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過焊孔是什麼原因
Ⅰ 鋼結構中過焊孔設計和過焊孔處焊接規范遵循的是什麼GB或ISO標准
可參考《國家建築標准設計圖集——鋼結構連接施工圖示》15G909-1的附錄B過焊孔切角構造
Ⅱ 埋弧焊焊出層層氣孔是什麼原因,會不會是焊接過程中用鼓風機吹風大的原因
焊口有油污鐵銹,或焊劑沒有烘乾等都有可能出現氣孔,與吹風關系不大。
Ⅲ 鋼結構平台梁預留過焊孔要補起來嗎
設計沒有特殊要求的話,就不需要
Ⅳ 什麼是焊接中的"過焊"
一.一般術語
1.焊接
通過加熱或加壓,或兩者並用,並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達到結合的一種方法。
2.焊接技能
手焊工或焊接操作工執行焊接工藝細則的能力。
3.焊接方法
指特定的焊接方法,如埋弧焊、氣保護焊等,其含義包括該方法涉及的冶金、電、物理、化學及力學原則等內容。
4.焊接工藝
製造焊件所有的加工方法和實施要求,包括焊接准備、材料選用、焊接方法選定、焊接參數、操作要求等。
5.焊接工藝規范(規程)
製造焊件所有關的加工和實踐要求的細則文件,可保證由熟練焊工或操作工操作時質量的再現性
6.焊接操作
按照給定的焊接工藝完成焊接過程的各種動作的統稱。
7.焊接順序
工件上各焊接接頭和焊縫的焊接次序。
8.焊接方向
焊接熱源沿焊縫長度增長的移動方向。
9.焊接迴路
焊接電源輸出的焊接電流流經工件的導電迴路。
10.坡口
根據設計或工藝需要,在焊件的待焊部位加工並裝配成的一定幾何形狀的溝槽。
11.開坡口
用機械、火焰或電弧等加工坡口的過程。
12.單面坡口
只構成單面焊縫(包括封底焊)的坡口。
13.雙面坡口
形成雙面焊縫的坡口。
14.坡口面
待焊件上的坡口表面。
15.坡口角度
兩坡口面之間的夾角。
16.坡口面角度
待加工坡口的端面與坡口面之間的夾角。
17.接頭根部
組成接頭兩零件最接近的那一部位。
18.根部間隙
焊前在接頭根部之間預留的空隙。
19.根部半徑
在J形、U形坡口底部的圓角半徑。
20.鈍邊
焊件開坡口時,沿焊件接頭坡口根部的端面直邊部分。
21.接頭
由二個或二個以上零件要用焊接組合或已經焊合的接點。檢驗接頭性能應考慮焊縫、熔合區、熱影響區甚至母材等不同部位的相互影響。
22.接頭設計
根據工作條件所確定的接頭形式、坡口形式和尺寸以及焊縫尺寸等。
23.對接接頭
兩件表面構成大於或等於135°,小於或等於180°夾角的接頭。
24.角接接頭
兩件端部構成大於30°,小於135°夾角的接頭。
25.T形接頭
一件之端面與另一件表面構成直角或近似直角的接頭。
26.搭接接頭
兩件部分重疊構成的接頭。
27.十字接頭
三個件裝配成「十字」形的接頭。
28.端接接頭
兩件重疊放置或兩件表面之間的夾角不大於30°構成的端部接頭。
29.卷邊接頭
待焊件端部預先卷邊,焊後卷邊只部分熔化的接頭。
30.套管接頭
將一根直徑稍大的短管套於需要被連接的兩根管子的端部構成的接頭。
31.斜對接接頭
接縫在焊件平面上傾斜布置的對接接頭。
32.鎖底接頭
一個件的端部放在另一件預留底邊上所構成的接頭。
33.母材金屬
被焊金屬材料的統稱。
34.熱影響區
焊接或切割過程中,材料因受熱的影響(但未熔化)而發生金相組織和機械性能變化的區域。
35.過熱區
焊接熱影響區中,具有過熱組織或晶粒顯著粗大的區域。
36.熔合區(熔化焊)
焊縫與母材交接的過渡區,即熔合線處微觀顯示的母材半熔化區。
37.熔合線(熔化焊)
焊接接頭橫截面上,宏觀腐蝕所顯示的焊縫輪廓線。
38.焊縫
焊件經焊接後所形成的結合部分。
39.焊縫區
焊縫及其鄰近區域的總稱。
40.焊縫金屬區
在焊接接頭橫截面上測量的焊縫金屬的區域。熔焊時,由焊縫表面和熔合線所包圍的區域。電阻焊時,指焊後形成的熔核部分。
41.定位焊縫
焊前為裝配和固定構件接縫的位置而焊接的短焊縫。
42.承載焊縫
焊件上用作承受載荷的焊縫。
43.連續焊縫
連續焊接的焊縫。
44.斷續焊縫
焊接成具有一定間隔的焊縫。
45.縱向焊縫
沿焊件長度方向分布的焊縫。
46.橫向焊縫
垂直於焊件長度方向的焊縫。
47.環縫
沿筒形焊件分布的頭尾相接的封閉焊縫。
48.螺旋形焊縫
用成卷板材按螺旋形方式捲成管接頭後焊接所得到的焊縫。
49.密封焊縫
主要用於防止流體滲漏的焊縫。
50.對接焊縫
在焊件的坡口面間或一零件的坡口面與另一零件表面間焊接的焊縫。
51.角焊縫
沿兩直交或近直交零件的交線所焊接的焊縫。
52.正面角焊縫
焊縫軸線與焊件受力方向相垂直的角焊縫。
53.側面角焊縫
焊縫軸線與焊件受力方向相平行的角焊縫。
54.並列斷續角焊縫
T形接頭兩側互相對稱布置、長度基本相等的斷續角焊縫。
55.交錯斷續角焊縫
T形接頭兩側互相交錯布置、長度基本相等的斷續角焊縫。
56.凸形角焊縫
焊縫表面突起的角焊縫。
57.凹形角焊縫
焊縫表面下凹的角焊縫。
58.端接焊縫
構成端接接頭所形成的焊縫。
59.塞焊縫
兩零件相疊,其中一塊開圓孔,在圓孔中焊接兩板所形成的焊縫,只在孔內焊角焊縫者不稱塞焊。
60.槽焊縫
板相疊,其中一塊開長孔,在長孔中焊接兩板的焊縫,只焊角焊縫者不稱槽焊。
61.焊縫正面
焊後從焊件的施焊面所見到的焊縫表面。
62.焊縫背面
焊後,從焊件施焊面的背面所見到的焊縫表面。
63.焊縫寬度
焊縫表面兩焊趾之間的距離。
64.焊縫厚度
在焊縫橫截面中,從焊縫正面到焊縫背面的距離。
65.焊縫計算厚度
設計焊縫時使用的焊縫厚度。對接焊縫焊透時它等於焊件的厚度;角焊縫時它等於在角焊縫橫截面內畫出的最大直角等腰三角形中,從直角的頂點到斜邊的垂線長度,習慣上也稱喉厚。
66.焊縫凸度
凸形角焊縫橫截面中,焊趾連線與焊縫表面之間的最大距離。
67.焊縫凹度
凹形角焊縫橫截面中,焊趾連線與焊縫表面之間的最大距離。
68.焊趾
焊縫表面與母材的交界處。
69.焊腳
角焊縫的橫截面中,從一個直角面上的焊趾到另一個直角面表面的最小距離。
70.焊腳尺寸
在角焊縫橫截面中畫出的最大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邊的長度。
71.熔深
在焊接接頭橫截面上,母材或前道焊縫熔化的深度。
72.焊縫成形系數
熔焊時,在單道焊縫橫截面上焊縫寬度(B)與焊縫計算厚度(H)的比值(φ=B/H)。
73.余高
超出母材表面連線上面的那部分焊縫金屬的最大高度。
74.焊根
焊縫背面與母材的交界處。
75.焊縫軸線
焊縫橫斷面幾何中心沿焊縫長度方向的連線。
76.焊縫長度
焊縫沿軸線方向的長度。
77.焊縫金屬
構成焊縫的金屬。一般指熔化的母材和填充金屬凝固後形成的那部分金屬。
78.焊縫符號
在圖樣上標注焊接方法、焊縫形式和焊縫尺寸等技術內容的符號。
79.手工焊
手持焊炬、焊槍或焊鉗進行操作的焊接方法。
80.自動焊
用自動焊接裝置完成全部焊接操作的焊接方法。
81.機械化焊接
焊矩、焊槍或焊鉗由機械裝備夾持並要求隨著觀察焊接過程而調整設備控制部分的焊接方法。
82.定位焊
為裝配和固定焊件接頭的位置而進行的焊接。
83.連續焊
為完成焊件上的連續焊縫而進行的焊接。
84.斷續焊
沿接頭全長獲得有一定間隔的焊縫所進行的焊接。
85.對接焊
焊件裝配成對接接頭進行的焊接。
86.角焊
為完成角焊縫而進行的焊接。
87.搭接焊
焊件裝配成搭接接頭進行的焊接。
88.卷邊焊
焊件裝配成卷邊接頭進行的焊接。
89.車間焊接
在車間進行的焊接。
90.工地焊接
焊接結構在工地安裝後就地進行的焊接,也稱現場焊接。
91.補焊(返修焊)
為修補工件(鑄件、鍛件、機械加工件或焊接結構件)的缺陷而進行的焊接。
92.焊接參數
焊接時,為保證焊接質量而選定的各項參數(例如,焊接電流、電弧電壓、焊接速度、線能量等)的總稱。
93.焊接電流
焊接時,流經焊接迴路的電流。
94.焊接速度
單位時間內完成的焊縫長度。
95.引弧電壓
能使電弧引燃的最低電壓。
96.電弧電壓
電弧兩端(兩電極)之間的電壓。
97.熱輸入
熔焊時,由焊接能源輸入給單位長度焊縫上的熱能。
98.熔化速度
熔焊過程中,熔化電極在單位時間內熔化的長度或質量。
99.熔化系數
熔焊過程中,單位電流、單位時間內,焊芯(或焊絲)的熔化量(g/(A·h))。
100.熔敷速度
熔焊過程中,單位時間內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屬量(kg/h)。
101.熔敷系數
熔焊過程中,單位電流、單位時間內,焊芯(或焊絲)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屬量(g/(A·h))。
102.合金過渡系數
焊接材料中的合金元素過渡到焊縫金屬中的數量與其原始含量的百分比。
103.熔敷效率
熔敷金屬量與熔化的填充金屬(通常指焊芯、焊絲)量的百分比。
104.送絲速度
焊接時,單位時間內焊絲向焊接熔池送進的長度。
105.保護氣體流量
氣體保護焊時,通過氣路系統送往焊接區的保護氣體的流量。通常用流量計進行計量。
106.焊絲間距
使用兩根或兩根以上焊絲作電極的電渣焊或電弧焊時,相鄰兩根焊絲間的距離。
107.稀釋
填充金屬受母材或先前焊道的熔入而引起的化學成分含量降低,通常可用母材金屬或先前焊道的填充金屬在焊道中所佔質量比來確定。
108.預熱
焊接開始前,對焊件的全部(或局部)進行加熱的工藝措施。
109.後熱
焊接後立即對焊件的全部(或局部)進行加熱或保溫,使其緩冷的工藝措施。它不等於焊後熱處理。
110.預熱溫度
按照焊接工藝的規定,預熱需要達到的溫度。
111.後熱溫度
按照焊接工藝的規定,後熱需要達到的溫度。
112.道間溫度(俗稱層間溫度)
多層多道焊時,在施焊後繼焊道之前,其相鄰焊道應保持的溫度。
113.焊態
焊接過程結束後,焊件未經任何處理的狀態。
114.焊接熱循環
在焊接熱源作用下,焊件上某點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
115.焊接溫度場
焊接過程中的某一瞬間焊接接頭上各點的溫度分布狀態,通常用等溫線或等溫面來表示。
116.焊後熱處理
焊後,為改善焊接接頭的組織和性能或消除殘余應力而進行的熱處理。
117.焊接性
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條件下焊接成按規定設計要求的構件、並滿足預定服役要求的能力。焊接性受材料、焊接方法、構件類型及使用要求四個因素的影響。
118.焊接性試驗
評定母材焊接性的試驗。例如:焊接裂紋試驗、接頭力學性能試驗、接頭腐蝕試驗等。
119.焊接應力
焊接構件由焊接而產生的內應力。
120.焊接殘余應力
焊後殘留在焊件內的焊接應力。
121.焊接變形
焊件由焊接而產生的變形。
122.焊接殘余變形
焊後,焊件殘留的變形。
123.拘束度
衡量焊接接頭剛性大小的一個定量指標。拘束度有拉伸和彎曲兩類:拉伸拘束度是焊接接頭根部間隙產生單位長度彈性位移時,焊縫每單位長度上受力的大小;彎曲拘束度是焊接接頭產生單位彈性彎曲角變形時,焊縫每單位長度上所受彎矩的大小。
124.碳當量
把鋼中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換算成碳的相當含量。可作為評定鋼材焊接性的一種參考指標。
125.擴散氫
焊縫區中能自由擴散運動的那一部分氫。
126.殘余氫
焊件中擴散氫充分逸出後仍殘存於焊縫區中的氫。
127.焊件
由焊接方法連接的組件。
128.焊接車間
以生產焊件為主的車間。
129.電極
熔化焊時用以傳導電流,並使填充材料和母材熔化或本身也作為填充材料而熔化的金屬絲(焊絲、焊條)、棒(石墨棒、鎢棒)。
電阻焊時指用以傳導電流和傳遞壓力的金屬極。
130.熔化電極
焊接時不斷熔化並作為填充金屬的電極。
131.焊接循環
完成一個焊點或一條焊縫所包括的全部程序。
二.熔焊術語
1.熔焊(熔化焊)
將待焊處的母材金屬熔化以形成焊縫的焊接方法。
2.熔池
熔焊時在焊接熱源作用下,焊件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幾何形狀的液態金屬部分。
3.弧坑
弧焊時,由於斷弧或收弧不當,在焊道未端形成的低窪部分。
4.熔敷金屬
完全由填充金屬熔化後所形成的焊縫金屬。
5.熔敷順序
堆焊或多層焊時,在焊縫橫截面上各焊道的施焊次序。
6.焊道
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條單道焊縫。
7.根部焊道
多層焊時,在接頭根部焊接的焊道。
8.打底焊道
單面坡口對接焊時,形成背墊(起背墊作用)的焊道。
9.封底焊道
單面對接坡口焊完後,又在焊縫背面側施焊的最終焊道(是否清根可視需要確定)。
10.熔透焊道
只從一面焊接而使接頭完全熔透的焊道,一般指單面焊雙面成形焊道。
11.擺動焊道
焊接時,電極作橫向擺動所完成的焊道。
12.線狀焊道
焊接時,電極不擺動,呈線狀前進所完成的窄焊道。
13.焊波
焊縫表面上的魚鱗狀波紋。
14.焊層
多層焊時的每一個分層。每個焊層可由一條焊道或幾條並排相搭的焊道所組成。
15.焊接電弧
由焊接電源供給的,具有一定電壓的兩電極間或電極與母材間,在氣體介質中產生的強烈而持久的放電現象。
16.引弧
弧焊時,引燃焊接電弧的過程。
17.電弧穩定性
電弧保持穩定燃燒(不產生斷弧、飄移和磁偏吹等)的程度:
18.電弧挺度
在熱收縮和磁收縮等效應的作用下,電弧沿電極軸向挺直的程度。
19.電弧力
等離子電弧在離子體所形成的軸向力,也可指電弧對熔滴和熔池的機械作用力。
20.電弧動特性
對於一定弧長的電弧,當電弧電流發生連續的快速變化時,電弧電壓與電流瞬時值之間的關系。
21.電弧靜特性
在電極材料、氣體介質和弧長一定的情況下,電弧穩定燃燒時,焊接電流與電弧電壓變化的關系。一般也稱伏-安特性。
22.脈沖電弧
以脈沖方式供給電流的電弧。
23.硬電弧
電弧電壓(或弧長)稍微變化,引起電流明顯變化的電弧。
24.軟電弧
電弧電壓變化時,電流值幾乎不變的電弧。
25.電弧自身調節
熔化極電弧焊中,當焊絲等速送進時,電弧本身具有的自動調節並恢復其弧長的特性。
26.電弧偏吹(磁偏吹)
電弧受磁力作用而產生偏移的現象。
27.弧長
焊接電弧兩端間(指電極端頭和熔池表面間)的最短距離。
28.熔滴過渡
熔滴通過電弧空間向熔池轉移的過程,分粗滴過渡、短路過渡和噴射過渡三種形式。
29.粗滴過渡(顆粒過渡)
熔滴呈粗大顆粒狀向熔池自由過渡的形式。
30.短路過渡
焊條(或焊絲)端部的熔滴與熔池短路接觸,由於強烈過熱和磁收縮的作用使其爆斷,直接向熔池過渡的形式。
31.噴射過渡
熔滴呈細小顆粒並以噴射狀態快速通過電弧空間向熔池過渡的形式。
32.脈沖噴射過渡
利用脈沖電流控制的噴射過渡。
33.極性
直流電弧焊或電弧切割時,焊件的極性。焊件接電源正極稱為正極性,接負極為反極性。
34.正接
焊件接電源正極,電極接電源負極的接線法。
35.反接
焊件接電源負極,電極接電源正極的接線法。
36.焊接位置
熔焊時,焊件接縫所處的空間位置,可用焊縫傾角和焊縫轉角來表示。有平焊、立焊、橫焊和仰焊位置等。
37.焊縫傾角
焊縫軸線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
38.焊縫轉角
焊縫中心線(焊根和蓋面層中心連線)和水平參照面Y軸的夾角。
39.平焊位置
焊縫傾角0°,焊縫轉角90°的焊接位置。
40.橫焊位置
焊縫傾角0°,180°;焊縫轉角0°,180°的對接位置。
41.立焊位置
焊縫傾角90°(立向上),270°(立向下)的焊接位置。
42.仰焊位置
對接焊縫傾角0°,180°;轉角270°的焊接位置。
43.平角焊位置
角接焊縫傾角0°,180°;轉角45°,135°的角焊位置。
44.仰角焊位置
傾角0°,180°;轉角225°,315°的角焊位置。
45.平焊
在平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46.橫焊
在橫焊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47.立焊
在立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48.仰焊
在仰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49.船形焊
T形、十字形和角接接頭處於平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50.向上立焊
立焊時,熱源自下向上進行的焊接。
51.向下立焊
立焊時,熱源自上向下進行的焊接。
52.平角焊
在平角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53.仰角焊
在仰角焊位置進行的焊接。
54.傾斜焊
焊件接縫置於傾斜位置(除平、橫、立、仰焊位置以外)時進行的焊接。
55.左焊法
焊接熱源從接頭右端向左端移動,並指向待焊部分的操作法。
56.右焊法
焊接熱源從接頭左端向右端移動,並指向已焊部分的操作法。
57.分段退焊
將焊件接縫劃分成若干段,分段焊接,每段施焊方向與整條焊縫增長方向相反的焊接法。
58.跳焊
將焊件接縫分成若干段,按預定次序和方向分段間隔施焊,完成整條焊縫的焊接法。
59.單面焊
只在接頭的一面(側)施焊的焊接。
60.雙面焊
在接頭的兩面(側)施焊的焊接。
61.單道焊
只熔敷一條焊道完成整條焊縫所進行的焊接。
62.多道焊
由兩條以上焊道完成整條焊縫所進行的焊接。
63.多層焊
熔敷兩個以上焊層完成整條焊縫所進行的焊接。
64.分段多層焊
將焊件接縫劃分成若干段,按工藝規定的順序對每段進行多層焊,最後完成整條焊縫所進行的焊接。
65.堆焊
為增大或恢復焊件尺寸,或使焊件表面獲得具有特殊性能的熔敷金屬而進行的焊接。
66.帶極堆焊
使用帶狀熔化電極進行堆焊的方法。
67.打底焊
打底焊道的焊接,見「打底焊道」。
68.封底焊
封底焊道的焊接,見「封底焊道」。
69.襯墊焊
在坡口背面放置焊接襯墊進行焊接的方法。
70.焊劑墊焊
用焊劑作襯墊的襯墊焊。
71.氣焊
利用氣體火焰作熱源的焊接法,最常用的是氧乙炔焊,但近來液化氣或丙烷燃氣的焊接也已迅速發展。
72.氧乙炔焊
利用氧乙炔焰進行焊接的方法
73.氫氧焊
利用氫氧焰進行焊接的方法。
74.氧乙炔焰
乙炔與氧混和燃燒所形成的火焰。
75.氫氧焰
氫與氧混和燃燒所形成的火焰。
76.中性焰
在一次燃燒區內既無過量氧又無游離碳的火焰。
77.氧化焰
火焰中有過量的氧,在尖形焰芯外面形成一個有氧化性的富氧區。
78.碳化焰(還原焰)
火焰中含有游離碳,具有較強的還原作用,也有一定的滲碳作用的火焰。
79.焰芯
火焰中靠近焊炬(或割炬)噴嘴孔的呈錐狀而發亮的部分。
80.內焰
火焰中含碳氣體過剩時,在焰芯周圍明顯可見的富碳區,只在碳化焰中有內焰。
81.外焰
火焰中圍繞焰芯或內焰燃燒的火焰。
82.一次燃燒
可燃性氣體在預先混合好的空氣或氧中的燃燒,一次燃燒形成的火焰叫一次火焰。
83.二次燃燒
一次燃燒的中間產物與外圍空氣再次反應而生成穩定的最終產物的燃燒,二次燃燒形成的火焰叫二次火焰。
84.火焰穩定性
火焰燃燒的穩定程度。以是否容易發生回火與脫火(火焰在離開噴嘴一定距離處燃燒)的程度來衡量。
85.混合比
氣焊時,指氧氣(或空氣)與可燃性氣體的混合比例,它決定了火焰的溫度和化學性質。混合氣體保護焊時,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保護氣體的混合比例。
86.氣焊炬
氣焊及軟、硬釺焊時,用於控制火焰進行焊接的工具。
87.射吸式焊(割)炬
可燃氣體靠噴射氧流的射吸作用與氧氣混合的焊(割)炬。也可稱為低壓焊(割)炬。
88.等壓式焊(割)炬
氧氣與可燃氣體壓力相等,混合室出口壓力低於氧氣及燃氣壓力的焊(割)炬。
89.焊割兩用炬
在同一炬體上,裝上氣焊用附件可進行氣焊,裝上氣割用附件可進行氣割的兩用器具。
90.乙炔發生器
能使水與電石進行化學反應產生一定壓力乙炔氣體的裝置。
91.低壓乙炔發生器
產生表壓力低於0.0069MPa乙炔氣體的乙炔發生器。
92.中壓乙炔發生器
產生表壓力為0.0069~0.0127MPa乙炔氣體的乙炔發生器。
93.減壓器
將高壓氣體降為低壓氣體的調節裝置。
94.回火
火焰伴有爆鳴聲進入焊(割)炬,並熄滅或在噴嘴重新點燃。
95.持續回火
火焰回進焊(割)炬並繼續在管頸或混合室燃燒隨著火焰進入焊(割)炬,可以由爆鳴聲轉為噝噝聲。
96.回燒
火焰通過焊(割)炬再進入軟管甚至到調壓器。也可能達到乙炔氣瓶,可造成氣瓶內含物的加熱分解。
97.迴流
氣體由高壓區通過軟管流向低壓區,這種現象可由噴嘴出口堵塞而成。
98.回火保險器
裝在燃料氣體系統上的防止向燃氣管路或氣源回燒的保險裝置,一般有水封式與乾式兩種。
99.電弧焊
利用電弧作為熱源的熔焊方法,簡稱弧焊。
100.焊條電弧焊
用手工操縱焊條進行焊接的電弧焊方法。
101.重力焊
將重力焊條的引弧端對准焊件接縫,另一端夾持在可滑動夾具上,引燃電弧後,隨著電弧的燃燒,焊條靠重力下降進行焊接的一種高效率焊接法。
102.碳弧焊
利用碳棒作電極進行焊接的電弧焊方法。
103.槽焊
為獲得槽焊縫而進行的電弧焊。
104.塞焊
為獲得塞焊縫而進行的電弧焊。
105.深熔焊
採用一定的焊接工藝或專用焊條以獲得大熔深焊道的焊接法。
106.螺柱焊
將螺柱一端與板件(或管件)表面接觸,通電引弧,待接觸面熔化後,給螺柱一定壓力完成焊接的方法。
107.電弧點焊
以電弧為熱源將兩塊相疊工件熔化形成點狀焊縫的焊接法,得到的焊縫稱電弧點焊縫。
108.埋弧焊
電弧在焊劑層下燃燒進行焊接的方法。
109.多絲埋弧焊
使用二根以上焊絲完成同一條焊縫的埋弧焊。
110.氣體保護電弧焊
用外加氣體作為電弧介質並保護電弧和焊接區的電弧焊,簡稱氣體保護焊。
111.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
利用CO2作為保護氣體的氣體保護焊。簡稱CO2焊。
112.氣電立焊
厚板立焊時,在接頭兩側使用成形器具(固定式或移動式冷卻塊)保持熔池形狀,強制焊縫成形的一種電弧焊,通常加CO2氣保護熔池,在用自保護焊絲時可不加保護氣。
113.惰性氣體保護焊
使用惰性氣體作為保護氣體的氣體保護焊。
114.鎢極惰性氣體保護焊
使用純鎢或活化鎢(釷鎢、鈰鎢等)電極的惰性氣體保護焊。
115.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
使用熔化電極的惰性氣體保護焊。
116.氬弧焊
使用氬氣作為保護氣體的氣體保護焊。
117.脈沖氬弧焊
利用基值電流保持主電弧的電離通道,並周期性地加一同極性高峰值脈沖電流產生脈沖電弧,以熔化金屬並控制熔滴過渡的氬弧焊。
118.鎢極脈沖氬弧焊
使用鎢極的脈沖氬弧焊。
119.熔化極脈沖氬弧焊
使用熔化電極的脈沖氬弧焊。
120.氦弧焊
使用氦氣作保護氣體的氣體保護焊。
121.混合氣體保護焊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氣體,按一定比例組成的混合氣體作為保護氣體的氣體保護焊。
122.葯芯焊絲電弧焊
依靠葯芯焊絲在高溫時反應形成的熔渣和氣體保護焊接區進行焊接的方法,也有另加保護氣體的。
123.等離子弧焊
藉助水冷噴嘴對電弧的拘束作用,獲得較高能量密度的等離子弧進行焊接的方法。
124.微束等離子弧焊
利用小電流(通常小於30A)進行焊接的等離子弧焊。
125.脈沖等離子弧焊
利用脈沖電流進行焊接的等離子弧焊。
126.等離子弧堆焊
利用等離子弧作熱源的堆焊法。
127.轉移弧
等離子弧焊時,在電極與焊件之間建立的等離子弧。
128.非轉移弧
等離子弧焊接、切割和熱噴塗時,在電極與噴嘴之間建立的等離子弧。也稱等離子焰。
129.穿透型焊接法
電弧在熔池前穿透工件形成小孔,隨著熱源移動在小孔後形成焊道的焊接方法。
還有很多 在參考資料裡面了
郁悶了
剛才回來好多 字數不夠了 出一半
還要我修改 我學的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很汗顏 我不知道過焊的定義 有英文意思是Excess Solder
實在查不到了 很不常用或者俗語吧 不是專業術語 如果在學校就好了 我能問問老師
希望回答能有點幫助
下面網址不錯的 很多資料
Ⅳ 為什麼過完波峰焊後出現有錫洞說沒上錫,焊盤上又上了,孔徑也不是很大,PCB板也沒什麼污染預熱90-
樓主你好,東鑫泰焊錫建議你換個方式在試下看,你講的沒焊到,應該是漏焊了,有的助焊劑活性不夠,有的是操作有問題或者你的設備調試有問題,多方面找下原因
Ⅵ H型鋼的橫向加勁肋過焊孔尺寸是多少
過焊孔是在來有交叉角焊縫的源情況下開的,
常見的形式一般分以下幾種:
1. 梁端過焊孔,也就是H型鋼與端板連接時,翼緣板與端板的角焊縫和腹板與端板的角焊縫交叉時在腹板上開的,同樣H鋼牛腿與鋼柱焊接時也是這種類型;
2. H型鋼中段的拼接焊縫,為了保證翼緣板對接的二級焊縫,也在腹板上開過焊孔,以保證對接的質量(這種在翼緣板合格後可以在焊角焊縫時焊死不留孔);
3. 為了避免重要結構的T形交叉角焊縫造成應力集中,留了過焊孔(這種孔一般不再焊死)
4. 箱型構件的主角焊縫與內部加勁肋的角部開過焊孔,這時有三向焊縫交叉。
第一點是保證焊接質量,比如在H鋼翼緣板的對接上,提高對接焊縫的質量;在箱型構件的主焊縫上,內部隔板的過焊孔還有利於墊板的使用,也保證了焊接質量。 第二點是減小焊縫交會處的應力集中,這點無需多講大家都能理解。 第三點是方便焊接,提高了工效。
Ⅶ 鋼結構過焊孔什麼時候需要倒圓角,什麼時候需要倒直角,為什麼
我來告訴你標准答案!產品結構設計准則--出模角篇
基本設計守則
塑膠產品在設計上通常會為了能夠輕易的使產品由模具脫離出來而需要在邊緣的內側和外側各設有一個傾斜角」出模角〔。若然產品附有垂直外壁並且與開模方向相同的話,則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開模力才能打開,而且,在模具開啟後,產品脫離模具的過程亦相信十分困難。要是該產品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上已預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觸產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過程當中經過高度拋光的話,脫模就變成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慮在產品設計的過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卻收縮後多附在凸模上,為了使產品壁厚平均及防止產品在開模後附在較熱的凹模上,出模角對應於凹模及凸模是應該相等的。不過,在特殊情況下若然要求產品於開模後附在凹模的話,可將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盡量減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適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沒有一定的准則,多數是憑經驗和依照產品的深度來決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選擇也在考慮之列。一般來說,高度拋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織紋的產品要求出模角作相應的增加,習慣上每0.025mm深的織紋,便需要額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和邊位深度之關系表,列出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的關系,可作為叄考之用。此外,當產品需要長而深的肋骨及較小的出模角時,頂針的設計須有特別的處理,見對深而長加強筋的頂針設計圖。
出模角度與單邊間隙和邊位深度之關系表
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ABS
一般應用邊0.5°至1°就足夠。有時因為拋光紋路與出模方向相同,出模角可接近至零。有紋路的側面需每深0.025mm(0.001in)增加1°出模角。正確的出模角可向蝕紋供應商取得。
LCP
因為液晶共聚物有高的模數和低的延展性,倒扣的設計應要避免。在所有的肋骨、壁邊、支柱等凸出膠位以上的地方均要有最小0.2-0.5°的出模角。若壁邊比較深或沒有磨光表面和有蝕紋等則有需要加額外的0.5-1.5°以上。
PBT
若部件表面光潔度好,需要1/2°最小的脫模角。經蝕紋處理過的表面,每增加0.03mm(0.001in)深度就需要加大1°脫模角。
PC
脫模角是在部件的任何一邊或凸起的地方要有的,包括上模和下模的地方。一般光華的表面1.5°至2°已很足夠,然而有蝕紋的表面是要求額外的脫模角,以每深0.25mm(0.001in)增加1°脫模角。
PET
塑膠成品的肋骨,支柱邊壁、流道壁等,如其脫模角能夠達到0.5°就已經足夠。
PS
0.5°的脫模角是極細的,1°的脫模角是標准方法,太小的脫模角會使部件難於脫離模腔。無論如何,任何的脫模角總比無角度為佳。若部件有蝕紋的話,如皮革紋的深度,每深0.025mm就多加1°脫模角。
產品結構設計准則--壁厚篇
基本設計守則
壁厚的大小取決於產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為其他零件的支撐、承接柱位的數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選用的塑膠材料而定。一般的熱塑性塑料壁厚設計應以4mm為限。從經濟角度來看,過厚的產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長生產周期」冷卻時間〔,增加生產成本。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過厚的產品增加引致產生空穴」氣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產品的剛性及強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無疑是切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為滿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變總是無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膠料的地方過渡到薄膠料的地方應盡可能順滑。太突然的壁厚過渡轉變會導致因冷卻速度不同和產生亂流而造成尺寸不穩定和表面問題。
對一般熱塑性塑料來說,當收縮率」ShrinkageFactor〔低於0.01mm/mm時,產品可容許厚度的改變達;但當收縮率高於0.01mm/mm時,產品壁厚的改變則不應超過。對一般熱固性塑料來說,太薄的產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時產品過熱,形成廢件。此外,纖維填充的熱固性塑料於過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夠填充物的情況發生。不過,一些容易流動的熱固性塑料如環氧樹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勻,最低的厚度可達0.25mm。
此外,採用固化成型的生產方法時,流道、澆口和部件的設計應使塑料由厚膠料的地方流向薄膠料的地方。這樣使模腔內有適當的壓力以減少在厚膠料的地方出現縮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現象。若塑料的流動方向是從薄膠料的地方流向厚膠料的地方,則應採用結構性發泡的生產方法來減低模腔壓力。
平面准則
在大部份熱融過程操作,包括擠壓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膠的地方比旁邊薄膠的地方冷卻得比較慢,並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澆口凝固後出現收縮痕。更甚者引致產生縮水印、熱內應力、撓曲部份歪曲、顏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膠的地方漸變成薄膠的是無可避免的話,應盡量設計成漸次的改變,並且在不超過壁厚3:1的比例下。下圖可供叄考。
轉角准則
壁厚均一的要訣在轉角的地方也同樣需要,以免冷卻時間不一致。冷卻時間長的地方就會有收縮現象,因而發生部件變形和撓曲。此外,尖銳的圓角位通常會導致部件有缺陷及應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電鍍過程後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積。集中應力的地方會在受負載或撞擊的時候破裂。較大的圓角提供了這種缺點的解決方法,不但減低應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動的塑料流得更暢順和成品脫模時更容易。下圖可供叄考之用。
轉角位的設計准則亦適用於懸梁式扣位。因這種扣緊方式是需要將懸梁臂彎曲嵌入,轉角位置的設計圖說明如果轉角弧位R太小時會引致其應力集中系數(StressConcentrationFactor)過大,因此,產品彎曲時容易折斷,弧位R太大的話則容易出現收縮紋和空洞。因此,圓弧位和壁厚是有一定的比例。一般介乎0.2至0.6之間,理想數值是在0.5左右。
壁厚限制
不同的塑膠物料有不同的流動性。膠位過厚的地方會有收縮現象,膠位過薄的地方塑料不易流過。以下是一些建議的膠料厚度可供叄考。
熱塑性塑料的膠厚設計叄考表
熱固性塑料的膠厚設計叄考
其實大部份厚膠的設計可從使用加強筋及改變橫切面形狀取締之。除了可減省物料以致減省生產成本外,取締後的設計更可保留和原來設計相若的剛性、強度及功用。下圖的金屬齒輪如改成使用塑膠物料,更改後的設計理應如圖一般。此塑膠齒輪設計相對原來金屬的設計不但減省材料,消取因厚薄不均引致的內應力增加及齒冠部份收縮引致整體齒輪變形的情況發生。
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ABS
a)壁厚
壁厚是產品設計最先被考慮,一般用於注塑成型的會在1.5mm(0.06in)至4.5mm(0.18in)。壁厚比這范圍小的用於塑料流程短和細小部件。典型的壁厚約在2.5mm(0.1in)左右。一般來說,部件愈大壁厚愈厚,這可增強部件強度和塑料充填。壁厚在3.8mm(0.15in)至6.4mm(0.25in)范圍是可使用結構性發泡。
b)圓角
建議的最小圓角半徑是膠料厚度的25%,最適當的半徑膠料厚比例在60%。輕微的增加半徑就能明顯的減低應力。
PC
a)壁厚
壁厚大部份是由負載要求內應力幾何形狀外型塑料流量可注塑性和經濟性來決定。PC的建議最大壁厚為9.5mm(0.375in)。若要效果好,則壁厚應不過3.1mm(0.125in)。在一些需要將壁厚增加使強度加強時,肋骨和一些補強結構可提供相同結果。PC大部份應用的最小壁厚在0.75mm(0.03in)左右,再薄一些的地方是要取決於部件的幾何和大小。短的塑料流程是可以達到0.3mm(0.012in)壁厚。
壁厚由厚的過渡到薄的地方是要盡量使其暢順。所有情況塑料是從最厚的地方進入模腔內,以避免縮水和內應力。
均一的壁厚是要很重要的。不論在平面轉角位也是要達到這種要求,可減少成型後的變型問題。
LCP
a)壁厚
由於液晶共聚物在高剪切情況下有高流動性,所以壁厚會比其它的塑料薄。最薄可達0.4mm,一般厚度在1.5mm左右。
PS
a)壁厚
一般的設計膠料的厚度應不超過4mm,太厚的話會導致延長了生產周期。因需要更長的冷卻時間,且塑料收縮時有中空的現象,並減低部件的物理性質。均一的壁厚在設計上是最理想的,但有需要將厚度轉變時,就要將過渡區內的應力集中除去。如收縮率在0.01以下則壁厚的轉變可有的變化。若收縮率在0.01以上則應只有的改變。
b)圓角
在設計上直角是要避免。直角的地方有如一個節點,會引致應力集中使抗撞擊強度降低。圓角的半徑應為壁厚的25%至75%,一般建議在50%左右。
PA
a)壁厚
尼龍的塑膠零件設計應採用結構所需要的最小厚度。這種厚度可使材料得到最經濟的使用。壁厚盡量能一致以消除成型後變型。若壁厚由厚過渡至薄膠料則需要採用漸次變薄的方式。
b)圓角
建議圓角R值最少0.5mm(0.02in),此一圓角一般佳可接受,在有可能的范圍,盡量使用較大的R值。因應力集中因素數值因為R/T之比例由0.1增至0.6而減少了50%,即由3減至1.5。而最佳的圓角是為R/T在0.6之間。
PSU
a)壁厚
常用於大型和長流距的壁厚最小要在2.3mm(0.09in)。細小的部件可以最小要有0.8mm(0.03in)而流距應不可超過76.2mm(3in)
PBT
a)壁厚
壁厚是產品成本的一個因素。薄的壁厚要視乎每種塑料特性而定。設計之前宜先了解所使用塑料的流動長度限制來決定壁厚。負載要求時常是決定壁厚的,而其它的如內應力,部件幾何形狀,不均一化和外形等。典型的壁厚介乎在0.76mm至3.2mm(0.03至0.125in)。壁厚要求均一,若有厚薄膠料的地方,以比例3:1的錐巴漸次由厚的地方過渡至薄的地方。
b)圓角
轉角出現尖角所導致部件的破壞最常見的現象,增加圓角是加強塑膠部件結構的方法之一。若將應力減少5%(由3減至1.5)則圓角與壁厚的比例由0.1增加至0.6。而0.6是建議的最理想表現。
產品結構設計准則--支柱(Boss)
基本設計守則
支柱突出膠料壁厚是用以裝配產品、隔開物件及支撐承托其他零件之用。空心的支柱可以用來嵌入件、收緊螺絲等。這些應用均要有足夠強度支持壓力而不致於破裂。
支柱盡量不要單獨使用,應盡量連接至外壁或與加強筋一同使用,目的是加強支柱的強度及使膠料流動更順暢。此外,因過高的支柱會導致塑膠部件成型時困氣,所以支柱高度一般是不會超過支柱直徑的兩倍半。加強支柱的強度的方法」尤其是遠離外壁的支柱,除了可使用加強筋外,三角加強塊」Gussetplate的使用亦十分常見。
一個品質好的螺絲/支柱設計組合是取決於螺絲的機械特性及支柱孔的設計,一般塑膠產品的料厚尺寸是不足以承受大部份緊固件產生的應力。固此,從裝配的考慮來看,局部增加膠料厚度是有需要的。但是,這會引致不良的影響,如形成縮水痕、空穴、或增加內應力。因此,支柱的導入孔及穿孔」避空孔的位置應與產品外壁保持一段距離。支柱可遠離外壁獨立而處或使用加強筋連接外壁,後者不但增加支柱的強度以支撐更大的扭力及彎曲的外力,更有助膠料填充及減少因困氣而出現燒焦的情況。同樣理由,遠離外壁的支柱亦應輔以三角加強塊,三角加強塊對改善薄壁支柱的膠料流動特別適用。
收縮痕的大小取決於膠料的收縮率、成型工序的叄數控制、模具設計及產品設計。使用過短的哥針、增加底部弧度尺寸、加厚的支柱壁或外壁尺寸均不利於收縮痕的減少;不幸地,支柱的強度及抵受外力的能力卻隨著增加底部弧度尺寸或壁厚尺寸而增加。因此,支柱的設計須要從這兩方面取得平衡。
1)支柱位置
2)支柱設計
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ABS
一般來說,支柱的外徑是內徑的兩倍已足夠。有時這種方式結果支柱壁厚等於或超過膠料厚度而增加物料重量和在表面產生縮水紋及高成型應力。嚴格的來說支柱的厚度應為膠料厚度的50-70%。如因此種設計方式而支柱不能提供足夠強度,但已改善了表面縮水。斜骨是可以加強支柱的強度,可由最小的尺寸伸延至支柱高的90%。若柱位置接近邊壁,則可用一條肋骨將邊壁和柱相互連接來支持支柱。
PBT
支柱通常用於機構上裝配,如收螺絲、緊壓配合、導入裝配等多數情形,支柱外徑是內孔徑的兩倍就足夠強壯。支柱設計有如肋骨設計的觀念。太厚的切面會產生部件外縮水和內部真空。支柱的位置在邊壁旁時可利用肋骨相連,則內孔徑的尺寸可增至最大。
PC
支柱是大部份用來作裝配產品用,有時用作支撐其它物件或隔開物體之用。甚至一些很細小的支柱最終會熱溶後作內部零件固定用。一些放於邊位的支柱是需耍一些肋骨作為互相依附,以增加支柱強度。
PS
支柱通常用於打入件,收螺絲,導向針,攻牙或作緊迫配合。可能情形之下避免獨立一支支柱而無任何支撐。應加一些肋骨以加強其強度。若支柱離邊壁不遠應以肋骨將柱和邊相連在一起。
PSU
支柱是用作連接兩件部件的。其外徑應是內孔徑的兩倍,高度不應超過外徑的兩倍。
產品結構設計准則--加強筋篇
基本設計守則
加強筋在塑膠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強筋有效地如『工』字鐵般增加產品的剛性和強度而無需大幅增加產品切面面積,但沒有如『工』字鐵般出現倒扣難於成型的形狀問題,對一些經常受到壓力、扭力、彎曲的塑膠產品尤其適用。此外,加強筋更可充當內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對幫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節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強筋一般被放在塑膠產品的非接觸面,其伸展方向應跟隨產品最大應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選擇加強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產上的考慮,如模腔充填、縮水及脫模等。加強筋的長度可與產品的長度一致,兩端相接產品的外壁,或只佔據產品部份的長度,用以局部增加產品某部份的剛性。要是加強筋沒有接上產品外壁的話,末端部份亦不應突然終止,應該漸次地將高度減低,直至完結,從而減少出現困氣、填充不滿及燒焦痕等問題,這些問題經常發生在排氣不足或封閉的位置上。
加強筋一般的設計
加強筋最簡單的形狀是一條長方形的柱體附在產品的表面上,不過為了滿足一些生產上或結構上的考慮,加強筋的形狀及尺寸須要改變成如以下的圖一般。
長方形的加強筋必須改變形狀使生產更容易
加強筋的兩邊必須加上出模角以減低脫模頂出時的摩擦力,底部相接產品的位置必須加上圓角以消除應力集過份中的現象,圓角的設計亦給與流道漸變的形狀使模腔充填更為流暢。此外,底部的寬度須較相連外壁的厚度為小,產品厚度與加強筋尺寸的關系圖a說明這個要求。圖中加強筋尺寸的設計雖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當從加強筋底部與外壁相連的位置作一圓圈R1時,圖中可見此部份相對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約50%,因此,此部份出現縮水紋的機會相當大。如果將加強筋底部的寬度相對產品厚度減少一半(產品厚度與加強筋尺寸的關系圖b),相對位置厚度的增幅即減至大約20%,縮水紋出現的機會亦大為減少。由此引伸出使用兩條或多條矮的加強筋比使用單一條高的加強筋較為優勝,但當使用多條加強筋時,加強筋之間的距離必須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強筋的形狀一般是細而長,加強筋一般的設計圖說明設計加強筋的基本原則。留意過厚的加強筋設計容易產生縮水紋、空穴、變形撓曲及夾水紋等問題,亦會加長生產周期,增加生產成本。
產品厚度與加強筋尺寸的關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強筋的設計亦與使用的塑膠材料有關。從生產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膠的黏度和縮水率對加強筋設計的影響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動(creep)特性從結構方面來看亦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數。例如,從生產的角度看,加強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膠的流動及脫模頂出的特性(縮水率、摩擦系數及穩定性),較深的加強筋要求膠料有較低的熔膠黏度、較低的摩擦系數、較高的縮水率。另外,增加長的加強筋的出模角一般有助產品頂出,不過,當出模角不斷增加而底部的闊度維持不變時,產品的剛性、強度,與及可頂出的面積即隨著減少。頂出面積減少的問題可從在產品加強筋部份加上數個頂出凸塊或使用較貴的扁頂針得以解決,同時在頂出的方向打磨光潔亦有助產品容易頂出。從結構方面考慮,較深的加強筋可增加產品的剛性及強度而無須大幅增加重量,但與此同時,產品的最高和最低點的屈曲應力(bendingstress)隨著增加,產品設計員須計算並肯定此部份的屈曲應力不會超出可接受的范圍。
從生產的角度考慮,使用大量短而窄的加強筋比較使用數個深而闊的加強筋優勝。模具生產時(尤其是首辦模具):加強筋的闊度(也有可能深度)和數量應盡量留有餘額,當試模時發覺產品的剛性及強度有所不足時可適當地增加,因為在模具上去除鋼料比使用燒焊或加上插入件等增加鋼料的方法來得簡單及便宜。
加強筋增強塑膠件強度的方法
以下是加強筋被置於塑膠部件邊緣的地方可以幫助塑料流入邊緣的空間。
置於塑膠部件邊緣地方的加強筋
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ABS
減少在主要的部件表面上出現縮水情形,肋骨的厚度應不可是相交的膠料厚度的50%以上,在一些非決定性的表面肋骨厚度可最多到70%。在薄膠料結構性發泡塑膠部件,肋骨可達相交面料厚的80%。厚膠料肋骨可達100%。肋骨的高度不應高於膠料厚的三倍。當超過兩條肋骨的時侯,肋骨之間的距離應不小於膠料厚度的兩倍。肋骨的出模角應介乎單邊至以便於脫模容易。
ABS加強筋的設計要點
PA
單獨的肋骨高度不應是肋骨底部厚度的三倍或以上。在任何一條肋骨的後面,都應該設置一些小肋骨或凹槽,因肋骨在冷卻時會在背面造成凹痕,用那些肋骨和凹槽可以作裝飾用途而消除縮水的缺陷。
PBT
厚的肋骨盡量避免以免產生氣泡,縮水紋和應力集中。方式的考慮是會限制了肋骨尺寸。在壁厚於3.2mm(1/8in)以下肋骨厚度不應超過壁厚的60%。在壁厚超過3.2mm的肋骨不應超過40%。肋骨高度應不超過骨厚的3倍。肋骨與膠壁兩邊的地方以一個0.5mm(0.02in)的R來相連接,使塑料流動暢順和減低內應力。
PC
一般的肋骨厚度是取決於塑料流程和壁厚。若很多肋骨應用於補強作用,薄的肋骨是比厚的要好。PC肋骨的設計可叄考下圖PS的肋骨設計要點。
PS
肋骨的厚度不應超過其相接壁厚的50%。經驗告訴我們違反以上的指引在表面上會出現光澤不一現象。
PS置於中位的肋骨設計要點
PS置於邊位的肋骨設計要點
PSU
肋骨是可以增強了產品的撞擊強度和利用最經濟的成本達致有效的結果。不良的設計是會使表面有收縮痕和非期望的撞擊強度。
產品結構設計准則--扣位(SnapJoints)
基本設計手則
扣位提供了一種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經濟的產品裝配方法,因為扣位的組合部份在生產成品的時候同時成型,裝配時無須配合其他如螺絲、介子等緊鎖配件,只要需組合的兩邊扣位互相配合扣上即可。
扣位的設計雖可有多種幾何形狀,但其操作原理大致相同:當兩件零件扣上時,其中一件零件的勾形伸出部份被相接零件的凸緣部份推開,直至凸緣部份完結為止;及後,藉著塑膠的彈性,勾形伸出部份即時復位,其後面的凹槽亦即時被相接零件的凸緣部份嵌入,此倒扣位置立時形成互相扣著的狀態,請參考扣位的操作原理圖。
扣位的操作原理
如以功能來區分,扣位的設計可分為成永久型和可拆卸型兩種。永久型扣位的設計方便裝上但不容易拆下,可拆卸型扣位的設計則裝上、拆下均十分方便。其原理是可拆卸型扣位的勾形伸出部份附有適當的導入角及導出角方便扣上及分離的動作,導入角及導出角的大小直接影響扣上及分離時所需的力度,永久型的扣位則只有導入角而沒有導出角的設計,所以一經扣上,相接部份即形成自我鎖上的狀態,不容易拆下。請叄考永久式及可拆卸式扣位的原理圖。
永久式及可拆卸式扣位的原理
若以扣位的形狀來區分,則大致上可分為環型扣、單邊扣、球形扣等等,其設計可參閱下圖。
球型扣(可拆卸式)
扣位的設計一般是離不開懸梁式的方法,懸梁式的延伸就是環型扣或球型扣。所謂懸梁式,其實是利用塑膠本身的撓曲變形的特性,經過彈性回復返回原來的形狀。扣位的設計是需要計算出來,如裝配時之受力,和裝配後應力集中的漸變行為,是要從塑料特性中考慮。常用的懸梁扣位是恆等切面的,若要懸梁變形大些可採用漸變切面,單邊厚度可漸減至原來的一半。其變形量可比恆等切面的多百分之六十以上。
不同切面形式的懸梁扣位及其變形量之比較
扣位裝置的弱點是扣位的兩個組合部份:勾形伸出部份及凸緣部份經多次重覆使用後容易產生變形,甚至出現斷裂的現象,斷裂後的扣位很難修補,這情況較常出現於脆性或摻入纖維的塑膠材料上。因為扣位與產品同時成型,所以扣位的損壞亦即產品的損壞。補救的辦法是將扣位裝置設計成多個扣位同時共用,使整體的裝置不會因為個別扣位的損壞而不能運作,從而增加其使用壽命。扣位裝置的另一弱點是扣位相關尺寸的公差要求十分嚴謹,倒扣位置過多容易形成扣位損壞;相反,倒扣位置過少則裝配位置難於控制或組合部份出現過松的現象。
不同材料的設計要點
PA
免時,特別的造模零件是可以達致以上效果。另一種可得到倒扣效果的設計是考慮塑膠物料的特性。利用塑膠柔軟的變型,將倒扣的地方強頂出模具,但通常要注意不會把倒扣的地方括傷。以下是扣位的計算方式。尼龍的百份比在5%左右。脫模角大一點和倒扣的地方離底部高時是可有10%。
PBT
扣位有分內扣和外扣,外扣的可利用分模面做成,內扣的可用變形方式或對碰方式出模。內扣的可利用算式計算扣位百份率,一般在6%左右,玻璃充填的約在1%左右。
PBT外扣位設計方式
PBT用對碰方式的內扣方式PBT內扣位設計的演算法
POM
扣位必須為弧形或轉角弧度要大,方便塑膠成品容易滑過模具表面。並且減少脫落時應力集中的現象。內置扣位通常比外置扣位難脫模,因塑膠收縮時將模蕊抓緊,外置式的就剛好相反而易於脫模。較高的模具溫度使成品較熱,易於彎曲變形而易於頂出模具,POM的扣位百份率可以比較大,可有5%。
POM扣位的計算方式
PS
基本上扣位的設計是不鼓勵,但由於設計上的需要,則模具上使用凸輪、模蕊推出或其它裝置以達成設計要求
Ⅷ 氣孔是在焊接熔池的什麼過程中產生的
壓力容器焊接過程中由抄於產生了氣孔,從而導致氣孔內進入了雜質而產生的砂眼。
焊接時,熔池中的氣泡在凝固時未能逸出而殘留下來而形成的空穴稱為氣孔。處於焊縫表面的氣孔稱為表面氣孔,處於焊縫內部的氣孔稱為內部氣孔。
產生氣孔的原因有:
1、焊絲、焊件表面的油、污、銹、垢及氧化膜沒有清除干凈;
2、乙炔或氧氣的純度太低;
3、火焰性質選擇不當;
4、熔劑受潮或質量不好;
5、焊炬擺幅快而大;
6、焊蝗填充不均勻;
7、焊接現場周圍風力較大;
8、焊接速度過快,火焰過早離開熔池;
9、焊絲和母材的化學成分不匹配。
防止氣孔產生的措施有:
1、在焊前應將坡口及兩側20—30mm 范圍內的油、污、銹、垢及氧化膜清除干凈;
2、選用合格的乙炔和氧氣,以保證純度要求;選擇中性焰、微碳化焰:
3、填加焊絲要均勻,焊嘴的擺動不能過快和過大,注意加強火焰對熔池的保護;
4、如有必要,須在焊接場地設置防風裝置;
5、根據實際情況,焊前對工件預熱,焊接時選用合適的焊接速度,在焊接終了和焊接中途停頓時,應慢慢撤離焊接火焰,使熔池緩慢冷卻,從而使氣體充分從熔池中逸出,減少氣孔的產生;
6、注意要使焊擔和母材合理匹配。
Ⅸ 什麼是過焊孔
過焊孔是在有交叉角焊縫的情況下開的,
常見的形式一般分以下幾種:
1.
梁端過焊孔,也就是H型鋼與端板連接時,翼緣板與端板的角焊縫和腹板與端板的角焊縫交叉時在腹板上開的,同樣H鋼牛腿與鋼柱焊接時也是這種類型;
2.
H型鋼中段的拼接焊縫,為了保證翼緣板對接的二級焊縫,也在腹板上開過焊孔,以保證對接的質量(這種在翼緣板合格後可以在焊角焊縫時焊死不留孔);
3.
為了避免重要結構的T形交叉角焊縫造成應力集中,留了過焊孔(這種孔一般不再焊死)
4.
箱型構件的主角焊縫與內部加勁肋的角部開過焊孔,這時有三向焊縫交叉。
第一點是保證焊接質量,比如在H鋼翼緣板的對接上,提高對接焊縫的質量;在箱型構件的主焊縫上,內部隔板的過焊孔還有利於墊板的使用,也保證了焊接質量。
第二點是減小焊縫交會處的應力集中,這點無需多講大家都能理解。
第三點是方便焊接,提高了工效。
Ⅹ 過焊孔英文怎麼說
soldering 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