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繫統具有哪些基本特性答案
Ⅰ 操作系統有哪些基本特性
並發性(Concurrence)
並行性和並發性是既相似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並行性是指兩個或多個事件在同一時刻發生;而並發性是指兩個或多個事件在同一時間間隔內發生。在多道程序環境下,並發性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宏觀上有多個程序在同時運行,但在單處理機系統中,每一時刻卻僅能有一道程序執行,故微觀上這些程序只能是分時地交替執行。倘若在計算機系統中有多個處理機,則這些可以並發執行的程序便可被分配到多個處理機上,實現並行執行,即利用每個處理機來處理一個可並發執行的程序,這樣,多個程序便可同時執行。
共享(Sharing)
在操作系統環境下,所謂共享是指系統中的資源可供內存中多個並發執行的進程(線程)共同使用。由於資源屬性的不同,進程對資源共享的方式也不同
虛擬(Virtual)
操作系統中的所謂"虛擬",是指通過某種技術把一個物理實體變為若干個邏輯上的對應物。物理實體(前者)是實的,即實際存在的,而後者是虛的,是用戶感覺上的東西。相應地,用於實現虛擬的技術,稱為虛擬技術。在OS中利用了多種虛擬技術,分別用來實現虛擬處理機、虛擬內存、虛擬外部設備和虛擬信道等。
非同步性(Asynchronism)
在多道程序環境下,允許多個進程並發執行, 但只有進程在獲得所需的資源後方能執行。在單處理機環境下,由於系統中只有一個處理機,因而每次只允許一個進程執行,其餘進程只能等待。當正在執行的進程提出某種資源要求時,如列印請求,而此時列印機正在為其它某進程列印,由於列印機屬於臨界資源,因此正在執行的進程必須等待,且放棄處理機,直到列印機空閑,並再次把處理機分配給該進程時,該進程方能繼續執行。可見,由於資源等因素的限制,使進程的執行通常都不是「一氣呵成」,而是以「停停走走」的方式運行。
Ⅱ 機械系統都有哪些功能要求
現代機械繫統的功能要求非常廣泛,不同的機械繫統因其工作要求、追求目標和使用環境的不同,其具體功能的要求也有很大差異。對機械產品功能的理解,人們通常是指該產品的用途、使用性能和工作能力。
各種機械繫統的功能要求大體可歸納為:
①運動要求:如速度、加速度、轉速、調速范圍、行程、運動軌跡以及運動的精確性等。
②動力要求:包括傳遞的功率、轉矩、力、壓力等。
③可靠性和壽命要求:包括機械和零部件執行功能時的可靠性和壽命,零部件的強度、硬度、耐磨性等。
④安全性:包括強度、剮度、熱力學性能、摩擦學特性、振動穩定性、系統工作的安全性及操作人員的安全性等。
⑤體積和重量。
⑥精度:如運動精度、定位精度等。
⑦經濟性:包括機械的設計、製造及使用、維修的經濟性。
⑧環境保護要求:如雜訊、振動、防塵、工業三廢的處理與排放。
⑨產品造型要求:如外觀、色彩、裝飾、人—機—環境的協調性等。
⑩其他特殊要求:除上述要求之外,不同的機械還可有一些特殊要求,如戶外型機械要求良好的防護和密封,食品機械、紡織機械要求不污染被加工產品等。
Ⅲ 以下有關機械繫統特點的描述哪些是正確的
沒有看到具體的描述文字。
Ⅳ 機械安全包括哪些特性
現代機來械安全應具自有以下幾方面的特性。
1.系統性
現代機械的安全應建立在心理、信息、控制、可靠性、失效分析、環境學、勞動衛生、計算機等科學技術基礎上,並綜合與系統地運用這些科學技術。
2.防護性
通過針對機械危險的智能設計,應使機器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發揮預定功能,包括誤操作時機器和人身均安全,使人對勞動環境、勞動內容和主動地位的保障得到不斷改善。
3.友善性
機械安全設計涉及到人和人所控制的機器,它在人與機器之間建立起一套滿足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特性,充分發揮人的功能、提高人機系統效率的技術安全系統,在設計中通過減少操作者的緊張和體力來提高安全性,並以此改善機器的操作性能和提高其可靠性。
4.整體性
現代機械的安全設計必須全面、系統地對可能導致危險的因素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評價,尋求整體上降低風險的最優設計方案。
Ⅳ 機械繫統設計的系統法有哪些內容特性
機械繫統設計的系統法就是把研究的對象作為系統或系統的要素和結構,從整體上系統地、全面地進行確定的科學方法。它從系統的觀點出發,著眼於整體與局部、系統與環境、人與機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並且綜合地、精確地考察研究對象,從而最佳地處理所研究的問題。下面側重闡述系統分解和系統分析的相關內容。
1、系統分解
任何較大的復雜的系統均可分成若幹部分或層次,對於時間過程系統可以分成若干階段。如何將所研究的系統按不同層次或階段,以至逐個地把組成系統的要素或子系統區分開來進行分析,使復雜的系統整體變換成許多簡單的子系統,這就是系統的分解問題。系統整體如何通過分解簡化為若干個子系統,這對於認識整體系統,作出決策,以及協調配合都關系極大。系統分解大體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按空間結構關系進行分解
這是系統分解的常用方法。將系統按空間關系劃分為若干相互關聯的子系統,同一層次的子系統屬平行關系。
例如,一個機械廠如按空間關系可以劃分為鑄造車間、鍛造車間、金工車間、裝配車間、檢修車間等相對獨立的各個子系統,彼此之間雖有聯系,但基本上屬於平行關系。
(2)按系統總目標進行分解
這是將整體系統的總目標劃分為若幹部分的分目標。這種系統分析法有利體現系統不同的屬性。
例如,一台行走式穀物聯合收獲機其總目標是收獲穀物。它可以分解為動力、傳動、執行(包括作物莖稈切斷、穀粒與谷穗分離、穀粒清選等)、操縱控制、行走、支承等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各個子系統分別實現分目標。這種劃分任務明確、目的性強。
(3)按系統模型的關聯性進行分解
這種方法藉助於系統模型的關聯性對系統分解。首先對系統建立主框圖模型,用圖示法或圖表法反映各子目標的相互關系;其次按掌握的資料建立定量的數學模型,反映各子目標的函數關系;其三,將屬性模型轉換為計算機語言以便進行分析計算。通過模型的關聯性分解得到系統的各子系統的相互關系。
(4)按系統控制和管理過程進行分解
為了便於系統工程施工以及進入運行階段的控制和管理,在工程系統中,還必須把一個完整的控制問題變換成一組控制的子問題,然後採取不同方法加以解決。
機械繫統的分解採用第2種方法居多。在進行系統分解時,要特別關注系統的整體性和相關性,並把容易綜合獲得最優的整體方案作為首要條件。
系統分解可以平面分解,也可以分級分解,或者兼有二者的組合分解
系統分解時應注意下述各點:
1)分解數和層次應適宜分解數太少,子系統仍很復雜,不便於子系統的模型化和優化等設計工作;分解數和層次太多,又會給總體系統的綜合設計造成困難。
2)避免過於復雜的分界面對那些聯系緊密的要素不宜分解拆開,即分解的界面應盡可能選擇在要素間結合枝數(聯系數)較少和作用較弱的地方。
3)保持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動途徑通常機械繫統工作時都存在著能量、物料和信息三種流的傳遞和變換,它們在從系統輸入到系統輸出的過程中,按一定方向和途徑流動,既不可中斷阻塞,也不能造成干涉或紊流,即便分解成各個子系統,它們的流動途徑仍應明確和暢通。
4)了解系統分解與功能分解的關聯及不同系統分解時,每個子系統仍是一個子系統,它把具有比較緊密結合關系的要素集合在一起,其結構成員雖稍為簡單,但其功能往往還有多項。而功能分解時是按功能體系進行逐級分解,直至不能再分解的單元功能為止。
2、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是一種科學的決策方法,其目的是幫助決策者,對所要決策的問題逐步提高其清晰度。它是採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用定性和定量的工具,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系統結構和系統狀態的分析,提出各種可行的方案和替代方案,並進行分析和評價,為決策者選擇最優系統方案提供主要依據。
系統分析的一般程序如下:
1)系統目標設定系統目標是系統分析的出發點和進行評價、決策的主要依據。因此,應進行系統研究——通過對廣泛的資料的分析,獲得有關信息,並利用有效方法(如進行統計和檢驗等)對信息進行處理,以確定系統目標。
2)構造模型模型是實體系統的抽象,它應能表示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在運用條件下因果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關系。構造模型的目的是用較少的風險、時間和費用來對實體系統作研究和實驗,以便更好地得到系統的性能。模型包括數學模型、實物模型、計算機模擬及各種圖表等。在構造模型時,必須全面考慮系統的各影響因素,分清主次,盡可能如實描述系統的主要特徵。在能滿足系統目標的前提下,應盡量簡化,以需要、簡明、易解為原則。
機械繫統是物理系統,描述物理系統的模型常用圖像模型和數學模型。由於計算機技術的滲透,數學模型的應用越來越廣,尤其是需要對系統進行精確定量分析的場合。
雖然構造模型對於系統分析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能排除經驗分析和類比判斷。當設計師能夠根據自己或他人的經驗直觀地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時,也可不必建立模型,但應提出可靠的例證。
3)系統最優化系統最優化就是應用最優化理論和方法,對各個候選方案進行最優化設計和計算,以獲得最優的系統方案。
由於系統的變數眾多,結構通常都很復雜,在系統目標設定時,常常有多個目標,其中有些可能是矛盾的,很難完全兼顧,因此,在多目標的系統分解中,常採取合理的妥協和折中的辦法,如滿意性設計或協調性設計。前者為不一定追求系統的真正最優,而是尋求一個綜合考慮功能、技術、經濟、使用等因素後的滿意的系統;後者在系統中,不一定每項性能指標都達到最優,雖然從局部看不都是最優,但從整體看則是最優,整個系統具有良好的協調性。
4)系統評價系統評價是對系統分析過程和結果的鑒定,其主要目的是判斷所設計的系統是否達到了預定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
系統的評價對於決策的有效性關系極大,正確的評價可以使決策獲得成功,取得很大的效益,錯誤的評價可以導致決策失敗,付出沉重的代價。
系統評價時,首先要根據系統目標規定一組評價指標,確定系統的評價項目,制定評價的准則。不同的系統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指標。系統評價的項目是由構成系統的性能要素來確定的,主要包括系統的功能、速度、成本、可靠性、實用性、適應性、壽命、技術水平、生存能力、競爭能力、重量、體積、外觀、能耗等因素。由這些因素構成描述系統的有序集合,可以根據系統所處的實際環境條件安排它們的評價順序。通過對各因素賦予反映價值地位的加權系數,形成一種評價的價值體系。這種價值體系主要是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來進行衡量的。
系統評價應視被評價系統的特點和企業具體條件確定指標體系。一般機械繫統採用較多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價值和投資體系,對系統總投資費用和總收益進行分析和評價,以選擇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最優系統方案。
Ⅵ 機械繫統設計都有哪些類型特點
機械繫統設計是對機械繫統進行構思、計劃並把設想變為現實的技術實踐活動。
機械繫統設計的類型:
雖然機械繫統種類繁多,結構千變萬化,但從設計角度來看一般可分為開發設計、變異設計和反求設計。
1、開發設計
針對新任務,提出新方案,完成產品規劃、概念設計、構形設計的全過程。
2、變異設計
在已有產品的基礎上,針對原有缺點或新的工作要求,從工作原理、功能結構、執行機構類型和尺寸等方面進行一定的變異,設計出新產品以適應市場需要,增強市場競爭力。這種設計也可包括在基本型產品的基礎上,工作原理保持不變,開發出不同參數、不同尺寸或不同功能和性能的變型系列產品。如空調機系統產品,有不同功率的空調機系列、不同性能(變頻、凈化等)空調機系列等都屬於變異設計。
3、反求設計
針對已有的先進產品或設計,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掌握其關鍵技術,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發出同類型、但能避開其專利的新產品。
機械繫統設計的特點:
機械繫統設計必須考慮整個系統的運行,而不是只關心各組成都分的工作狀態和性能。傳統的設計方法注重內部系統的設計,且以改善零部件的特性為重點,至於各零部件之間、外部環境與內部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考慮較少。零部件的設計固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但全部用最好的零部件未必能組成好的系統,其技術和經濟性未必能實現良好的統一。應該在保證系統整體工作狀態和性能最好的前提下,確定各零部件的基本要求及它們之間的協調和統一。
同時,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清外部環境對該機械繫統的作用和影響,如市場的要求(包括功能、價格、銷售量、尺寸、質量、工期、外觀等)和約束條件(包括資金、材料、設備、技術、人員培訓、信息、使用環境、後勤供應、檢修、售後服務、基礎和地基、法律和政策等)。這些都對內部系統設計有直接影響,不僅影響機械繫統的總體方案、經濟性、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等指標,也影響具體零部件的性能參數、結構和技術要求,甚至可能導致設計失敗。
此外,也不能忽略機械繫統對外部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包括該產品投入市場後對市場形勢、競爭對手的影響,運行中對操作環境、操作人員及周圍其他人員的影響等。
內部系統設計與外部系統設計相結合是系統設計的特點,它可使設計盡量做到周密、合理,少走彎路,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費,以盡可能少的投資獲取盡可能大的效益,其技術、經濟、社會效果往往隨系統復雜程度的增加而越趨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