地綁好須腿。接須處要削茬使之吻合,用白線螺旋狀綁起。再進行烘乾、待售。
工藝流程 選料→刷洗→分等→蒸煮→灌糖→壓印→烘乾→成品。
❸ 人參和西洋參怎樣加工
人參和西洋參的加工是栽培的最後一關,加工工作做得好壞,關繫到產品質量的高低,也關繫到產品價值的高低。特別是這種珍貴葯材,因產品規格和質量的不同,其價格可相差幾倍,所以加工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每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才能保質保量,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1)人參 其生葯商品因加工方法的不同,大體可分為六類,如紅參、生曬參、糖參、大力參、凍干參及罐裝鮮參等。我們只要把主要商品紅參和生曬參加工好就可以了,主要加工技術如下:
紅參 應選漿足飽滿、體長、形美、無病蟲害的優質鮮參,分別掐去主、側根上小毛須(毛須要按大小分別放置,以做直須和彎須),再用清水洗凈,按大小分級,將參頭朝下放入參盤,不宜擺放過於緊密,以免透汽不良,蓋上白屜布,分別放入密閉蒸氣罐內。如少量加工,可擺放在籠屜內,上屜後周圍用屜布圍嚴,以免漏汽。上汽後溫度保持98~100℃,大參3小時,小參2小時30分到2小時40分。閉汽、撤火後經30分鍾,使溫度緩緩下降,再打開罐門或屜蓋,停10~20分鍾待屜布稍涼後揭開。然後將參取出,重新擺放在晾盤上捋直參須,不宜擺得過密,涼干水汽後置炕房內,保持溫度60~70℃ 12小時,要經常變換參盤位置和排汽,待參須全乾變紅時逐漸降溫,抬出炕房。將參順擺在一起,噴適量溫開水,蓋濕麻袋悶10~12小時,使參須發軟。再根據參根大小和支根的粗細、長短,在適當位置把支根剪下,使留在主根上的支根長短不一,外形美觀。剪下的支根、須根分別放齊,再把支根捋直上端靠齊,每把直徑約4.5厘米,用線捆緊,即為紅直須,餘下的毛須即為紅彎須。剪完須的紅參再裝盤,進行第二次烘乾,陽光充足時也可曬、烘結合進行至全乾為止,即為紅參。
生曬參 加工比較簡單,做全須生曬的人參不必下須,洗刷時不要碰斷參須,盡量保持其全形。洗刷干凈的參根先晾曬至表皮發干,再放入熏房,少量可放在熏箱內,用硫磺熏10~12小時。再放入乾燥室內保持32~40℃ 24小時,取出晾曬至干。也可以在40~50℃下烘乾,即成商品生曬參。
(2)西洋參 西洋參加工成的商品,主要有原皮西洋參和粉光西洋參兩種。粉光西洋參加工比較麻煩,要用細砂摩擦去表皮,葯效損失較多。所以,現在很少加工,一般只加工原皮西洋參。原皮西洋參的加工方法如下:
① 洗參 用清水沖洗或用洗參機洗。人工洗參是把挖出來的參,放入水缸(或水槽)內,注入清水,用木棍棒來回攪動,使附在參根上的泥沙被洗掉。再把參根撈出,裝入第二個水缸內,加入清水,攪動數次。把第一缸內的泥水倒掉,再把第二缸洗過的參根撈出,裝入第一缸內,用清水淘洗。這樣反復數次,至水不渾為止。將洗凈的根撈出,放在干凈的席上,按大小分級,分別擺放在晾盤上(晾盤底可用竹條、蘆葦等材料釘制)。每盤擺放一層,一根挨一根,不要重疊。洗凈後的西洋參潔白如玉,令人喜愛。然後,把裝入晾盤中的干凈鮮參,放在室外晾曬半天至1天,曬干表面水氣後再搬進乾燥室內進行乾燥。
有的地方,採用高壓水泵壓出的清水直接沖洗鮮參。洗後如果還有少數黏附在蘆碗、支根分岔處的泥土沒有去掉,或有的病疤還沒脫落,應再用軟刷子或刮片刀,輕輕把它刷去或刮掉,再洗凈即可。
洗參時需要注意兩點:①參根泡水的時間不要過長,一般20~30分鍾即可。如果浸泡時間過長,會把根內水溶性成分浸泡出來,因而降低商品質量。②洗參時,千萬不要採用洗人參的方法,把參刷得太狠,甚至把表皮也刷掉。這看起來很潔白喜人,但實際上已降低了西洋參的商品質量。而且還容易使人把它誤認為人參。
② 乾燥 西洋參的乾燥方法,有許多種,要根據產量多少、各產區的具體情況和生產規模等,或採用烘乾房烘乾,或建玻璃溫室與塑料大棚,利用太陽光能曬干,或直接利用太陽光在室外曬干。這幾種方法,都是採用變溫的乾燥方式。烘乾房是採用人工加溫的變溫方式,後兩種是利用自然變溫的方式。
a.烘乾房乾燥法 在一些大的專業參場,西洋參種植面積大,產量多,多採用烘乾房乾燥。其乾燥過程的變溫方式有:先低溫後稍高溫再中溫;先低溫後中溫再升到稍高溫;先中溫後低溫。一般最高乾燥溫度不宜超過47℃。烘乾房要求保溫好,內設有供熱、調溫及排濕系統。這是大生產的運作方式。
晾乾水氣的西洋參,被整盤搬進烘乾房內,按大小分別擺放在架上。大個的西洋參放在溫度稍高的地方,小的擺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晾架的高低、層數和規模,以及晾盤的大小等,應根據烘乾房的大小以及操作方便的原則,進行設計。
乾燥過程中的溫度,要根據乾燥方法的不同,來進行不同的控制。如採用先低溫後稍高溫再中溫的乾燥方法:即先在20~25℃的條件下烘2~3天。然後將溫度慢慢升到37~43℃,再烘8~10天。接著,又將溫度慢慢降到32~35℃,把西洋參烘到全乾。在乾燥過程中,要經常搬動晾盤,使其上下位置不斷變動達到受熱均勻、乾燥一致的目的。還要經常排風除濕,使室內參根蒸發出的水氣能及時排除出室外,加快西洋參的乾燥速度。一般3~4個星期就可烘乾。這樣乾燥的西洋參,內外干度一致,結構緊湊,質地堅實,皮色正常,氣味芳香濃郁。
採用先低溫、後中溫再升到稍高溫乾燥方法的,把鮮西洋參先置於27℃左右下2~3天,除去表面水分。主根變軟時,再將溫度慢慢升到38℃左右,烘到支根發硬時,再把溫度升到47℃,烘到全乾;採用先中溫、後低溫乾燥方法的,先把鮮西洋參置於37~43℃的溫度下,烘到主根失水萎蔫,須根乾脆。然後再把溫度下降到32℃左右,再烘到全乾。
在整個烘乾過程中,要用鼓風機經常送進熱風,和排濕機排除室內參根蒸發的水分,控制烘房內的溫度和濕度。由於乾燥的溫度較低,乾燥速度很慢,所以控制乾燥室內的濕度,對參根的乾燥速度和產品質量的優劣影響很大。如果濕度太高,參根不易烘乾,乾燥的時間過長,參根容易變成暗褐色,個大的還會變酸,因而大大降低商品西洋參的質量。一般濕度越低,乾燥速度越快,所需時間也越短。所以在乾燥過程中,對乾燥室內濕度的調控,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根據各地加工經驗總結,認為在乾燥前期,烘乾室內的濕度控制在60%左右,中期控制在50%左右,後期控制在40%以下,西洋參烘乾的時間短,質量好。
b.玻璃房或塑料大棚乾燥法 這種乾燥方法,主要利用太陽光做能源,所以必須要有晴朗的天氣才行。北方秋末,正是秋高氣爽、乾旱少雨的季節,是利用太陽光能的最好時期。
採用這種乾燥方法時,先把洗後已晾乾水氣的西洋參,整盤搬進玻璃房或塑料大棚內,擺放在架上。一般大個的先放在架子上面能曬到太陽的地方,小個的放在架子的中下部。因室內主要利用太陽光能加溫乾燥,溫度不易控制,受天氣影響較大。一般白天溫度為25~45℃,如果陽光充足,溫度可升到50℃以上。而夜間溫度可下降到25℃以下,10月份夜間的溫度最低可降到15℃左右。如果遇到陰雨天氣,白天和夜間的溫度會更低,而且空氣濕度也較高。如果在室內加設火炕,遇到陰雨天時生火加溫,這樣就可以保證乾燥質量。白天要利用通風窗或排風扇,根據陽光和室內空氣溫濕度的高低,調節開放時間,以利於排濕和降溫,在夜間和陰天則要關閉。還要經常調換上、下晾盤的位置,使參根受熱均勻,乾燥一致。乾燥時間需2~3個星期。
乾燥時,要經常注意室內溫濕度的變化,可以通過開放通風窗、排風扇和加設火炕,來控制溫濕度的變化。溫度不要太高或太低。如果室內溫度長時間超過50℃以上,就會導致根內揮發油的散失,使根表面顏色加深,呈淡棕紅色,內部也會變成棕褐色。揮發油滲出後,參根香味變淡,商品價值降低。如果溫度太低,特別是連陰雨天,溫度低,濕度大,乾燥時間會拉長,根表面變成暗褐色,內部變成青褐色,同時還有酸味,嚴重的還會發霉變質。因此,在玻璃房或塑料大棚內加設火炕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在陰雨天時生火加溫。
c.室外曬干法 個體參農因種植面積小,產量少,沒有乾燥設備,只好利用日光來曬干西洋參。如果遇到連陰雨天,不能曬參,時間長了參根表面就會變成暗褐色。所以,在陰雨天應該把參搬進室內,設法加火烘烤。但是,溫度也不要太高,一般控制在40℃左右即可。在日曬過程中,要經常小心翻動,注意不要碰斷須根。採用這種方法乾燥西洋參,乾燥時間較長,參的質量也較差。
乾燥好的西洋參,表面呈土黃色,環紋深而細密,橫紋較稀疏,參體結構緊湊,質地堅硬。多為圓柱形,少有疙瘩形。斷面略呈角質狀,為淡黃白色,形成層有淺黃棕色菊花環。氣味香濃,口感味微苦辣,回甜。
③ 產品分級 乾燥後的西洋參,要再次進行加工整形和分級,主要是剪去支側根和去蘆頭。但也有不剪蘆頭的。加工後的產品,在外觀上應給人以美感,提高商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一般細的支側根,可用手掰掉。主根尾端和較粗的支側根,要用剪子剪去。長枝參主根尾端較尖,要予剪掉,參體較長的要適當剪短。參體較短的,常用兩條支根,剪支根時,粗的可長留,細的應短留,但最長不宜超過1.5厘米。參體短的也常有多條支根,都要予以剪去。修剪時,要根據參體的長短和商品要求進行,但不要剪得太短,以免降低單支參的重量,而影響產品價值。同時,還要照顧到體形的美觀,下剪用力要均勻,剪口要整齊。修剪整形完了以後,還要按粗細、長短進行分級包裝。
商品西洋參,按體型可分為長枝參、中枝參、短枝參和疙瘩參等幾種。體長在8厘米以上的稱長枝參,體長在5~8厘米的稱中枝參,體長在2.5~5厘米的稱短枝參,體長在2.5厘米以內的塊狀參,稱疙瘩參。各種類型的參,要再按粗細和單支重量的不同,分為一、二、三、四等若干個等級。那些剪下來的支側根,可按粗細再剪成不同長度的節參。須根和不成等級的小參,可磨成粉,過100目篩後裝膠囊。較粗的,還可切成薄片裝入小包裝袋。這樣做,可以提高商品價值。未經加工整形,長短不一,粗細不等的稱統貨,價格較低,不合算。一般疙瘩參和短支參的價格較高。
做好收獲與加工,是西洋參栽培的最後一環。在操作過程中,要小心和認真。特別是在乾燥和修剪整形這兩道工序中,一定要派技術人員值班看管,嚴格按操作規程管理,才能做到優質多產。否則,辛苦5年(包括整地1年),用辛勤勞動和大量投入所換來的成果,就會由於乾燥和加工的質量達不到要求,而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務必加以注意,使西洋參的種植生產,最終真正做到優質豐產高效益。
❹ 黨參怎樣加工
黨參一般於移栽二年後秋季收獲,也有3、4年後收獲的。將挖出的黨參,剪去藤蔓,抖版去泥土,攤於曬場,權曬至三四成干呈柔軟狀,按粗細、大小,用手順握成把,置木板上,用手揉搓後再曬,這樣反復3~4次至曬干。南方多雨可用炭火炕,炕內溫度控制在60℃左右,經常翻動,炕至根條柔軟時,取出揉搓,再炕,同樣反復數次直至炕干。揉搓的目的是使根條順直,乾燥均勻,皮肉緊,質柔潤。一般2千克鮮黨參可加工1千克干貨,667米2產干貨250~400千克,高產者可達500千克。鮮干比,2∶1。
❺ 生曬參是怎樣加工的
生曬參分為兩種:一種是全須生曬;另一種是去須生曬(也叫光生曬),加工方法比較簡單。
(1)全須生曬參的加工
須根齊全的大參和不能做紅參的人參均可加工全須生曬參。刷參方法與加工紅參相同,但要求更高,除刷凈刷白外,蘆碗破疤處一定要摳凈,無病斑的地方,不能刷破皮。刷凈後,將參根放入沸水中略煮炸一下,約炸1分鍾左右,炸完撈出晾曬,按支頭大小分別擺放在晾參盤上,置日光下曬1~2天後進乾燥室烘乾。烘乾時溫度不宜過高,控制在40~48℃之間,及時排出潮氣,防止表面變黃,影響色澤和質量。烘乾後用熱水打潮,悶軟整形後單支用白線纏須(綁尾),晾乾後即可裝箱。
(2)去須生的加工
也叫光生曬或姜生曬。刷好的參去掉須,除留主根、蘆頭和腿外,其餘全部下掉,也可在干後去掉,這樣可防止剪口出現紅褐色,影響質量。煮炸、烘乾過程同全須生曬。生曬參在烘乾過程中要掌握好溫度,防止烘大了,色澤不好,而且斷面出現黑紅圈。用手掰開斷面為白色的質量最好。成品按規格分級包裝。
加工生曬參也可不煮炸,將洗刷好的參,在室外晾至參根表面發干,再送入烘乾室內烘乾。切忌帶水進入烘乾室,以防增加室內濕度,影響生曬參的色澤,烘乾時室溫保持40~50℃,不宜超過50℃,否則容易烤焦,炭化。烘乾過程要及時排潮。烘乾室潮氣過大,易出現紅眼圈,成品外表和內在色澤不好。
❻ 紅參是怎樣加工的
紅參是商品人參中的一個主要品種。鮮人參經過蒸熟,參根中的水解酶、澱粉酶、氫氧化酶、麥芽糖酶均因受熱而被破壞,既防止人參皂苷的水解,又阻止了澱粉水解糖化。人參根中的豐富澱粉,在加工中遇熱糊化轉變為紅糊精,使人參顏色變紅,質地堅硬,角質透明,既隔絕了水,又隔絕了空氣。對人參皂甙具有保護作用,有利於商品人參貯存。
加工紅參首先要有固定的加工廠,並備好曬參、蒸參、烤參的場所和用具,如參刷、條筐、水槽、大盆、排針、剪刀、木箱、溫度表、濕度表等。
加工紅參的主要工藝流程是:選參、洗參、刷參、蒸參、曬參、烘乾、打潮、下須、第二次烘乾、分級、包裝等。
(1)選參
加工紅參要求選擇體長、形美、漿足的鮮參,漿氣不足的鮮參不能加工成紅參。
(2)洗參
可將選好的鮮參裝入筐內,浸入水中,輕輕左右擺動使參根相互沖撞,把泥土洗凈,有條件的可用洗參機洗參,速度快,效率高。
(3)刷參
經過人工或機械沖洗的人參,參根上泥土基本洗凈,但蘆碗、病疤和支根分叉處還有泥土,需人工補刷,刮除病疤,刷凈泥土,使參根達到潔白為度,洗刷好的參根,按大、中、小分別放置,以備分別裝屜蒸制。
(4)蒸參
①鍋灶蒸參
這是傳統的方法,量小時可採用。按參根大、小分別裝屜,先鋪好屜布,然後一把一把地頭朝下,須朝上,挨著擺滿參根為止。將大鍋裝滿水,上面距屜底25厘米,先將水燒開,再把屜抬到鍋上,蓋嚴,開始猛火約30分鍾上元氣,然後緩火保持元氣2.5小時到3小時,停火半小時到1小時即可出屜,用鍋灶蒸制3小時左右,六七年生人參大貨(頭路)蒸2小時50分鍾,中貨(2路貨)、小貨(3路貨)蒸2小時30分鍾。其次要掌握好溫度,鍋內的水要先燒開再上屜,上屜時溫度約80℃,上元氣達95~99T:,元氣到停火保持99C左右,從停火到下屜使溫度逐漸下降。在蒸參過程中要避免火勢忽大忽小、溫度急劇變化,以避免參根裂口、破肚、跑漿,影響紅參質量。
停火後讓參在屜內悶30分鍾,待屜內溫度和氣壓下降,將屜從大鍋上撤下來,放在准備好的屜板上,避免冷空氣從屜底下鑽上來,以防屜內溫度迅速降低,也不要忙於打開屜布,需停20分鍾以後才打開屜蓋,再停10分鍾後才揭開屜布向外取參。取參要輕拿,輕放,一支支擺在參盤上,日曬或烘乾。
②蒸參罐蒸參法
是目前國內的一種較為先進的蒸參方法,有的用電腦控制溫度、壓力、時間,衛生條件好,勞動強度小,加工量大,是大加工廠採用的方法。一般加工廠是不採用的。蒸參罐分為兩種,一種是水泥蒸參罐,另一種是金屬蒸參罐,兩者性能相近,效果相同。
首先要裝好盤,按鮮參等級分別裝盤,先在盤子一端橫卧放一行,然後把鮮參蘆頭朝下,參須朝上挨著擺,擺的角度近似45°,一直擺滿為止。邊裝邊將參須理順,嚴防橫躺豎卧,松緊要適當,太松影響每罐蒸參數量,易折艼斷腿;過緊透氣性差,蒸不均勻,易出白皮。裝盤之後,碼入蒸參車架上,每個盤子上要苫一塊白布,以便收取蒸參油。每罐可裝13~15盤,大約每罐蒸制鮮人參750~1000千克。
其次把蒸參車架推入蒸參罐內,關好罐門,封閉,打開供氣閥,使高壓蒸汽通入罐內,開始要緩緩升溫,30分鍾左右使罐溫達到90℃,然後給大汽,使罐內溫度達到98~100℃,然後改給小汽,維持溫度98~100℃,並保持100~120分鍾後停止供汽,再維持30分鍾,共需150~180分鍾。當溫度緩緩下降,減少內外溫差後再開罐門排汽,稍停10~20分鍾拉出蒸參車,擺盤晾曬。
另一種是低溫長時間的蒸參方法,溫度由30℃→60℃→90℃→98℃→60℃出屜,蒸5~6小時。
按鮮人參等級把蒸參時間、溫度,按順序要求編成軟體程序,輸入計算機,在蒸參時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自動控制,這樣出來的紅參外觀色澤和質量能夠一致,不致於參差不齊。
揀參與晾曬:把蒸參車拉出後,稍微冷卻一下,將參盤子抬到室外放在晾參架上,開始「揀參」,又叫「倒盤子」。要按蒸參前裝參時的方向,先裝的後揀,後裝的先揀,按順序一層層輕輕地拿下,不準拉蘆扯腿,要拿住主根的上半部往後拿取,保護好參須,大支頭人參要用手托起拿出。拿下來的人參要一行行擺在另一個盤子里,擺時要須子壓根,不可根壓須,擺好後把盤子抬至晾曬架上,晴天晾曬6~8小時,使表皮水分蒸發。
人參露的收集:人參露是蒸參過程的副產物,蒸參露中含有揮發油,具有特異香氣,它們是高級滋補飲料的優良添加劑。收取參露的時間一般在給氣蒸參30~40分鍾時,此時溫度達70~80℃,收集參露約15分鍾左右,這樣的參露質量最好。
但是很多試驗證明收集參露,可使紅參減產5%~7%,若是蒸參罐元氣時收集7~8分鍾,每罐400千克水參,大支頭人參可收13~14千克的參露,參須可收15千克參露,這樣不但使紅參減產影響不大,而且參露質量也高。收取的參露要裝入經過消毒的容器內,置冷涼處存放,注意防止發酵變質。如果無限延長收人參露時間,不僅造成紅參減產,參露質量也明顯下降。
(5)烘乾
也叫烤貨,目前國有參場都採用硬氣乾燥法,部分集體及個體經營的小參場仍然應用土法乾燥。
①土法乾燥
主要利用火牆、火爐、炭火等加溫乾燥法,該法缺點衛生條件差,勞動強度大。但不需復雜設備,一般房稍加改建,就可做土法烘乾室。採用土法乾燥紅參,要注意溫度和排潮兩個環節。
溫度:第一次乾燥,也叫濕貨乾燥,前8小時溫度在65~70℃,以後保持50~60℃約4小時。第一次乾燥結束後要打潮下須,然後再第二次乾燥,前8小時溫度保持50~60℃,以後4小時保持40~50℃。
排潮:在乾燥過程中,每經2小時排潮一次即可。
②硬氣乾燥法
採用鍋爐供氣,通過管道通入排管,放出熱量進行乾燥。有既安全、衛生,又易於控制溫度的優點。
第一次乾燥。被蒸制後的人參經一天的晾曬,即可抬入烘乾室,為了防止人參發酵變酸,乾燥溫度要高些,烘乾室內溫度保持70~75℃,烘烤時間8~10小時,在烘烤的過程中每隔30分鍾排潮一次,每隔2小時左右,把參盤子上下調換一次位置,以使人參乾燥均勻,嚴防烤焦。如果烘烤過度,色發污無光澤,顏色變黑,同時易出空心,既減產又降低質量。
當主根達到半干,支根和須根全部干時,一般在第二天早晨,就應將參盤抬出乾燥室,放到晾曬場上放露,以增加人參的光澤。然後打潮下須。
下須主要目的是使乾燥了的支根和參須濕潤軟化,防止折斷支根,弄碎須根,便於下須整形。打潮通常有以下三種方法。
A.把盤子內的人參揀成小把,用雙手輕輕掐住主根上部,然後把參浸入溫水片刻,然後放入木箱中,當木箱裝滿後用潮濕的麻袋蓋在上面,悶潤10~12小時,使支根、須根達到軟化。
B.把參根蘆頭朝下斜擺在木箱底部,再在人參的上面輕輕擺一層參,然後用濕麻袋蓋好,放在室內經過18~24小時可悶潤達到軟化程度,這樣打潮紅參色澤好。
C.用噴霧器直接向參盤子上的人參噴灑溫水,噴水後把參盤子一層層疊落起來,待1~2小時,當參須不易折斷時,再將盤子中的人參盛入木箱中蓋上潮濕麻袋進行悶潤。此法簡單,易於操作,損失也較小。
打潮後,還需「下剪子」又稱下紅須或下中尾。按規格要求,把軟化後紅參的毛毛須全部剪掉。剪支根時,較粗的支根可留長一些,細的支根留短一些,要考慮參形勻稱美觀,靈活掌握下掉的須根按大小分別存放,須根長度夠8厘米以上者,要整齊堆放捆成直徑4厘米左右的小把,做紅直須,剩下的碎須、毛須做紅混須或紅參須。
第二次乾燥,下完須的紅參,按支頭大小分別擺在不同的盤子里,把捆好的紅直須也擺好,拿到晾曬場上晾曬,然後抬入乾燥室進行第二次乾燥,乾燥室溫度控制在40~50℃,直至干透為止,大約需48~72小時。
乾燥好的紅參,可放在通風良好的庫房中,紅直須可直接裝箱入庫。
(6)挑選分等
按紅參規格等級標准進行挑選。
❼ 什麼是紅參怎麼加工成的
紅參是商品人參中的一個主要品種。鮮人參經過蒸熟,參根中的水解酶、澱粉酶、氫氧化酶、麥芽糖酶均因受熱而被破壞,既防止人參皂苷的水解,又阻止了澱粉水解糖化。人參根中的豐富澱粉,在加工中遇熱糊化轉變為紅糊精,使人參顏色變紅,質地堅硬,角質透明,既隔絕了水,又隔絕了空氣。對人參皂甙具有保護作用,有利於商品人參貯存。
加工紅參首先要有固定的加工廠,並備好曬參、蒸參、烤參的場所和用具,如參刷、條筐、水槽、大盆、排針、剪刀、木箱、溫度表、濕度表等。
加工紅參的主要工藝流程是:選參、洗參、刷參、蒸參、曬參、烘乾、打潮、下須、第二次烘乾、分級、包裝等。
(1)選參加工紅參要求選擇體長、形美、漿足的鮮參,漿氣不足的鮮參不能加工成紅參。(2)洗參可將選好的鮮參裝入筐內,浸入水中,輕輕左右擺動使參根相互沖撞,把泥土洗凈,有條件的可用洗參機洗參,速度快,效率高。(3)刷參經過人工或機械沖洗的人參,參根上泥土基本洗凈,但蘆碗、病疤和支根分叉處還有泥土,需人工補刷,刮除病疤,刷凈泥土,使參根達到潔白為度,洗刷好的參根,按大、中、小分別放置,以備分別裝屜蒸制。(4)蒸參①鍋灶蒸參這是傳統的方法,量小時可採用。按參根大、小分別裝屜,先鋪好屜布,然後一把一把地頭朝下,須朝上,挨著擺滿參根為止。將大鍋裝滿水,上面距屜底25厘米,先將水燒開,再把屜抬到鍋上,蓋嚴,開始猛火約30分鍾上元氣,然後緩火保持元氣2.5小時到3小時,停火半小時到1小時即可出屜,用鍋灶蒸制3小時左右,六七年生人參大貨(頭路)蒸2小時50分鍾,中貨(2路貨)、小貨(3路貨)蒸2小時30分鍾。其次要掌握好溫度,鍋內的水要先燒開再上屜,上屜時溫度約80℃,上元氣達95~99T:,元氣到停火保持99C左右,從停火到下屜使溫度逐漸下降。在蒸參過程中要避免火勢忽大忽小、溫度急劇變化,以避免參根裂口、破肚、跑漿,影響紅參質量。
停火後讓參在屜內悶30分鍾,待屜內溫度和氣壓下降,將屜從大鍋上撤下來,放在准備好的屜板上,避免冷空氣從屜底下鑽上來,以防屜內溫度迅速降低,也不要忙於打開屜布,需停20分鍾以後才打開屜蓋,再停10分鍾後才揭開屜布向外取參。取參要輕拿,輕放,一支支擺在參盤上,日曬或烘乾。②蒸參罐蒸參法是目前國內的一種較為先進的蒸參方法,有的用電腦控制溫度、壓力、時間,衛生條件好,勞動強度小,加工量大,是大加工廠採用的方法。一般加工廠是不採用的。蒸參罐分為兩種,一種是水泥蒸參罐,另一種是金屬蒸參罐,兩者性能相近,效果相同。
首先要裝好盤,按鮮參等級分別裝盤,先在盤子一端橫卧放一行,然後把鮮參蘆頭朝下,參須朝上挨著擺,擺的角度近似45°,一直擺滿為止。邊裝邊將參須理順,嚴防橫躺豎卧,松緊要適當,太松影響每罐蒸參數量,易折艼斷腿;過緊透氣性差,蒸不均勻,易出白皮。裝盤之後,碼入蒸參車架上,每個盤子上要苫一塊白布,以便收取蒸參油。每罐可裝13~15盤,大約每罐蒸制鮮人參750~1000千克。
其次把蒸參車架推入蒸參罐內,關好罐門,封閉,打開供氣閥,使高壓蒸汽通入罐內,開始要緩緩升溫,30分鍾左右使罐溫達到90℃,然後給大汽,使罐內溫度達到98~100℃,然後改給小汽,維持溫度98~100℃,並保持100~120分鍾後停止供汽,再維持30分鍾,共需150~180分鍾。當溫度緩緩下降,減少內外溫差後再開罐門排汽,稍停10~20分鍾拉出蒸參車,擺盤晾曬。
另一種是低溫長時間的蒸參方法,溫度由30℃→60℃→90℃→98℃→60℃出屜,蒸5~6小時。
按鮮人參等級把蒸參時間、溫度,按順序要求編成軟體程序,輸入計算機,在蒸參時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自動控制,這樣出來的紅參外觀色澤和質量能夠一致,不致於參差不齊。
揀參與晾曬:把蒸參車拉出後,稍微冷卻一下,將參盤子抬到室外放在晾參架上,開始「揀參」,又叫「倒盤子」。要按蒸參前裝參時的方向,先裝的後揀,後裝的先揀,按順序一層層輕輕地拿下,不準拉蘆扯腿,要拿住主根的上半部往後拿取,保護好參須,大支頭人參要用手托起拿出。拿下來的人參要一行行擺在另一個盤子里,擺時要須子壓根,不可根壓須,擺好後把盤子抬至晾曬架上,晴天晾曬6~8小時,使表皮水分蒸發。
人參露的收集:人參露是蒸參過程的副產物,蒸參露中含有揮發油,具有特異香氣,它們是高級滋補飲料的優良添加劑。收取參露的時間一般在給氣蒸參30~40分鍾時,此時溫度達70~80℃,收集參露約15分鍾左右,這樣的參露質量最好。
但是很多試驗證明收集參露,可使紅參減產5%~7%,若是蒸參罐元氣時收集7~8分鍾,每罐400千克水參,大支頭人參可收13~14千克的參露,參須可收15千克參露,這樣不但使紅參減產影響不大,而且參露質量也高。收取的參露要裝入經過消毒的容器內,置冷涼處存放,注意防止發酵變質。如果無限延長收人參露時間,不僅造成紅參減產,參露質量也明顯下降。
(5)烘乾也叫烤貨,目前國有參場都採用硬氣乾燥法,部分集體及個體經營的小參場仍然應用土法乾燥。
①土法乾燥主要利用火牆、火爐、炭火等加溫乾燥法,該法缺點衛生條件差,勞動強度大。但不需復雜設備,一般房稍加改建,就可做土法烘乾室。採用土法乾燥紅參,要注意溫度和排潮兩個環節。
溫度:第一次乾燥,也叫濕貨乾燥,前8小時溫度在65~70℃,以後保持50~60℃約4小時。第一次乾燥結束後要打潮下須,然後再第二次乾燥,前8小時溫度保持50~60℃,以後4小時保持40~50℃。
排潮:在乾燥過程中,每經2小時排潮一次即可。②硬氣乾燥法採用鍋爐供氣,通過管道通入排管,放出熱量進行乾燥。有既安全、衛生,又易於控制溫度的優點。
第一次乾燥。被蒸制後的人參經一天的晾曬,即可抬入烘乾室,為了防止人參發酵變酸,乾燥溫度要高些,烘乾室內溫度保持70~75℃,烘烤時間8~10小時,在烘烤的過程中每隔30分鍾排潮一次,每隔2小時左右,把參盤子上下調換一次位置,以使人參乾燥均勻,嚴防烤焦。如果烘烤過度,色發污無光澤,顏色變黑,同時易出空心,既減產又降低質量。
當主根達到半干,支根和須根全部干時,一般在第二天早晨,就應將參盤抬出乾燥室,放到晾曬場上放露,以增加人參的光澤。然後打潮下須。
下須主要目的是使乾燥了的支根和參須濕潤軟化,防止折斷支根,弄碎須根,便於下須整形。打潮通常有以下三種方法。
A.把盤子內的人參揀成小把,用雙手輕輕掐住主根上部,然後把參浸入溫水片刻,然後放入木箱中,當木箱裝滿後用潮濕的麻袋蓋在上面,悶潤10~12小時,使支根、須根達到軟化。
B.把參根蘆頭朝下斜擺在木箱底部,再在人參的上面輕輕擺一層參,然後用濕麻袋蓋好,放在室內經過18~24小時可悶潤達到軟化程度,這樣打潮紅參色澤好。
C.用噴霧器直接向參盤子上的人參噴灑溫水,噴水後把參盤子一層層疊落起來,待1~2小時,當參須不易折斷時,再將盤子中的人參盛入木箱中蓋上潮濕麻袋進行悶潤。此法簡單,易於操作,損失也較小。
打潮後,還需「下剪子」又稱下紅須或下中尾。按規格要求,把軟化後紅參的毛毛須全部剪掉。剪支根時,較粗的支根可留長一些,細的支根留短一些,要考慮參形勻稱美觀,靈活掌握下掉的須根按大小分別存放,須根長度夠8厘米以上者,要整齊堆放捆成直徑4厘米左右的小把,做紅直須,剩下的碎須、毛須做紅混須或紅參須。
第二次乾燥,下完須的紅參,按支頭大小分別擺在不同的盤子里,把捆好的紅直須也擺好,拿到晾曬場上晾曬,然後抬入乾燥室進行第二次乾燥,乾燥室溫度控制在40~50℃,直至干透為止,大約需48~72小時。
乾燥好的紅參,可放在通風良好的庫房中,紅直須可直接裝箱入庫。
(6)挑選分等按紅參規格等級標准進行挑選。
❽ 海參怎麼加工
你好朋友,抄活海參開肚去腸後襲下鍋煮成拉缸鹽便於儲存,最簡單的就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直接曬干拉缸鹽海參成為干海參,是那種外表很白很白一層鹽的那種老淡干。也可以根據需要加工成即食海參和各種干海參(淡干、鹽干、糖干、凍干、速發海參等)。再具體到某種工藝的海參加工的話,那是很復雜的,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想從事海參加工行業的話,可以拜師學藝,否則自己研究的話,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財力(做壞了一批干海參的話,損失就少不了)。
❾ 糖參是怎樣加工的
糖參一般選用不加工紅參,漿不足,或體形不好的鮮參做原料。圓膀圓蘆緊皮細紋的靈體鮮參可加工白人參。糖參和白人參都是白砂糖制漿灌入人參體內,凝結後的干品參。加工方法如下:
(1)刷參
刷參與加工生曬紅參的刷參方法基本一樣。蘆碗破疤處一定要摳凈,白人參一定要走線弓子,注意不能刷破皮。
(2)炸參
刷好的人參,按支頭大小、老嫩、漿足情況分好等級。須蘆齊全的參分好等級後,分別綁成把,線綁在參尾部。同一等級的一起炸,這樣可使參炸的程度一致。炸參時,先在鍋的上方安裝鐵鉤,然後將要炸的參放在小筐里,主根朝下,吊在鍋的上方,慢慢下落,先炸主根,後炸支根與須根,水不要太開,約10分鍾後,將參根全部放入水中,再炸5分鍾左右,當用手一捏,參根變軟,內心稍硬,達到半熟時即可,共需15分鍾,大參需炸20分鍾左右。炸參時漿不足的參時間可長些,漿足的時間要短些。炸好的參要放入冷水中浸泡10~20分鍾,撈出後放在參盤上控凈附水,晾20分鍾後排針。
(3)排針
排針即是往炸好的參根上扎眼。現在多採用排針機扎眼,把炸好的參單層擺在小木盤里,進行排針,排針時應將盤內的參,邊排針邊翻動,使參體全部扎遍,不漏針,以防灌不進去糖出現抽溝。少量加工可用手工排針,把參放在墊有白布的木板上,用排針器往參根上扎眼,也要扎遍全參。比較大的參還要順針,即用骨針在參根上縱向順4~5針。
(4)灌糖
目前灌糖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兩次灌糖法,另一種是三次灌糖法,但加工後的成品參差別不大。
兩次灌糖法是將排過針的參裝入小瓷缸內,一般每缸裝15~20千克,具體裝法是參須朝里,蘆頭朝缸壁,一層一層整齊裝好,不要裝得太滿,以裝七八分缸為好。
熬糖用白砂糖或冰糖均可。0.5千克鮮參需0.75~1千克白砂糖。每50千克糖加水1千克左右,以糖能全部融化為度。熬糖以銅鍋為好,鋁鍋或不銹鋼鍋也可以。加工量大也可以用蒸汽夾層鍋熬糖,但不能用鐵鍋。熬糖時,鍋內先加入白砂糖,要不斷加熱攪動,熬幾個開以後,用攪糖板挑起糖漿,見板端漿發亮,並有細絲不斷,證明糖漿已熬好。此時糖漿溫度可達117~120℃之間。要根據參根的大小和漿足與否,而區別掌握熬糖的溫度。
第一次灌糖:糖漿熬好後立即倒入參缸里,糖漿將參全部淹沒為止,參上面用小竹簾或木簾蓋上,上面再壓上一塊光滑的石頭,石頭不能太大,以參不能浮起為宜。待一天一夜後,將參從小缸倒入大缸里,並將糖漿也全部倒入大缸,淹沒人參,上面蓋簾壓石頭,浸泡3~4天再出缸。
第二次灌糖:把浸第一次糖的參出缸,先在小缸底部墊一小竹簾,竹簾要離缸底有一定的距離,把參撈到小缸里控凈糖漿,再將參放入小圓竹筐內,每筐裝1千克左右,將筐放在35~40℃的水盆內刷掉浮糖,動作要快,參筐在水盆里輕輕擺動幾下,立刻撈出來控凈附水,再放入墊有白毛巾的木案板上,用毛巾及時吸凈參表面上的水分,然後分大小擺入木盤內晾曬,木盤要墊窗戶紙或包裝紙,參盤上方要蓋玻璃,天氣好曬一天就行,曬的過程中要翻動一次,使兩面都能曬到,以使參內水分蒸發掉一部分,以利再次灌糖。
經過晾曬一天的參,再用40℃的溫水打潮,可用噴霧器或噴壺噴水均可。打潮的目的是將參表面曬乾的針眼潤開,以便灌糖。
把參裝入小缸內,放在通有暖氣的排管上或有熱炕的溫室里,進行第二次灌糖,室溫要保持45℃左右。
熬第二次糖是用第一次的糖漿。加上15%左右的白砂糖,參大漿足可多加些白糖。熬糖時先將糖漿放入鍋內熬開後再加白糖,熬幾個開,待糖鍋上面起有均勻的小亮泡時即可,此時糖漿的溫度在108~110℃之間,馬上倒入參缸內,蓋上簾子壓上石頭。缸內溫度不能過高或過低,過高容易出油條參,過低容易起沙灌不進糖。經20小時後就可出缸,也就是頭一天灌糖,第二天出缸。先將參撈出放在墊有簾子的缸里控凈參表糖漿,然後一把一把捋好,將參須表面上的糖漿用水刷掉,用毛巾將水吸凈,擺在大案板上晾乾,晾的過程要將參多次翻動,約經10小時左右表面就可晾乾。然後按大小分級擺盤晾曬,白人參要別體整形,單擺單曬。曬參盤上要蓋玻璃,以防落灰,曬1~2天就可進乾燥室烘乾。
(5)乾燥糖參(包括白人參)
進乾燥室前必須日曬1~2天,曬過的參色澤好。將參抬進乾燥室擺在架上烘乾,溫度控制在40~45℃為好,要及時排除潮氣,溫度不能過高過低。糖參烘乾時間較長,必須干透,否則會返糖變質。糖參烘到用針扎不進去為干品參,干後斷面白色,表面白色或黃色,干後的參用溫水打潮裝箱。還有不帶支根和須根的參加工出來的糖參叫糖棒。
❿ 鮮人參如何加工成乾的
鮮人參漿加工技術能保持人參的天然形態和全成分,並充分發揮人參大補元氣的補版益作用,鮮人參漿不僅權有完整的鮮人參,還添加新鮮的人參提取的漿汁和營養極其豐富的蜂蜜(含30%~34%的葡萄糖,40%左右的果糖,無機元素K、Na、Ca、P及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成品含鮮人參1.7%,蜂蜜75%,味道甘美,頗適產後、病後、老人及體弱者食用。成品在常溫下貯藏兩年,37℃貯藏3個月無異常變化。鮮人參漿加工工藝流程如下圖。
鮮參漿加工工藝流程(引自:吉林農業科學,1985,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