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軸承需要什麼機器
㈠ 我想先咨詢下軸承廠需要哪些設備,大概每台機器的成本,謝謝
你想做那一道工序
你做幾類軸承
你做多大型號的
和成本又很大的關系
就普通軸承來說吧
鍛造要130萬
車工要60萬
磨工要200萬
㈡ 你好 做軸承組裝都需要什麼機器設備 組裝軸承需要進什麼零件組裝軸承需要聘請個師傅嗎
組裝軸承,需要自動合套儀或者手工測量滾道尺寸手工合套,組裝軸承需要軸承內圈、外圈、鋼球、保持架;防塵蓋或密封圈 潤滑脂;防銹油,如果你不會的話,肯定要請師父;
㈢ 生產軸承的機器具體有哪些
一般現在軸承廠的設備分為1.主要零部件機加工設備:車床、內外圓磨床、滾道精研機;2.後工序裝配、清洗、注脂、均脂、防銹等加工設備;3.檢測設備:圓度儀、油隙儀、振動檢測儀等
㈣ 開個軸承廠需要多少資金啊需要什麼設備加工一般的軸承
主要看你要做哪些工序,如果全部要做的話需要以下的設備,不過毛坯是從鍛件廠或是車加工專廠購買:
1.鍛件進來要粗車(主要用到液壓車床和儀表車床)初車其實也可以外加工,找專業的車加工工廠來做.現在很多軸承廠都是這么做.除非大廠.
2.精車,主要用到數控車床
3.熱處理(要熱處理設備,不過這個可以在外面代加工,有實力可以自己買熱處理設備)
4.磨加工,要磨床,軸承加工用到的磨床不貴,一台最多十幾萬,可以根據業務量來.
5.清洗,清洗設備一台三十幾萬或二十幾萬都有,看要什麼檔次.
6.裝配:壓防塵蓋和打字機估計也要十多萬.
7.打包機
這裡面還少了檢測儀器,輪廓儀,硬度計,測長儀,硫碳分析儀(查原材料成份),徑向組織結構檢測儀,還有每台機器邊上要配檢測尺寸的儀器.
建議開始設備不屬要太多,但是要精,軸承是精度高的產品,所以最好朝高質量發展,這樣才有利潤空間.
小而精的廠生存能力會更強,把多點資金用來流動,等做好了再擴大.
㈤ 加工軸承,滾子都需要什麼機器
加工軸承、滾子都需要:
1.毛坯加工設備:墩鍛機,碾擴機,冷碾設備等 。
2.熱處理設備:淬火設備,回火設備(鍛造廠還需要到正火、退火設備等),調質類設備——關於此類設備,隨著生產軸承類型的不一樣,則需要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熱處理設備,如加工通用軸承一般需要到整體淬火設備,而加工轉盤等回轉支承則需要用到表面淬火設備另外,淬火方式還分火焰加熱淬火、感應加熱淬火等。
3.車加工設備:普通的20/30/50車床液壓多刀車床(自動、半自動等)加工大型、特大型的軸承,還需要立式車床,2米、2.5米、3米、5米等數控立式車床等。
4.回火穩定處理:熱處理設備同上。
5.磨加工設備:平面磨床,外圓磨床,內圓磨床,溝(滾)道磨床,擋邊磨床等(另磨加工之後,軸承要退磁,還需要用到退磁機,也可置於超精加工之後,但大多軸承無須超精加工的除外)。
6.超精加工設備:研磨機,超精機,拋光機等 。
7.另某些轉盤軸承(回轉支承)的加工還要用到鑽床:立式鑽床,機修用台式鑽床,鑽銑床等其他輔助加工有磨刀、機修用砂輪機,軸承裝配用壓力機、鉚釘機,清洗用空壓機、清洗設備等。
8.檢測設備:關於軸承加工過程中及成品檢測過程用測量檢測設備更是紛繁多樣,內徑測量儀、外徑測量儀、溝擺測量儀、力矩測量設備、硬度儀,卡尺、千分尺、深度尺、管尺、高度儀等。
㈥ 辦一個機械加工廠,生產軸承,都需要什麼設備
滾珠軸承需要抄的設備
1、儀襲表車,普車。
2、淬火(井式爐)。自製
3、平面磨,萬能磨。
4、裝配壓機。
5、檢測設備。
鏈輪只要添加滾齒機,有些設備可以買二手的。設備需要基本同步到位。
㈦ 軸承怎麼組裝都用什麼機器,
大部分都是人工組裝,有的廠家是用軸承合套儀組裝
㈧ 我想做軸承紙箱 就是不知道用什麼機器 和價格 我是進他們的紙板的 希望各位幫忙 最好在臨清這邊就能買到的
找 湖北京山輕機 網路下就可以了
㈨ 軸承生產線包括哪些設備
主要零部件機加工設備:車床、內外圓磨床、滾道精研機;
後工序裝配、內清洗、注脂、容均脂、防銹等加工設備;
檢測設備:圓度儀、油隙儀、振動檢測儀等。
軸承(Bearing)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並保證其回轉精度。
按運動元件摩擦性質的不同,軸承可分為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兩大類。其中滾動軸承已經標准化、系列化,但與滑動軸承相比它的徑向尺寸、振動和雜訊較大,價格也較高。
滾動軸承一般由外圈、內圈、滾動體和保持架四部分組成。按滾動體的形狀,滾動軸承分為球軸承和滾子軸承兩大類。
㈩ 軸承生產所有用到的設備和工藝
軸承滾子的研磨生產設備,軸承內套、外套的生產設備,打生產廠家標號、型號內的機器,還容有軸承檢測儀器,當然這些你也可以從外采購然後自己裝配也行!可參考我的博客
軸承滾子的製作過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40750100bk8r.html
軸承部分環節的製作和加工過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640750100bk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