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竹刻臂搁如何雕刻

竹刻臂搁如何雕刻

发布时间: 2021-01-08 05:03:18

㈠ 竹雕制作 是否去皮

一般而言,不需要去皮,但是在竹子表面,需要根据你制作的需要,进行加工涂色。
竹雕;竹雕艺术品,在中国工艺品五彩缤纷的花园里,是一朵奇葩。整体来说,它的历史很短。十七世纪初(明代),亦即明代下半叶,曾产生许多名家。由于艺术风格的不同,而形成不同地区的特色。著名的有嘉定派和金陵派。
竹雕在通常资料甚丰的明清风俗画中亦付阙如,然而木版印刷却提供很多与竹雕有关的研究资料。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期,木刻版画对一般小工艺的内容都有着深切的影响,对竹雕尤其明显。有些竹雕的构图以版画为蓝本,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由朱稚征雕刻的《窥简》笔筒所采用的题材与构图,是直接从陈洪授的版画摹写而来。当时版画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作书籍的插画和酒牌。
根据竹材的应用,竹雕可分为两种,即茎雕与根雕。用竹茎雕刻的,多取茎节以下六寸及以上一寸的部分将之分段割出,以便制造需要坚硬底部的笔筒及其他圆筒形器物。凡需底部的,则可把竹竿两节间的圆筒形的部分截割下来刻制,然后一端镶以木、象牙或兽角制成的底座。竹制的香筒及牙笺筒等的制作多用此法。至于笔搁则利用竹竿与节间的笔直部分,将之垂直破开而制成。根雕是利用坚实的竹根雕刻,竹根,通常带有很多瘤节或卷须式的小根等。
竹雕家对竹的选择非常严谨,常用作雕竹的品种是毛竹或楠竹。它坚厚的外皮及细密的纹理结构正适宜具体而微的雕刻,这类竹多产于浙江省的天目山。较罕有的品种是一种具有近长方形横切面的方竹,此外还有其他种类,都可作属竹雕的材料。生长了三至四年的竹是最适宜用作雕刻的,太老或太嫩的竹,纹理结构没有那么细密,同时在干燥时更易于爆裂。 虽然竹的用途非常广泛,但就艺术雕刻家的作品和工艺作坊的制品来看,竹刻品种仍属有限。制品包括大小不等的笔筒、香筒及其他的筒形盛器、笔搁、纸镇、小盒、人物及动物模型、山水小景。其他还有像如意一类的器物与犀角杯风格相近的杯形器、明清间的文士常用之折扇骨等。间或亦有较实用的日用品如尘拂柄和搔背(不求人)等。整体来说,中国竹雕器物还是以文具为主。 竹雕和木刻的技巧具有其不同之处。
竹脆薄的表面和坚韧的纤维不容许刻者在运刀时出错,由于竹的根部奇形怪状,因此以竹根雕刻,比处理其他物料更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组织力。 栽种了三年的竹已适合用作雕刻之用。整棵竹连根拔起后,即分截成段,使竹面干净,才用纸包裹起来以便搬运。待用的竹,先放在沸水中泡半小时,然后放在室内阴凉一角待其阴干(这段阴干的时间需达两年之久,若竹材是用作扇骨,阴干的时间可略稍短) 雕刻之前,先用刀将竹子的最外表皮削去,但欲作留青雕刻,则无需削去表皮。 不同派别的艺术家,擅用某种不同的技法,因此,掌握雕竹技巧,对雕竹的鉴定和分类均有帮助。
刻竹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方法,这样刀的韵味必然丰富,艺术的效果也就越好。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刻竹方法。现将主要刻法分述如下:
一、立体雕: 1、圆雕:即立体雕。大多为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识,以文房器具和摆件为主,以竹根为主要材料。 2、透雕:画面以外空白处镂空。或层次之间透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以香筒、笔筒为主。大多为四面体雕刻。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3、高浮雕:
不作镂空的具有相当立体感的浮雕。以三面体雕刻为主,常用于笔筒,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4、浮雕: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浮雕,以正面雕刻为主,主要用于笔筒。 5、深雕:又名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种,具有相当的立体感,和浮雕、透雕等法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凹刻的浮雕,如金属模具中的阴模。此种刻法不多见,主要用于笔筒。以雕刻蔬菜、荷花等到为主。
二、平面雕刻:
1、 浅浮雕:
以平面雕刻为主,略作有立体感的层次,又名薄地阳文,如同印纽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
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如果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于笔筒、臂搁、扇骨上。以表现字画的用笔,用墨为其特色。 3、 深刻:刻痕较深,不必借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之法。 4、 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及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5、 皮雕: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种刻法很少见。以浅刻、深刻法相结合,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 6、 翻簧:又名贴簧,是一种竹制品的名称。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浅刻、深刻。竹簧大多制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数量较多,罕有佳构。以深刻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绿等色。 7、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㈡ 怎样鉴定竹雕

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器物构图简净、饱满,线条道劲,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刀工淳厚老到,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明清竹刻多镌作者名款、印章,这为收藏者的鉴识提供了重要依据。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除笔筒、香筒外,臂搁、山水、人物等也被大量制造,制作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制品较为浅陋、单一,运刀平而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 除年代款识,色泽也是鉴定竹刻制品的依据之一。一般而言,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琥珀色、暗红褐色、深棕色或柠檬黄色。经多年不断摩挲把玩,制品手感莹润光洁,色感则温和有致。年代较近的制品或现代制品色泽较淡,与竹材自身色泽相去不远。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使之颜色转深,此类制品色泽上浮,逾而不沉,不似自然色泽之纯正。

㈢ 古玩鉴定知识,竹雕器件收藏有什么窍门

竹雕工艺品的收藏与投资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考古发现也能得知,我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浮雕龙纹彩漆竹勺,日本正仓院藏传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残片,表明竹雕始终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显得过于零散而缺乏系统。可以说,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独立的门类,只是为其自身的勃兴准备了条件。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性得以大幅提高,影响及于牙、木雕等领域,逐渐成熟。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明清时期的竹雕与流派

竹雕在明中期开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依据不完全的计算,明清时载名典籍的竹刻家达二、三百人之多。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领域入门,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显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

嘉定(今属上海)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艺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他们合称“嘉定三朱”,共同创造并完善了多层浮雕与镂雕的风格,开启了嘉定竹刻的传统。在他们周围还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众多竹刻家。

大约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嘉定竹雕迎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数代经营的世家,如创制了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的吴之璠;善制圆雕人物并曾供职宫廷造办处的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子侄始镐、始歧,弟子施天章;开创纯以阴刻表现笔墨皴点影响及于后世百多年的周灏;其余以浅刻芭蕉丛竹著称的周乃始、细巧近于微雕的顾珏、雕镂小像的好手蔡时敏和张宏裕、七代刻竹的时钰、时学庭等人,以及王易、邓孚嘉等,均各有所长;知名文人和画家李流芳、钱大晰和吴历等,也爱好竹雕,显示了当时竹雕的风行。而竹雕的各种技法,如圆雕、浮雕、镂雕、留青、阴刻、文竹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艺程序、技法口诀和制作工具,单是作为纹饰衬托的地子处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种。器型丰富多样,以文具居多,陈设、日用品次之,包括:笔筒、臂搁、笔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钗、扇骨、人物、动物、花果等。纹饰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吉祥图案、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构图深受版画艺术影响,善于变通名家墨迹。

道光以后,嘉定竹雕逐渐势微,虽然有程庭鹭、陈凝福等名家,但以阴刻及浅浮雕金石文字为主,技法与题材日益狭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桥西的竹刻街开始闻名全国,时大经的“时文秀斋”、张学海的“张文玉斋”、朱渔甫的“酉阳俎”等,经营甚为成功。

成书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录》,作者是金元钰,书中对竹雕历史作了初步总结,并以介绍嘉定竹人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艺人濮仲谦(1582-?)开创,以注重选材,随形施艺,不事雕琢著称。

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时,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梦忆》称“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数十人之多。而濮氏的雕刻确有独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可知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代表性风格。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创始人。

濮仲谦之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潘西凤,被看作是自觉追随金陵派风格的另一位大家。他与郑板桥相友善,擅长浅刻,刀法简练传神。传世竹根雕梅花笔筒,疤痕错落,稚拙可喜,体现了潘氏的技巧。

总体而言,金陵派不象嘉定派那样集中一地,传统深厚,名手辈出,而是较为松散,更多情况是艺人倾慕濮仲谦开创的风格所做出的个人选择,但不论如何,金陵派还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丰富了竹雕的表现力。

3、其他竹刻名家的鉴识

除去嘉定派与金陵派外,各地还有若干竹刻名家也都有非凡的造诣。

张希黄,清代初期竹刻艺术家。江苏江阴人,或谓浙江嘉兴人。刻竹能另辟蹊径,拓展了留青技法的表现力,成为可同嘉定竹刻分庭抗礼的人物。他能将极薄的竹皮切分层次,通过所留厚度的变化,烘托“墨分五色”的效果,如运笔渲染。雕刻题材则以近似界画的山水楼阁为主,施于笔筒、臂搁之上。作品传世极少,却多为精品。

清中期竹刻家尚勋,善于留青、浮雕等技术,还兼能雕牙、木、石等材料,无所不精。

晚清时擅摹画本的浙江萧山人蔡照、多刻行楷的临安人韩潮、喜镌金石文字的江苏吴江人杨澥和长洲人周之礼等,均各有所长。

同时,在文人化的艺术竹刻之外,乾隆时宫廷造办处还生产出仿效商周青铜器器型纹样的竹器以及一批文竹制品,更强调古典的韵味和精密的技巧。它们与民间日用竹刻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画面。

竹刻的当下市场行情

竹刻艺术品的上拍时间较早,1994年达到1996年这两年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要数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高价,随后2001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径14.7厘米《人物楼阁庆桂笔筒》以54万法郎(约416万元人民币)成交。当时国内的精品竹刻价格仍然较低,未有百万天价出现,直至2003年秋,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其中两件竹雕作品成交价格上百万,分别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另一件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被上海博物馆定向购买,这才真正标志竹雕行情发生变化,此后竹雕价格一路看涨。有业内人士称,如果这批竹雕放在两三年后拍,成交价格后应该再加一个零。

究其原因,首先拍卖的时间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品价格全面升温的时间段里,竹雕作为较为重要文玩门类出现在拍场上。其次,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批作品的确精良。

2004年至2006年,拍卖价格屡创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万的有三件,2005年成交上百万的竹刻作品各占2件,上千万的1件,这个纪录一直保存到现在尚未打破,即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215万元成交。2006年成交上百万的藏品5件,分别由香港佳士得(2件)、中国嘉德(2件)、北京翰海(1件)拍出。

2007年艺术市场整体有下滑趋势,北京匡时、上海嘉泰和香港佳士得仍有三件竹刻作品以百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艺术品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如期举行的香港佳士得2008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好善簃竹雕珍藏”专场,全场52件上拍,总成交额:1,260.78万元成交率为59.62%,成交已算喜人。同时也显现出竹雕艺术品较良好的抗跌性。

竹木牙角四类材质的雕刻大多为小件,却是我国雕刻史上独特且重要的艺术门类。将人们根据材料不同施以各种技艺,创造出各有特色的艺术瑰宝。从市场价格评判,竹雕的材质不及象牙犀角和名贵木材珍贵,所以价格更主要的体现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附加值上。具体来说,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雕刻技法和创作构思。雕刻技法是技术层面上的,好的匠人好的雕刻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创造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器物的身份将会由一件优质的“工艺品”上升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时下人们总关注名家名作,在意竹雕艺术品是否有名家刻款签名,也是因为名家的文化素养和修为远在匠人之上,其作品的高远意境和将诗书画结合的特色非常人能及。这也是前面所述的附加值。此外,作为有机材质的竹雕器不易保存,所以品相也是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

对于竹雕的鉴定,我们必须把握住几条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是否名家真迹,价值几何。

竹雕的收藏与保养

竹材为易损材料,保藏技术不可轻忽,如受潮涨起,干燥收缩,干干湿湿就会开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环境是控制温度在20℃左右,湿度约为60%。在南方,黄梅天可将竹雕放入有樟脑的塑料袋,扎紧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干裂,尽量不拿出玩赏,切忌太阳曝晒。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轻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润泽。其法只需将胡桃、松子仁包于纱布中,在竹雕制品上擦摩即可。

关于竹刻的研究书籍

除《竹人录》外,明清笔记中记载竹刻人物与作品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比较零散,可资参考的还有嘉定等地历年所修的地方志,其中“物产”部分也会收集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写《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书,是第一部系统记录竹刻历史与创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为《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长篇导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早年致力于收藏竹雕的叶义医生,著有《中国竹刻艺术》,并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对港台地区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容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艺术讲堂)

㈣ 什么是留青竹刻,有何艺术特点

留青竹刻,也称平雕,留青又称“皮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内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容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留青竹刻也是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㈤ 什么是留青竹刻,有何艺术特点

留青刻法出现很早,但如何用留青技法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空间关系却是由内明末艰巨张希黄完成的容。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认为张希黄是巧用竹材表面青色皮层与竹肌在质地,颜色上的对比,来表现空间变化和刀法韵味的。由于留青刻法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成为许多竹刻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
留青竹刻制品是以竹子的青皮为装饰色的,也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处理,故对青竹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须在冬、秋季选伐45年生的毛竹,以表面平整,节长无斑者为佳。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器需要,锯断或劈开,入沸水煮约一小时,然后用竹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个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而成。成品表面光润,竹皮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㈥ 我想学竹雕

竹雕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门类,其市场潜力稳中看涨,而近年浙江、河北、上海、天津等地皆有竹雕作伪造假现象,为此,收藏者需分清常见的四种竹雕作伪手法,同时还可以学习竹雕收藏保养的四大秘籍。

据博宝网4月9日介绍,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门类,竹雕艺术品的市场潜力稳中看涨,前景良好。正因为如此,近年浙江、河北、上海、天津等地皆有竹雕作伪造假现象,有些造假集团出产的高仿品几乎可以乱真,令人防不胜防,故而了解竹雕的作伪及鉴定方法,在实战中显得尤为重要。

竹雕主要作伪方法

常见的竹雕作伪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复制真品后做旧,此种方法大多都是参照出版物上竹雕精品进行复制。易于出现的问题是出版物上有时只有竹雕作品的正面图案,背面或具体局部并无刊登,而造假者就完全根据图片模仿,只有正面有图案,背面空白或者简单纹饰,与正面图案不连贯,没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是臆造,即没有见过真品,凭想象造假,故造型看上去总给人怪异感。

三是改刻旧款,即把作品改刻成某名家的作品。

四是在旧器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铭款。

后两种作伪方法可能在当下市场上比较多,因为竹雕本身材料的价格不高,其价值主要集中在古典的韵味和名家名工上。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古代竹刻作品上都有作者的题款,这也给现在作伪者提供了条件。关于这一方面,收藏大家王世襄曾有研究专文可供参考,可见《锦灰堆》壹卷《竹刻款识辨伪》一文。

四大秘技辨真伪

判断一件竹雕作品的制作年代,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考量。

首先,是先看竹雕的质地和包浆,好的竹雕材料多数只是生长三四年的竹子,纹路自然,传世的明清竹雕材质,表面颜色经过数百年的摩娑抚弄,多已向暗黄、黄褐,甚至琥珀红色转变,存世时间越长竹皮越红,但这种转变并不均匀,人手常触摸的部位,如外壁、盖口、纹饰突起等处明显,而手不常能触摸的部分颜色可能不同。

器物表层还会形成一层光泽含蕴的包裹层,俗称“包浆”。新品作旧多是经弱酸水煮,快速烘干,然后打石蜡,用棕帚磨光,再进行染色,使得成品体量非常轻,颜色古旧,包浆蕴然,很容易欺骗初入门者。

如何分辨呢,一般来说,用染料染色,其竹雕旧色内外凹凸深浅相似,过于均匀,而且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包浆生硬,有蜡迹未揩尽的感觉。

其次,艺术风格是重要的鉴识标准。这需要我们了解明清竹雕各发展阶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风格,多见标准器,多作比较,积累经验。例如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竹雕构图简净、饱满,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主要为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运刀平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感。
第三,在技法上,明清时期上品基本不会出现明显败笔,运刀都为表现题材服务,恰到好处,而一些技法,如薄地阳纹,为吴之璠革新推广,应用此法的作品不会早于清初;同样,陷地深刻也是清初才开始广泛应用的;笔筒镶口嵌底,也流行于清代初年;都是确定时代的有价值的参考。

表现内容也是具有时代性的,如仕女并读是朱三松从版画中汲取灵感创制的题材,后世仿刻极多;浴马题材也有类似情况。碰到这样的作品,需要仔细观察,认准时代。

第四,名家款识作品最为复杂。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艺术特征显著。伪款则线条呆滞,运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赝品多有仿造刻款,仿名家款识的比较常见。

事实上,真正带款原作的竹雕,留存至今的很少,如濮仲谦,公认的真品不过三两件而已。名家的竹雕器明清以来就是上层文人士子和收藏家搜求的对象,在一般的收藏市场上出现的几率更小,对于价格在十数万元以上的竹雕,如果来源传承不清楚,切勿轻信。

收藏保养四大秘籍

中国明清时期的众多竹刻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把玩的,或置于客厅,或摆于书房,既能收藏,也可以用做装饰。作为有机材质,竹子有易霉、易裂、易虫蛀的缺点,所以竹刻艺术品的养护显得非常重要。先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保养竹雕作品吧。

清代金元钰所著《竹人录》曾载:“前人制作至今日少,得者须椟以文木,间二三年将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净,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日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也。其红色如琥珀者上,鹅油色者并足宝贵,黑为下。收藏得地,三松制作至今完好,谁谓非千百年物耶。”由此可见竹刻在当时就非常抢手,也已形成较系统的保养方法,即将其安置于纹密坚致的文木匣内,方予适当位置,间隔二三年取出,用生桐油细刷一次,刷后用棉布揩净,重新放入。在风日燥烈或湿大伏天的日子里,不可取除玩赏,以防受燥损裂。这些方法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实用的。

除了古人所介绍的保养方法外,我们还须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第二,竹雕作品则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过于干燥,易干裂变形,失去光彩;至于过分潮湿的地方,更不适宜,因为受潮起涨,更易损裂,且易虫蛀,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环境应该为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北方偏高,保存宜食用加湿器。

第三,常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对待器物表面的陈年积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可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不仅可以出去渍垢,也可起到保护表面的作用。

第四,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应注意做到和缓适度。如无时常把玩之闲,宜用绵纸包裹,再以布套或匣子纳藏之,放入防虫药片如樟脑精,并定期清理。

名士玩赏竹刻曾云:“每日摩挲,古意渐出,刻件经数月之手摩与藏之被窝中,色近金黄。凡刻品在于爱之者,正造园与养园一也。”因此赏玩竹刻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修养,非俗者能得其中情趣,当下的藏家,对于竹刻的辨伪鉴定和保养,都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收藏。

参考资料: 你可以找一找吴云生老先生 他是“西北竹雕第一人”

㈦ 民国时期竹刻艺术有何特点求解答

?答:20世纪初期,中国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竹刻贴黄工艺较为盛行,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都是竹刻贴黄工艺品的主要产地,以制作实用工艺品为主。广东南雄則以竹根雕著称。
竹刻留青技艺仍在盛行,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有一些艺术家转向竹刻艺术,像民国初年,北京的金石篆刻世人张志渔潜心研究竹刻之艺,成为北方竹刻之祖。此时,江南有一些竹刻名家定居上海,在艺术上强调竹刻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力求改变清代后期竹刻趋向平浅单一的作风。形成了以留青刻法为主的江南竹刻流派。民国时期的竹刻名家有吴兴的金西厓(绍坊),上海的支慈庵、徐素白,江苏常州的白士风、徐乘方、范遥青。
金绍坊,字季言,别署西厓,浙江吴兴人,久居上海。善书画,精鉴赏
,喜刻竹。随其二哥金绍堂(字仲廉,别署东溪)学竹刻之艺。日夕操刀,三年中刻扇骨三百余枋。又能在小竹臂搁上刻留青山水,风格很像张希黄。他后来刻竹,多用其大哥金城(原名金绍城,字巩北,一字拱北,号北楼,又号籍湖)所画之稿,画面简洁,刀法流畅。著有《可读庐刻竹拓本》,《西屋刻竹》、《竹刻艺术》,对竹刻技艺从理论上进行了总结。无论是刻文字还是画面,都有笔墨韵味。蒲塘风趣及蚕叶图两面浅刻臂搁,正面用留青法镌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纤细轻薄,幼蜒点足于花蕊之上,荷叶翻卷舒展,阴阳正背,筋脉纹理,高低起伏,上海的竹刻以支慈庵最有名,其特点是以留青技法为主,与竹肌浅刻和阴阳刻相结合,图案清新淡雅,刀法缜密,色调柔状写入微。臂搁背面的竹黄部分割浮雕蚕叶图,桑叶之上有银蚕数条,蠕蠕曲伸;叶面啮孔累累,形象逼真。他的作品对现代江南竹刻风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㈧ 小松款 竹雕臂搁。朋友们来谈谈看法

雕刻精美,竹子用桐油刷过,不会开裂,更显温润。
你这是在炫富吗?
其实我有点眼馋。

㈨ 明 竹雕仕女臂搁 “唐寅”款 是什么意思

款,落款。
在书画拍卖市场中,“(款)”或“(传)”的出现极其普遍,特别常见于古代书画部分内。
“(款)”字即是拍卖行容说明该件作品的落款,但没有把握或者有所质疑,以此阐明鉴定观点并引起买家的注意。
“(传)”与“(款)”大致相同,只不过该件书画作品可能没有落款,而前人曾留下认为该件作品为某人手笔的观点,拍卖行因此作出谨慎提示。

㈩ 无锡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

无锡留青竹刻的品类有臂搁、镇纸、台屏、挂屏、折扇、简册、楹联、器皿、摆件。无锡留青竹刻的主要技法有阴文浅刻、毛雕、留青浅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无锡留青竹刻是江南竹文化的精华。竹,自宋代以来深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人格的文化象征。无锡留青竹刻艺术由实用竹制品脱胎而来,以文人雅士、书画艺术家为主要受众,渲染清淡雅致、天然本色的文化氛围,寄寓超逸高迈的文化情操。无锡留青竹刻在设计和制作理念上主张“以画法刻竹”,即用中国传统书画的构图法则来设计竹刻品的画面布局,挂屏、臂搁可看作中国书画中的立轴,扇骨、镇纸可看作屏条,而笔筒图样拓展开来,则可看作横披、手卷或通景屏一类。竹刻的款识和钤印格式也与书画别无二致。竹刻虽然与书画所用的材料和工具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表现手法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留青浅刻而言,人物肉体裸露部分常用阳文线刻手法来处理,线条挺括、流畅、精美,这和国画中的工笔线描相近。在阴文浅刻中,竹刻艺人则用刀痕的深浅,起底的平糙起伏、生涩圆润来表现中国水墨写意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韵味。很多竹刻刀法都是从中国书画的传统笔法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形成的,或老辣古拙,或水墨淋漓,或焦枯皴擦,或秀媚隽永,或苍深遒劲,充分体现了“以画法刻竹”的理念。无锡留青竹刻还特别讲究体现竹子的自然材质美,并将留青浅刻与浮雕、透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无锡留青竹刻独有的艺术特色。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