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表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壹』 機械手錶發展史介紹
一二七O年前後在義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帶出現的早期機械式時鍾,以秤錘作動力,每一小時鳴響附帶的鍾,自動報時。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時鍾被安裝於米蘭一教堂內,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時鍾傳至歐洲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教堂紛紛建起鍾塔。
不久,發條技術發明了,時鍾的體積大為縮小。一五一O年,德國的鎖匠首次制出了懷表。當年,鍾表的製作似乎僅限於鎖匠的副業,直到後來,對鍾表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鍾表技藝也日益復雜,才出現了專業的鍾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崙之妻、皇後J.約琵芬為王妃特製的一塊手錶,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錶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注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錶。當時,男人世界裡鳳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懷表,手錶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
一八八五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鍾表商定製大量手錶,手錶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
本世紀初。ROLEX(勞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銀制紳士表和淑女表,大獲成功,帶動了各家鍾表廠商競相研製開發手錶。當年就以懷表技藝聞名世界的瑞士,在手錶製作方面也一馬當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開發出完全防水型的手錶「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將自動上發條的手錶「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場。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製的精密航空鍾與美國飛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飛渡大西洋,名聲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帶秒錶功能的手錶「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飛行用精密手錶「CHRONOMETER」。
六十年代末,機械手錶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錶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電子手錶,日誤差縮小到零點二秒以內。一九七二年,美國的漢密爾頓公司發明了數字顯示手錶,馬達和齒輪從手錶中消失了。
手錶製造業新技術層出不窮,機械手錶卻並未壽終正寢,產量雖然大減,製造技藝卻得以保存。特別是瑞士的鍾表廠家,在石英手錶獨占鰲頭的今日,仍對機械手錶情有獨鍾,堅持生產高檔機械手錶,並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製表技術之所以停滯不前,要歸因於12世紀金人入侵,蘇頌出色的古鍾被毀,結果,傳統製表學問輾轉失傳。此外,蒙古人入主中土後,僅讓占星術繼續發展,以保國運,其餘所有有關計量時間的學問,都一概漠視。
最早一批從歐洲傳到中國的時鍾,是由耶穌會教士引入的,他們以傳揚基督信仰,建立天國為志,早於16世紀中葉就來到中國了。他們迅即了解到,可以藉著傳揚西方累積的科學知識來達到宣教目的。他們成功掌握了帝王的口味,在其後的兩個世紀中,介紹了很多天文學家、醫生、畫家和製表匠到朝廷來。
第一個洋鍾是在1582年運入中國的,並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獻給總督陳瑞。
1601年利瑪竇(Matteo Rici)神父到中國,得到萬曆皇帝款待。利氏進貢了一座有驅動墜的鐵鍾,它每小時發聲四次;鍾身置於木櫃內,櫃身刻有龍飾,以鷹嘴指示用漢字寫成的時間刻字。
洋鍾大受歡迎,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對於時間精確與否極其關注(以當時的技術也根本未能做到非常精確),而是因為鍾表新奇鮮見,遂一時成為天子和朝廷中人爭相談論的東西。
1912年以前,中國人仍以「更」(兩小時)來劃分一天的時間,而每更分為100個時段,每段一分鍾;西歷則每天分為24小時,共96個刻鍾,每刻鍾15分鍾。可見兩者並無相關之處。
17世紀以後,耶穌會教士開始起用中國工匠造鍾。利瑪竇神父本人,就連同兩位本地工匠造了一個銅鍾,可以每隔兩小時(一更)報時一次。
1630年,來華二十二年的耶穌會神父阿爾瓦羅·塞梅多(Alvaro Semedo)說:「中國人極欣賞西洋的機械技術。他們懂得造桌鍾。假使他們的工資跟西洋的匠師一樣高,他們可以做得更精巧。」由此可見,天才無經濟支持,也無用武之地。
中國宮廷的造鍾坊是乾隆年間(1736-1795)建立的。監督的沙林(Chaler)神父,轄下有差不多一百名奴僕。
接近1810年的時候,有幾份報告提到當時在廣東省售賣時鍾的西方商人,說他們慘淡經營,原因是要面對來自本地產品的競爭——它們可以以低一半的價錢出售啊。
到了18世紀,清廷所見的鍾,無不手工精巧,而且鑲嵌了華麗耀目的寶石黃金,都是西方使節爭相敬贈,以取悅天子的。為了出奇制勝,獻上的表更益發珍貴。於是,更多具代表性的造洋鍾技術得以在中國流傳,廣為人知。
1811年,法國駐北京的領使寫信給拿破崙,他說:「現在到華的外國使節,都手持奉獻,上貢成應盡之禮,然因漢人對於藝術美感的機械作品,未能欣賞,每多隻將之堆放在宮中倉庫。我國正動干戈,所獻之禮,宜由陛下工房之所出,設計輕巧,方便使吏攜帶。
鍾表貿易一向給駐扎在廣東省的海軍將領壟斷,然而因大量貨品充斥湧入,不久,此門生意也變得甚難經營。
1824年,寶威(Bovet)兄弟從瑞士到廣東經商,復興了鍾表業。當時,寶威的手錶是在納沙泰爾(Neuchatel)的弗勒里耶(Fleurier)生產;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仍然是製表的中心。
1840年,寶威兄弟率先為自己的產品採用了中國的商標名稱,叫做「寶嘩」或「播威」,都是從「寶威」字音譯而來的。直至20世紀之初,這牌子仍然深受歡迎。
同時,中國人也開始輸入歐洲的游絲發條,然後以合理的價錢,生產日常使用的表。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歐洲,反從亞洲,特別是香港,輸入很多製表用的石英。
總括而言,中國人最初對入口的洋鍾是不感興趣的。第一,因為東西方計算時間的方法不同;第二是中國人不像洋人般要求時間精確;最後,因為交通和氣候因素不利精細的機件操作。洋鍾吸引之處則於在精巧的設計,美觀和名貴的裝飾,中國宮廷視這種貴重的禮品如珠寶首飾,或是一些自己會動的小玩意。
『貳』 誰知道手錶傳入中國的時間,還有在中國普及是哪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最早一批從歐洲傳到中國的時鍾,是由耶穌會教士引入的,他們以傳揚基督信仰,建立天國為志,早於16世紀中葉就來到中國了。他們迅即了解到,可以藉著傳揚西方累積的科學知識來達到宣教目的。他們成功掌握了帝王的口味,在其後的兩個世紀中,介紹了很多天文學家、醫生、畫家和製表匠到朝廷來。
第一個洋鍾是在1582年運入中國的,並於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獻給總督陳瑞。
1601年利瑪竇(Matteo Rici)神父到中國,得到萬曆皇帝款待。利氏進貢了一座有驅動墜的鐵鍾,它每小時發聲四次;鍾身置於木櫃內,櫃身刻有龍飾,以鷹嘴指示用漢字寫成的時間刻字。
洋鍾大受歡迎,並不是因為中國人對於時間精確與否極其關注(以當時的技術也根本未能做到非常精確),而是因為鍾表新奇鮮見,遂一時成為天子和朝廷中人爭相談論的東西。
1912年以前,中國人仍以「更」(兩小時)來劃分一天的時間,而每更分為100個時段,每段一分鍾;西歷則每天分為24小時,共96個刻鍾,每刻鍾15分鍾。可見兩者並無相關之處。
17世紀以後,耶穌會教士開始起用中國工匠造鍾。利瑪竇神父本人,就連同兩位本地工匠造了一個銅鍾,可以每隔兩小時(一更)報時一次。
1630年,來華二十二年的耶穌會神父阿爾瓦羅·塞梅多(Alvaro Semedo)說:「中國人極欣賞西洋的機械技術。他們懂得造桌鍾。假使他們的工資跟西洋的匠師一樣高,他們可以做得更精巧。」由此可見,天才無經濟支持,也無用武之地。
中國宮廷的造鍾坊是乾隆年間(1736-1795)建立的。監督的沙林(Chaler)神父,轄下有差不多一百名奴僕。
接近1810年的時候,有幾份報告提到當時在廣東省售賣時鍾的西方商人,說他們慘淡經營,原因是要面對來自本地產品的競爭——它們可以以低一半的價錢出售啊。
到了18世紀,清廷所見的鍾,無不手工精巧,而且鑲嵌了華麗耀目的寶石黃金,都是西方使節爭相敬贈,以取悅天子的。為了出奇制勝,獻上的表更益發珍貴。於是,更多具代表性的造洋鍾技術得以在中國流傳,廣為人知。
1811年,法國駐北京的領使寫信給拿破崙,他說:「現在到華的外國使節,都手持奉獻,上貢成應盡之禮,然因漢人對於藝術美感的機械作品,未能欣賞,每多隻將之堆放在宮中倉庫。我國正動干戈,所獻之禮,宜由陛下工房之所出,設計輕巧,方便使吏攜帶。
鍾表貿易一向給駐扎在廣東省的海軍將領壟斷,然而因大量貨品充斥湧入,不久,此門生意也變得甚難經營。
1824年,寶威(Bovet)兄弟從瑞士到廣東經商,復興了鍾表業。當時,寶威的手錶是在納沙泰爾(Neuchatel)的弗勒里耶(Fleurier)生產;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仍然是製表的中心。
1840年,寶威兄弟率先為自己的產品採用了中國的商標名稱,叫做「寶嘩」或「播威」,都是從「寶威」字音譯而來的。直至20世紀之初,這牌子仍然深受歡迎。
同時,中國人也開始輸入歐洲的游絲發條,然後以合理的價錢,生產日常使用的表。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歐洲,反從亞洲,特別是香港,輸入很多製表用的石英。
總括而言,中國人最初對入口的洋鍾是不感興趣的。第一,因為東西方計算時間的方法不同;第二是中國人不像洋人般要求時間精確;最後,因為交通和氣候因素不利精細的機件操作。洋鍾吸引之處則於在精巧的設計,美觀和名貴的裝飾,中國宮廷視這種貴重的禮品如珠寶首飾,或是一些自己會動的小玩意。
『叄』 euroports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With headquarters located in The Netherlands, Euroports is one of the world leading port operators offering maritime supply chain solutions, having rich comprehensive service experience in pulp logistics. Euroports currently operates in more than 20 ports worldwide through a network of 22 terminals in Europe and 3 in China, with instrial operations on an additional 10 sites and a yearly turnaround of 50 million dry bulk and general cargo.
『肆』 機械表是那一年發明的
手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志,它使整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間是一種度量衡單位,而手錶卻是劃分時間的工具,時至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沒有時間的刻度,如果沒有計量時間的工具,恐怕誰都無法想像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從第一隻手錶的面世起,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製表業很快就風靡日內瓦,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的手藝。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日內瓦製表藝人決定組織並規范他們的行業,並於1601年創建了日內瓦製表協會,成為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當時,表廠已多達500多家,這迫使一些人移至人口較為稀少的城鎮。日內瓦北部的汝拉山區逐漸成為製表藝人生活和生產的理想場所。1665年,在汝拉山區誕生了一個名叫Daniel Jeanrichard的人,他後來成為一名金匠,組織了鍾表生產部門。1741年他去世時,納沙泰爾汝拉山區已有了數以百計的鍾錶行。
早期的鍾表十分昂貴,只是皇室貴族用以顯示身份的奢侈品,其首飾的作用多於報時的功能。他們甚至煩厭每日多次去上發條,而且早期鍾表准確程度較差,直至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才提高了報時的准確性。1675年出現了一項技術的突破,就是「平衡」(balance)彈簧,此彈簧是用以調整傳統主彈簧因運行波動而產生的不平衡,加裝了此平衡彈簧終於使鍾表的准確度大大提高,一天的誤差不足五分鍾。
18、19世紀,製表技術開始突飛猛進,1690年第一隻雙行針的鍾表面世,1770年,Abraham-Louis Perrelet創造了「永久性」的鍾表,這就是現代可自行上弦手錶的先驅。1776年,第一隻有著三支指針的鍾表面世,確定了現代手錶的基本結構。1842年,Adrien Philippe發明了垂式上弦鍾表,此君也是著名的Patek Philippe手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同一階段,製表業開始生產復雜的鍾表和引進特殊的部件如永久性日歷表及秒錶等。
18世紀的一位傑出的人士,Abraham-Louis Breguet (1747-1823),被譽為最偉大的製表匠。他生於瑞士的納沙泰爾,一生中的大部份時間卻身處法國巴黎,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他是最頂尖的鍾表匠,專門製造貴族化的珍貴稀有款式,供應皇室成員及貴族商賈。他有名的顧客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東瓦內特、拿破崙和約瑟芬,及美國的喬治華盛頓總統等。
當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法國社會及人民都處於動盪而紛亂的時期,Breguet如日中天的事業似乎就要因此而停頓,但不平凡的 Breguet運用他機靈及成熟的交際手腕,不久就與新政府的成員成為朋友,反而為他增加了另一批新的顧客。 Breguet的一項偉大發明就是「陀飛輪」(tourbi1on),此機械裝置可以補償鍾表在處於不同水平位置所產生的誤差,使鍾表走時更為准確,陀飛輪裝置是被高度推許的發明,現今只出現於頂級價格的手錶中。
Breguet同時還製造了一個可以連續運行60小時而不需上發條的鍾表,另一項發明是萬年歷(perpetual calendar)裝置,可以自動調節月份及年份,連閏月亦早已計算在內,此性能亦為現代手錶所樂於採用。從當時的技術來看,上述發明都相當先進。
Breguet逝世後,隨時代的轉變,一場無可阻擋的製表工業革命悄然降臨。經濟領域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產量也隨之猛增。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蒸汽火車鐵路在英國誕生,隨後,新建的鐵路在歐洲及美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人們對於可攜帶的准確計時工具需求越來越大。鐵路把各地連接在一起,同時也帶來時間差異的問題,於是標准時區首先出現在美國,其後歐洲直至全世界都設立了時區標准系統,從事國際貿易及經常旅行的人士,都提高了對時間的重視,對鍾表的需求日益增加。1800年世界總產量達到二千五百萬只,其中瑞士鍾表佔了產量的三分二,超越了英國而領先世界。
19世紀,瑞士及美國的工廠已進行機械化大批量生產手錶。美國的 Waltham鍾表公司是其中的代表者。他們成為採用先進而精密的機械製造鍾表技術的先驅。美國鍾表高水準的成就甚至引起瑞士同行業的妒忌。但瑞士以其更精密、更先進的機械及技術、富於經驗的設計師及工人,終於擊敗了美國這個最大的競爭對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瑞士製表的技術提供了多樣化的功能及設計款式。瑞士製表廠決心走向改革創新之路,提高產品檔資,對技術精益求精。例如百達翡麗(Patek Phi1ippe)就以歐洲皇室名字來命名其鍾表系列,推出了維多利亞女王型(Queen Victoria)、阿爾伯特王子型(Prince Albert)及其它名字響亮、型號獨一的鍾表,專供皇室、富商購買。
在進入20世紀時,瑞士引進了兩個偉大的表匠Pierre Frederic Ingold和Georges-Auguste Leschot發明的新技術,即可快速和精確生產帶齒輪的夾板和主夾板並發明了可替換的內部零件,為鍾表生產的規模化和標准化鋪平了道路。
到20世紀初,瑞士已經是世界鍾表業的領頭羊。這時腕錶開始流行,並逐漸取代懷表的地位,1906年,卡地亞(Cartier)應著名的飛行家Alberto Santos-Dumont要求,製造了一隻腕錶,使他在駕駛飛船途中,亦可方便地看時間。此一創新十分成功,卡地亞更於1911年正式生產Santos-Dumont型腕錶供應上流社會的人士,這是第一款公開發售的商業型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20年代未,腕錶的產量已大大超越了懷表,除了方便的因素外,可外露的特點更是顧容購買手錶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由此推動了各式各樣的外觀設計以吸引顧客:正方形、蛋形、圓形,甚至三角形的設計紛紛出現,再加上各種特意的裝飾,手錶已成為一種令入眼花繚亂的商品。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1970年代,由於太空及電腦科技帶動了人們對高科技的興趣,就像其他新興的科技產品一樣,石英科技開始主宰手錶工業,人們開始厭煩機械手錶需要每天去上發條,而工業界也有悲觀的人士認為機械手錶勢將沒落。結果到了70年代末,一些企業家開始察覺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一些舊款的機械腕錶逐漸地在市場上消失,一兩年前不被一顧的舊表已靜躺在收藏家的保險箱里 。但不為人知的事實是:消費市場正在自行調節,為機械手錶的重臨醞釀條件。
以日本為代表的石英手錶對瑞士手錶工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70年代中期,很多人都認為瑞士鍾表業已處於垂死掙扎的最後階段。由於各國的鍾錶行業都轉向電子計時技術,似乎只有瑞士鍾表業沒有搭上這班車,並感受到全面衰退的嚴重威脅。在身陷危境的25年裡,瑞士鍾表業從根本上進行了重整,並重新奪回了在70年代危機前的地位。
時勢造英雄,同樣也適用於瑞士製表業。1978年,瑞士鍾表業受到來自日本競爭的巨大壓力。 Ernst Thomke博士積極研究對策,他要求技術人員研製出一款比日本表更好、更纖巧的石英錶。六個月後,瑞士微電子集團(SMH集團)的表芯部門生產出一款只有2毫米厚的表樣原型,是當時世界上最薄的石英錶。最後生產出來的型號,更是減去了51個零件,表芯藏置於一個防水的膠殼內,而且防震、耐用、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價錢低廉,他們稱之為斯沃琪(Swatch),斯沃琪表一經推出,便風靡全世界,成為老少皆宜的產品,自此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手錶,直至今日。1998年,瑞士微電子集團乾脆把集團的名字改為斯沃琪集團。
80年代,收藏古董手錶的熱潮在世界各地全面爆發,著名的拍賣行更是專設部門處理這一新興業務。人們開始懂得去欣賞機械手錶的製作工藝、研究各個不同表匠的獨特發明、設計與及個人化的風格、鍾表的發展及歷史等。名廠及有特別功能的舊款式鍾表價格逐日飈升,新一代機械手錶的來臨已指日可待。
至80年代末,瑞士表廠開始生產一系列高價位的機械手錶,受到廣泛的歡迎,這一潮流遂得以逐漸壯大,一些結構復雜的機械手錶再次得到認同。如勞力士、百達翡麗這類公司一直信守只生產機械手錶的宗旨,經過石英錶熱潮的洗禮後,機械表銷量回升,重拾了昔日的尊貴地位。就像勃浪帕愛(Blancpain)手錶所自誇的那樣:「自1735年以來,世界上從來不曾有過一隻勃浪帕愛石英錶,日後為什麼要有呢?」
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戰勝競爭對手,瑞士製表業通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取長補短,先後推出一系列技術新品。1979年,Ebauches公司/ETA公司生產出世界上最薄的表,僅0.98毫米;1982年,浪琴公司生產出高精確度的模擬石英錶; 1988年,瑞士Le Phare Jean d』Eve公司生產出第一塊不需要電池的自動石英錶,通過手腕的運動提供動力;1988年,ETA公司生產出世界上最復雜的石英天文計時機芯;1991年,Ronda公司開發出可使用20年的鋰碘電池石英機芯;1992年IWC公司生產出世界上最復雜的機械腕錶,共有750個零件,21種功能。
至此,瑞士製表業的出口呈穩定上升趨勢,從1985年的43億瑞郎增長到1997年80億瑞郎。其中成品手錶占據最大部分,約占出口總值的90%,其它10%分別為機芯、表殼、鬧鍾和大、小時鍾等。而塑料產品的數量超過了鋼產品,但從出口值計算,鋼產品占據出口額的一半多。
在過去的幾年裡,瑞士手錶生產數量的91%為電子表,只有9%為機械表。但是產品出口產值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機械表占總銷售值的48%,與電子表幾乎平分秋色。 一個普遍現象是:瑞士機械表經常以貴重金屬或寶石作為裝飾物,銷售對象是上層消費群體。從出口手錶的平均價格中就可看出這個理論的正確性:每塊瑞士手錶的平均價格為235瑞郎,而日本表的價格為23瑞郎,香港表的價格為9瑞郎。瑞士手錶出口價格高出世界手錶平均價格(54瑞郎)近4倍,從這個比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瑞士手錶的價值。
瑞士手錶銷售的足跡遍布全世界,瑞士手錶業95%的產品供出口海外,1997年,以價值計算,出口產品的39%銷往亞洲和大洋洲,36%銷往歐洲,15%銷往北美,6%銷往中東,3%銷往拉美,1%銷往非洲。
『伍』 鍾表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鍾表傳入我國,是在明朝的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時,帶進中國來的。當時他送給明王朝的時鍾是大小兩只,因為它是按時自動擊打,便叫它為「自鳴鍾」。
『陸』 機械表是什麼時候進到中國
機械表1867年進到中國
機械表(mechanical watch )通常可分為下列兩種:手動上鏈及自動上鏈手錶(內AUTOMATIC)兩種。這容兩款機械的動力來源皆是靠機芯內的發條為動力,帶動齒輪進而推動表針,只是動力來源的方式有異。手動上鏈的機械表是依靠手動擰動發條作動力,機芯的厚度較一般自動上發條的表薄一些,相對來說手錶的重量就輕。而自動上鏈的手錶,是利用機芯的自動旋轉盤左右擺動產生動力來驅動發條的,但相對來講手動上鏈手錶的厚度要比自動上鏈的小一些。
『柒』 浪琴手錶進入中國幾年了
中國是浪琴錶出口的首抄批國家之一。浪琴錶銷售編年記錄中珍藏的一張泛黃的單據告訴世人:最早來到中國的浪琴錶可以追溯到公元1867年,這一年,商人Jos.A.Meyer把一塊浪琴錶賣到中國廣東。第一塊賣到中國的浪琴錶是1867年生產的純銀狩獵懷表,內藏浪琴錶L20A機芯,運用「杠桿」的原理,利用錶冠上發條及設定時間。此款創新的產品一經問世即獲得巴黎環球展覽會的銅獎殊榮。
『捌』 歐米伽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歐米茄可說是最早推行國際性市場推廣及大型廣告計劃的先驅,其廣告歷史不但令歐米茄這個品牌舉世知名,同時亦影響著名表廣告的模式。時至今日,其歐米茄大使家族可謂「家傳戶曉」——計有辛迪·克勞馥、皮爾斯·布魯斯南、邁克爾·舒馬赫、亞歷山大·波波夫、恩尼·艾斯。1894 至1914早期歐米茄的廣告均集中產品的純文字介紹及歐米茄在國際展覽中如1990年巴黎世界博覽所獲得的成功。1900年開始,歐米茄聘用平面設計師及畫家以圖像來傳達歐米茄的廣告訊息;計有著名的BelleEpoqne掃描畫家PaulHelleu (1904年),商業設計師Leonetto Capptello (1914年)及René Gruau.20至30年代由那時開始,所有廣告均以「訊息」為主導,從體育(第一塊防水錶),時裝及歷史等不同范疇來彰顯歐米茄表的優良傳統及精良設計。善用反復強調同一個訊息的技巧,由1927年至1943年,每一個廣告均帶有同一句標語「 歐米茄——生命的正確時間」(OMEGA -- the right timefor life )。20年代產品目錄更起用女性模特兒,來突出歐米茄表的女性化特質。50年代1948年,歐米茄慶祝100周年紀念,以全球性廣告概念來加強其市場的「 滲透力」。為這卓越標志創造了一個「全球認可」的形象,統一國際化的廣告主題,應用於每一個國家的層面上——如1948年的標語「 歐米茄,全球信賴的名表」,成功為歐米茄建立鮮明的形象;時至今日在經銷網路方面依然「 受惠」。90年代歐米茄大使家族踏入90 年代,歐米茄的廣告策略成功塑造了「 歐米茄大使家族」,每一位的「 歐米茄大使」均是在其專業領域中獨當一面的國際名人,他們不僅對個人自信十足,對事業充滿雄心,對名表的選擇更有獨到眼光,而他們不約而同均以歐米茄表作為他們的最佳選擇——如超級名模辛迪·克勞馥、名演員皮爾斯·布魯斯南、世界最年輕大滿貫網球冠軍馬蒂納·欣吉斯、安娜·庫爾尼科娃、世界最快游泳好手亞歷山大·波波夫、美洲杯前冠軍隊迪恩·貝克、頂級高爾夫球手恩尼·艾斯、一級方程式賽冠軍邁克爾·舒馬赫。多年來,歐米茄籌辦了多項高水平及極具創意的國際性宣傳活動——史無前例地利用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與宇航員以衛星直接對話來推出首塊x-33火星表。2002年,歐米茄為了紀念人類最後登月30周年,特別邀請到了人類最後登月的美國宇航員尤金·塞爾南來到北京,並在具有五千年歷史的長城上,駕駛月球車,感受從人類最壯觀的古建築上眺望月球的奇妙感覺。此外,在美國紐約的華盛頓廣場的最高點舉辦「 一桿入洞」,在三藩市以月球車仿製品與電車進行「 賽車」等,無不引起轟動和關注。
『玖』 手錶從什麼時候在我國流行
電子表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流行,那時候的電子表都是香港走私過來的, 很多的年輕前衛的人士,為擁有一塊這樣的表而自豪驕傲呢. 至於機械表,在舊中國時期就有了.那時候更多的是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