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棗加工屬於什麼行業
❶ 新鄭大棗的產業規劃
新鄭市委、市政府對新鄭大棗產業非常重視,一直把大棗產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回點豐碑,並將棗答樹定為市樹,1994年,原國家林業部、財政部將新鄭定為「全國大棗基地縣(市)」。1998年,成功策劃舉辦了「98——首屆棗鄉風情游」,開發了「古棗園」、「玉皇觀棗台」等著名景點,制訂了新鄭大棗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全國最大的棗產品集產地——中華紅棗商貿城和集一流的紅棗新技術示範圍園區——紅棗大觀園也正在建設中,所有這些都將有力推動新鄭紅棗產業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
新鄭大棗的早熟品種有六月鮮棗、奶頭棗、八月炸棗(又名落花紅)等。這些品種,皮薄肉脆,甜蜜多汁,宜鮮食。中熟品種有灰棗、雞心棗、齊頭白棗、鈴棗、結不俗棗、新鄭紅棗、麥核棗、黑頭羊棗、木棗等。其中灰棗和雞心棗為主栽品種,其面積和產量均占棗樹總面積和棗總產量的99%,為棗中之珍品。晚熟品種有九月青棗、馬牙棗等,產量高,甜蜜多汁,鮮食最佳。
❷ 美國紅棗品牌有哪些
山西省紅棗產業化發展戰略研究
(一)紅棗市場前景的分析與市場體系建立的研究
本研究通過對國內外市場的分析研究證明,紅棗的國內需求量將會成倍增長,國際市場發展潛力很大。
研究針對目前山西省紅棗銷售市場無序性較大的特點及今後紅棗產量大幅度增加的態勢,提出了在山西省建立紅棗銷售市場網路的意見,即在建立一、二級市場和外地代銷市場。
(二)紅棗產業化發展主要目標的研究
通過研究提出了四大奮斗目標:
一是擴大紅棗種植規模,增加紅棗產量。規劃2010年山西省紅棗栽植面積發展到600萬畝,產量達到60000萬公斤。
二是建立5大紅棗生產基地,實行規模種植,推廣優良品種,建立區域紅棗產業體系。此外,再建5個紅棗發展區。
三是建立與擴大紅棗銷售市場,產、運、銷配套。
四是建立紅棗加工體系,搞好紅棗加工增值,提高農民收入。
(三)紅棗產業化發展保障措施的研究
第一是深化改革,優惠政策。強調認真貫徹個人、集體、國家一齊上的方針,採取租地承包、入股聯營等多種形式、多種層次、多種經營成份,解決資金問題。允許棗林產權繼承和轉讓,並在一定時期減免農林特產稅。
第二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強調各部門通力合作,推進紅棗產業發展。
第三是推行5個主要的種植經營模式。即棗糧復合經營模式、地埂紅棗林糧復合經營模式、平地棗園模式、坡地旱作棗園模式、紅棗防護林模式等。
第四是依靠科技進步,研究與推廣應用先進技術,研究提出了8大技術,即選擇栽培優良的適生品種、旱作保水整地技術、先進的栽培技術、整形修剪技術、土肥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棗樹育苗技術、紅棗嫁接技術等。其中特別提出了「密植稀留」栽植技術。
第五是建立紅棗高新技術產業,作好紅棗產業體系的示範龍頭產業,帶動山西省紅棗產業化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六是加強行業管理。①制定紅棗生產的有關條例、技術規范等;②轉變山西省紅棗協會職能,將純學術組織轉變為行業組織,協調紅棗生產、銷售。
10月1日,北京平谷區佔地200畝的「呂梁紅棗休閑採摘觀光園」在北京正式開園。該園自國慶節以來,每天吸引著來自國內外的數千名觀光遊客。然而,實施這樣工程的竟是曾在山西插過隊的北京知青。通過「呂梁紅棗休閑採摘觀光園」,可以更快更好地促進山西紅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然而採摘僅僅擴大了棗的知名度,卻讓棗走了山西陳醋的路子———只聞其名不見品牌。
9月27日,呂梁市第三屆紅棗節在經歷兩天的貿易洽談交流之後勝利閉幕,柳林縣紅棗代表團與客商共簽訂價值4880萬元的貿易協議。呂梁市分別於2000年、2002年成功舉辦兩屆紅棗節,吸引了數千名中外客商前來參加,成交額上億元。
近年來,受中國大棗顯著的天然葯用和食療功效影響,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已形成中國大棗的消費浪潮,日本最大的全日空航空公司將中國大棗列入空中供餐食品之一,日本文部省更是將大棗列入中小學生營養配餐計劃。
紅透了山西,卻險將淪為別人原料產地
在山西從事果林研究的李登科研究員說:「山西紅棗種植已達480多萬畝,產量2.7億多公斤,全省93個縣、市、區都有棗樹栽培。」呂梁市紅棗面積由三中全會以前的17萬畝上升到了現在的128萬畝,產量由1128萬公斤上升到1.2億公斤,產值達到4億元。如此大的產量,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臨汾市紅棗基地以每年50萬畝左右的速度擴張。
2001年以來,臨汾市委、市政府在平川地區大力實施「121」工程發展紅棗200萬畝,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核心內容。
我省紅棗的品牌企業有恆豐、漢波、天驕等,從事干棗加工和酒棗、棗飲料的釀造,但更多的紅棗集中到批發市場上。目前,我省的棗業群體還很分散,田地里的紅棗成車地運出山西。
李登科說:「近年來,山西的地紅棗種植業加快,成為全國紅棗增長速度最快的省份,但是在產業化道路上仍以初級加工為主,已成為紅棗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山西的紅棗市場更多的是二級加工貿易商。這些人主要是在做紅棗的大批量批發。盡管也在做簡單的食品加工,其做法只是洗干凈一點再用一個塑料袋裝起來,就已經不錯了。
除此之外,紅棗加工更高一級是成立食品加工企業,楊春青介紹,這種企業在全國佔有很大的比例,他們不直接進入市場,自己開幾個門面成為別人的供貨商,僅在自己的區域內做零售,給本地的超市供貨。
李登科說:「山西雖有板棗、灘棗、胡瓶棗等大名棗,但種植灘棗達到80%以上。」憑借這十大名棗的名頭,山西人在開發紅棗種植中走上了致富路。山西巨大的紅棗產量卻沒有打出與此相適應的品牌來。」
李登科說,「紅棗目前來說,以干鮮兼用為主,僅有個別的企業在從事精細深加工的研究開發。簡單的食品加工占據了市場的巨大份額。紅棗業在隨著季節的周期而變化。」
也許時下流行的觀點,「品牌」就是面向高檔的消費群體,就是昂貴得令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的高附加值產品。但紅棗的巨大產量,面對的現實,卻是滿足社會各個層次的消費者。正如娃哈哈的企業文化理念「生產出真正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所揭示,娃哈哈追求的是,品牌既是品質的一流、真正有價值的好產品,更是處處看得見,人人買得起的大眾化產品。
紅棗,據文字記載已有三千多年的栽植歷史,以其皮薄肉厚、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而聞名。它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80倍,柑桔的16倍,中華獼猴桃的8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19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營養價值為百果之冠,堪稱果中珍品,有「活維生素丸」和「百果之王」之美譽,更為重要的是,紅棗是中國的特產。
也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好的產品不怕沒有銷路。據記者從臨汾市得到的資料顯示,襄汾縣管灘村今年上半年,全村靠銷售紅棗、苗木等人均收入已超過2000元。但是,國際市場每年的總需求量在1000萬噸以上,中國的供應量僅1萬噸左右。一個村紅棗的發展在這樣一個大市場面前,不過滄海一粟。
和紅棗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山西恆豐實業有限公司楊春青說,現在,山西乃至全國的紅棗都在批發市場交易,就是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紅棗專賣也是市場上統一印製的包裝,只是在借名棗的效應。
紅棗是山西原生態產品,在棗類品牌建設上,在擴大中國棗產品在世界的影響上,山西不能失語。
紅棗要找對市場,也要找對消費者
「一日三棗,長生不老。紅棗含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並接受,可以斷定,其市場潛力非常大:尤其在進入世貿組織以後,紅棗作為我國的獨有果業,它的價值將會更加凸現出來。」楊春青說這樣說。
棗紅富民的現實讓政府部門注意到紅棗的產業化道路是必要的。事實上,政府對於紅棗產業的扶植也一直貫穿紅棗育苗、栽種、管理、銷售、加工等各方面。
我國近年來在棗食品加工上也建立起一些硬體實施非常強的公司,這些企業在政府投入,銀行貸款得到了支持。其土地、廠房、先進設備都非常美觀漂亮的。山東舜園棗業有限公司就以高價從法國引進先進的選棗流水線,准備大幹一場。
另外,在我省呂梁市有全國最漂亮的棗加工企業,中外合資山西木棗精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在荷蘭國家農業技術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從德國、義大利、美國引進國外引進全套生產設備,投資1.5億元建成了加工木棗精華營養素的現代化生產線,生產木棗精華濃縮而成的高科技天然營養保健食品。
但是,正如李登科所說:「精細加工產出的產品,占市場的份額很小。」像木棗精華萃取液,不到50ml的產品價格在300元以上。市場競爭歸根結底取決於消費,誰擁有更多的消費者,誰就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在中國棗消費者普遍購買力不高的現實下,如此高的投入,如此高的價格,對消費者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對企業來說就是刀尖上跳舞。
正如山西棗企業聯合會一位會員所說:紅棗產業真正需要的,不是好看的企業,不是會要錢的企業,而是會做市場的企業,能夠迎合消費者的企業。以恆豐為例,恆豐是山西目前棗產業的標志性品牌之一。自創建起,市場就是該企業最先考慮的。目前,它開辟了東北、華南等五大全國銷售區域,把市場做出山西、做到全國。但它的辦公地卻租住在太原市火車站的一棟舊樓里,至今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基地。
政府企業聯手,把品牌融入文化
在中國,從古至今都流傳著許多關於棗的故事。在《詩經》中就有「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記載。在中國民間,棗是喜慶的代表,傳統中有將棗、花生、桂圓、瓜子送與新人,諧音「早生貴子」的習俗。可以說,棗文化已經融入到了中國人的心裡。棗品牌的發展,只有將文化融入其中,才能走上持續發展之路。在這一點上,山西又落在別人的後面。
2004年的9月,山東蒼山縣舉辦了棗文化博覽會,它的口號就是弘揚特色農業的主旋律,實現傳承歷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一年後在山西呂梁的第三屆紅棗節,盡管達成了許多協議,組織開展紅棗評獎、紅棗及農副產品展銷、貿易洽談、發展論壇、現場觀摩等活動,卻沒有提到文化的高度,一場盛會難免有遺珠之憾。
山西財經大學衛虎林教授說,近幾年開始的名牌產品評選活動,山西產品的評選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傳統名牌力量不強,新的名牌後勁不足,山西名牌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落後全國一步。也許文化的缺失,也是山西名牌建設不足的原因之一。現在,是該「文化」在山西紅棗品牌發展道路上出一把力的時候了。
繼柳林、臨縣等地開發了兩千畝紅棗種植基地後,陽曲縣建立的萬噸棗果加工基地也投入使用。有關負責人表示,就是要使我省的紅棗紅遍全國,走向世界。
紅棗是具有山西特色的農產品,太原周邊棗樹資源豐富,陽曲縣更是有名的旱地果樹產地,荒山荒坡都適宜紅棗種植。在這里建立加工基地,就是要使這一地區的種植資源優勢向市場優勢轉化。據介紹,該項目達產後,年處理果疏可達兩萬噸,如果全部從陽曲縣采購,可直接吸納地方勞動力300餘人,帶動7000餘戶種植戶。另據了解,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山西紅棗已經銷往全國60個大中城市,以及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外市場。萬噸基地的建立為山西紅棗走向世界提供了保障。
❸ 哪些行業需要大量紅棗
一般像做大棗食品的,還有棗糕的,都是需要大量的紅棗作為原料的。
❹ 紅棗行業市場前景怎樣想進入紅棗行業,但我聽說紅棗行業目前並不好。做品牌吧,聽說「好想你」的專賣店有
當然是抄什麼行業都存在一定的難襲度,沒有一番風順的,紅棗現在還處在原材料銷售上,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還很有潛力,慢慢會發展到保健品,美容用品,而且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需求量也日益增長,越是激烈越有商機嘛。全靠自己操作嘛。我是做紅棗網店的,現在還是小賣家,但看見成型的賣家做的相當不錯的
❺ 紅棗產業局如何解決紅棗銷路問題
一是直接賣紅棗,可以開辟一下網上銷售渠道,另一個可以發展紅棗相關周邊產品,比如磨成粉,做成棗面饅頭,蛋糕類等食品,也是很受歡迎的.
❻ 部分區縣扶貧盲目跟風:什麼產業火 就上馬什麼
部分區縣扶貧盲目跟風:什麼產業火 就上馬什麼
目前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群眾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發展,然而半月談記者在陝西一些縣區采訪發現,在基層扶貧中存在一種趨勢,即周邊什麼產業「火」,就上馬什麼產業。這樣盲目跟風,缺少差異性思維,導致種植數量上漲,產品滯銷,農民不僅掙不到錢,還對發展產業和脫貧致富越發迷茫。
半月談記者在陝北一個貧困村采訪,就碰到這樣的困局:作為紅棗的主產區,該村大力發展紅棗產業,但近幾年紅棗連續遭遇歉收或滯銷。當地政府為了扶貧,仍鼓勵增加種植面積,導致紅棗不但沒有收成,農民還得為爛在地里的果實發愁。
陝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是全國五大集中連片的紅棗產區之一,是中國紅棗原產中心的一部分。在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推動下,發展紅棗產業成為陝北多地扶貧工作的主要選擇。
李家溝村(化名)是陝北一個普通的村落,村裡剛通過移民搬遷住進了新房。但村支書李方圓(化名)因紅棗犯了愁。「我們村不在紅棗的優產區,土壤和氣候條件根本不適合種紅棗。優產區的紅棗個大、皮光、肉厚,但我們村種出來的個小、皮澀、肉少,在市場上沒有什麼競爭力。」李方圓說。
但在十多年間,這個當地的重點扶貧村,卻被多次規劃為紅棗種植區,要「家家戶戶有棗園」。對此,李方圓也不理解,他說,2011年左右,縣里推廣種紅棗,每畝補貼200元,全村600多名村民中很多人響應,但種出來的紅棗品質不行,加上村子比較偏遠,賣不掉只好自己吃。去年縣上又要求村民擴大紅棗種植面積。「說實話,村裡人現在熱情不高,現在1000多畝紅棗基本都爛到地里,還要擴大。」李方圓說。
李志高(化名)家是村裡的貧困戶,2011年左右響應幹部號召種植紅棗。「我當時種了3畝,一方面想著是有政府補貼;一方面也是認為政府指導的,應該還是會有前景。」
但紅棗並沒有為李志高帶來預想的收益。他說:「去年的紅棗賣不出去,我根本就沒收打。村裡人有的把紅棗餵羊了,還有的人因為紅棗賣不上價,就把樹刨了,改種莊稼了。」
紅棗「敗了」,現在對搞什麼產業,李志高也比較茫然,太多的錢投不起,投錢少又合適的產業還不知道在哪裡。
李方圓說,很多扶貧項目都是政府給錢,農民種植。農民往往是哪個項目給錢,就上哪個項目,導致很多項目一哄而上,同質化嚴重。貧困戶更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一旦失敗就很難「東山再起」。
2015年10月底,陝西某市林業局在紅棗產銷情況通報會上公開的數據顯示,2015年該市紅棗種植面積為170萬畝,產量達到67.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但截至當年10月底,紅棗僅銷售了13.49萬噸,佔全市紅棗總量的五分之一,銷售價格也從前幾年的每斤2元多一度跌落到兩三角錢。
「紅棗滯銷存在多重因素,但不可忽視種植面積劇增、產量不斷擴大的因素。去年全國紅棗過剩,陝西、新疆、山東、河北、山西等地紅棗主產區價格都不同程度下跌,導致紅棗市場出現銷售難。」陝北當地一位紅棗種植戶說。
李方圓認為,產業扶貧是個好舉措,就怕政府好心辦壞事。「農民要富起來,必須發展特色產業,比如我們村剛剛發展的光伏產業,上面能發電,下面能種地,利於環保,也不浪費土地。」
作為移民搬遷的典型,李方圓在產業發展上也有自己的想法。「產業不能太多,也不能單一,既要有規模效應,也要差異化。」李方圓說,「政府扶貧是大好事,我們也希望政府在扶貧產業發展決策上,能多想想,多聽聽,讓我們農民真正受益。」
全國人大代表蔣秋桃在今年兩會期間曾呼籲,要謹防扶貧產業產能過剩。「在對口幫扶過程中,一些部門選擇的扶貧項目多為農林經濟作物、種植業、養殖業和初級加工業。如果相鄰村鎮發展相同或相近產業,極可能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短評:扶貧產業須精挑慎選
精準扶貧,一在精,二在准。精就是要把產業做精做強,准就是要定向打靶,扶到根上、點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如何精而准?關鍵要找准路子、因地制宜。政府在引導扶貧產業時應避免貪大求猛,避免扶貧產業同質化,造成內部資源虛耗,增加無效供給。應當實行差異化競爭,讓每個產業向優質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扶貧工作應尊重市場規律,減少盲目生產,要從向產量、規模要效益,轉變成向質量、品牌要效益。在與市場對接時,應從全國與區域不同層次,增強預警機制,做好產業規劃,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與挑戰。
❼ 新疆和田紅棗的產業基地在哪
新疆和田紅棗的產業基地肯定是在和田地區,和田地區以種植駿棗的農戶居多,因和田產玉,所以和田的駿棗
又稱為「和田玉棗」。
❽ 銷售核桃、大棗屬於什麼行業呀注冊公司要填寫。。
可以寫農產品銷售行業
❾ 如何將大棗烤熟
紅棗產業是河北省行唐縣的特色產業之一。近年來,行唐縣提速發展壯大紅棗產業,把這一特色產品變為優勢產品、名牌產品、富民產品。從2004年起,全縣每年開山、嫁接紅棗達到10萬畝,預計到2007年底,全縣紅棗面積將達到80萬畝,產量1.25億公斤,產值5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的紅棗生產基地。
早在1984年,該縣就把棗樹定為「縣樹」,1998年該縣又把紅棗列為「兩紅一白」縣域經濟支柱產業之一,2003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行唐大棗之鄉」。為了擴大行唐大棗的知名度,縣里在積極參加各種農產品推介會、洽談會、交易會、展覽會,通過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品牌知名度,開拓國內外市場,並於2006年9月成功舉辦了「行唐縣首屆大棗採摘節」。
為進一步把大棗產業確定為發展縣域經濟、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行唐縣以全面提升大棗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擴張基地規模為切入點,以標准化無公害管理為突破口,強力推進大棗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十五」期間,在全縣開展了以「樹開心、枝拉平、精細管、肥平衡、無公害、質先行」為主要內容的棗樹樹體改造工程,共完成棗樹樹體改造30萬畝,紅棗畝產達到300公斤,優果率達到90%以上。目前,行唐紅棗最高年產量1億多斤,常年產量8000多萬斤,產值15億元,其產量佔全省第三、全國第五。
與此同時,行唐成立以太行果品廠為主體的「紅棗專業合作社」,以「自願入股,利益均沾」為原則,把近40家分散經營的加工戶聯接為一個經濟聯合體,對所有社員實行「統一質量、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並為棗農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服務。在專業社的幫扶下,入股社員年加工量比以前增加一倍多,戶均年盈利超過3萬元。全縣80%的蜜棗通過專業社遍布全國各地的數十個銷售網點銷售出去。隨著大棗基地的不斷擴大,大棗加工業也異軍突起,紅棗市場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擁有各類大棗加工企業600多家,建有專業交易商埠和批發一條街,年交易量1.5億公斤,年交易額4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