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过焊孔是什么原因
Ⅰ 钢结构中过焊孔设计和过焊孔处焊接规范遵循的是什么GB或ISO标准
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钢结构连接施工图示》15G909-1的附录B过焊孔切角构造
Ⅱ 埋弧焊焊出层层气孔是什么原因,会不会是焊接过程中用鼓风机吹风大的原因
焊口有油污铁锈,或焊剂没有烘干等都有可能出现气孔,与吹风关系不大。
Ⅲ 钢结构平台梁预留过焊孔要补起来吗
设计没有特殊要求的话,就不需要
Ⅳ 什么是焊接中的"过焊"
一.一般术语
1.焊接
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达到结合的一种方法。
2.焊接技能
手焊工或焊接操作工执行焊接工艺细则的能力。
3.焊接方法
指特定的焊接方法,如埋弧焊、气保护焊等,其含义包括该方法涉及的冶金、电、物理、化学及力学原则等内容。
4.焊接工艺
制造焊件所有的加工方法和实施要求,包括焊接准备、材料选用、焊接方法选定、焊接参数、操作要求等。
5.焊接工艺规范(规程)
制造焊件所有关的加工和实践要求的细则文件,可保证由熟练焊工或操作工操作时质量的再现性
6.焊接操作
按照给定的焊接工艺完成焊接过程的各种动作的统称。
7.焊接顺序
工件上各焊接接头和焊缝的焊接次序。
8.焊接方向
焊接热源沿焊缝长度增长的移动方向。
9.焊接回路
焊接电源输出的焊接电流流经工件的导电回路。
10.坡口
根据设计或工艺需要,在焊件的待焊部位加工并装配成的一定几何形状的沟槽。
11.开坡口
用机械、火焰或电弧等加工坡口的过程。
12.单面坡口
只构成单面焊缝(包括封底焊)的坡口。
13.双面坡口
形成双面焊缝的坡口。
14.坡口面
待焊件上的坡口表面。
15.坡口角度
两坡口面之间的夹角。
16.坡口面角度
待加工坡口的端面与坡口面之间的夹角。
17.接头根部
组成接头两零件最接近的那一部位。
18.根部间隙
焊前在接头根部之间预留的空隙。
19.根部半径
在J形、U形坡口底部的圆角半径。
20.钝边
焊件开坡口时,沿焊件接头坡口根部的端面直边部分。
21.接头
由二个或二个以上零件要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检验接头性能应考虑焊缝、熔合区、热影响区甚至母材等不同部位的相互影响。
22.接头设计
根据工作条件所确定的接头形式、坡口形式和尺寸以及焊缝尺寸等。
23.对接接头
两件表面构成大于或等于135°,小于或等于180°夹角的接头。
24.角接接头
两件端部构成大于30°,小于135°夹角的接头。
25.T形接头
一件之端面与另一件表面构成直角或近似直角的接头。
26.搭接接头
两件部分重叠构成的接头。
27.十字接头
三个件装配成“十字”形的接头。
28.端接接头
两件重叠放置或两件表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30°构成的端部接头。
29.卷边接头
待焊件端部预先卷边,焊后卷边只部分熔化的接头。
30.套管接头
将一根直径稍大的短管套于需要被连接的两根管子的端部构成的接头。
31.斜对接接头
接缝在焊件平面上倾斜布置的对接接头。
32.锁底接头
一个件的端部放在另一件预留底边上所构成的接头。
33.母材金属
被焊金属材料的统称。
34.热影响区
焊接或切割过程中,材料因受热的影响(但未熔化)而发生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变化的区域。
35.过热区
焊接热影响区中,具有过热组织或晶粒显著粗大的区域。
36.熔合区(熔化焊)
焊缝与母材交接的过渡区,即熔合线处微观显示的母材半熔化区。
37.熔合线(熔化焊)
焊接接头横截面上,宏观腐蚀所显示的焊缝轮廓线。
38.焊缝
焊件经焊接后所形成的结合部分。
39.焊缝区
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的总称。
40.焊缝金属区
在焊接接头横截面上测量的焊缝金属的区域。熔焊时,由焊缝表面和熔合线所包围的区域。电阻焊时,指焊后形成的熔核部分。
41.定位焊缝
焊前为装配和固定构件接缝的位置而焊接的短焊缝。
42.承载焊缝
焊件上用作承受载荷的焊缝。
43.连续焊缝
连续焊接的焊缝。
44.断续焊缝
焊接成具有一定间隔的焊缝。
45.纵向焊缝
沿焊件长度方向分布的焊缝。
46.横向焊缝
垂直于焊件长度方向的焊缝。
47.环缝
沿筒形焊件分布的头尾相接的封闭焊缝。
48.螺旋形焊缝
用成卷板材按螺旋形方式卷成管接头后焊接所得到的焊缝。
49.密封焊缝
主要用于防止流体渗漏的焊缝。
50.对接焊缝
在焊件的坡口面间或一零件的坡口面与另一零件表面间焊接的焊缝。
51.角焊缝
沿两直交或近直交零件的交线所焊接的焊缝。
52.正面角焊缝
焊缝轴线与焊件受力方向相垂直的角焊缝。
53.侧面角焊缝
焊缝轴线与焊件受力方向相平行的角焊缝。
54.并列断续角焊缝
T形接头两侧互相对称布置、长度基本相等的断续角焊缝。
55.交错断续角焊缝
T形接头两侧互相交错布置、长度基本相等的断续角焊缝。
56.凸形角焊缝
焊缝表面突起的角焊缝。
57.凹形角焊缝
焊缝表面下凹的角焊缝。
58.端接焊缝
构成端接接头所形成的焊缝。
59.塞焊缝
两零件相叠,其中一块开圆孔,在圆孔中焊接两板所形成的焊缝,只在孔内焊角焊缝者不称塞焊。
60.槽焊缝
板相叠,其中一块开长孔,在长孔中焊接两板的焊缝,只焊角焊缝者不称槽焊。
61.焊缝正面
焊后从焊件的施焊面所见到的焊缝表面。
62.焊缝背面
焊后,从焊件施焊面的背面所见到的焊缝表面。
63.焊缝宽度
焊缝表面两焊趾之间的距离。
64.焊缝厚度
在焊缝横截面中,从焊缝正面到焊缝背面的距离。
65.焊缝计算厚度
设计焊缝时使用的焊缝厚度。对接焊缝焊透时它等于焊件的厚度;角焊缝时它等于在角焊缝横截面内画出的最大直角等腰三角形中,从直角的顶点到斜边的垂线长度,习惯上也称喉厚。
66.焊缝凸度
凸形角焊缝横截面中,焊趾连线与焊缝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67.焊缝凹度
凹形角焊缝横截面中,焊趾连线与焊缝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
68.焊趾
焊缝表面与母材的交界处。
69.焊脚
角焊缝的横截面中,从一个直角面上的焊趾到另一个直角面表面的最小距离。
70.焊脚尺寸
在角焊缝横截面中画出的最大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长度。
71.熔深
在焊接接头横截面上,母材或前道焊缝熔化的深度。
72.焊缝成形系数
熔焊时,在单道焊缝横截面上焊缝宽度(B)与焊缝计算厚度(H)的比值(φ=B/H)。
73.余高
超出母材表面连线上面的那部分焊缝金属的最大高度。
74.焊根
焊缝背面与母材的交界处。
75.焊缝轴线
焊缝横断面几何中心沿焊缝长度方向的连线。
76.焊缝长度
焊缝沿轴线方向的长度。
77.焊缝金属
构成焊缝的金属。一般指熔化的母材和填充金属凝固后形成的那部分金属。
78.焊缝符号
在图样上标注焊接方法、焊缝形式和焊缝尺寸等技术内容的符号。
79.手工焊
手持焊炬、焊枪或焊钳进行操作的焊接方法。
80.自动焊
用自动焊接装置完成全部焊接操作的焊接方法。
81.机械化焊接
焊矩、焊枪或焊钳由机械装备夹持并要求随着观察焊接过程而调整设备控制部分的焊接方法。
82.定位焊
为装配和固定焊件接头的位置而进行的焊接。
83.连续焊
为完成焊件上的连续焊缝而进行的焊接。
84.断续焊
沿接头全长获得有一定间隔的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85.对接焊
焊件装配成对接接头进行的焊接。
86.角焊
为完成角焊缝而进行的焊接。
87.搭接焊
焊件装配成搭接接头进行的焊接。
88.卷边焊
焊件装配成卷边接头进行的焊接。
89.车间焊接
在车间进行的焊接。
90.工地焊接
焊接结构在工地安装后就地进行的焊接,也称现场焊接。
91.补焊(返修焊)
为修补工件(铸件、锻件、机械加工件或焊接结构件)的缺陷而进行的焊接。
92.焊接参数
焊接时,为保证焊接质量而选定的各项参数(例如,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线能量等)的总称。
93.焊接电流
焊接时,流经焊接回路的电流。
94.焊接速度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焊缝长度。
95.引弧电压
能使电弧引燃的最低电压。
96.电弧电压
电弧两端(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97.热输入
熔焊时,由焊接能源输入给单位长度焊缝上的热能。
98.熔化速度
熔焊过程中,熔化电极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长度或质量。
99.熔化系数
熔焊过程中,单位电流、单位时间内,焊芯(或焊丝)的熔化量(g/(A·h))。
100.熔敷速度
熔焊过程中,单位时间内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属量(kg/h)。
101.熔敷系数
熔焊过程中,单位电流、单位时间内,焊芯(或焊丝)熔敷在焊件上的金属量(g/(A·h))。
102.合金过渡系数
焊接材料中的合金元素过渡到焊缝金属中的数量与其原始含量的百分比。
103.熔敷效率
熔敷金属量与熔化的填充金属(通常指焊芯、焊丝)量的百分比。
104.送丝速度
焊接时,单位时间内焊丝向焊接熔池送进的长度。
105.保护气体流量
气体保护焊时,通过气路系统送往焊接区的保护气体的流量。通常用流量计进行计量。
106.焊丝间距
使用两根或两根以上焊丝作电极的电渣焊或电弧焊时,相邻两根焊丝间的距离。
107.稀释
填充金属受母材或先前焊道的熔入而引起的化学成分含量降低,通常可用母材金属或先前焊道的填充金属在焊道中所占质量比来确定。
108.预热
焊接开始前,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的工艺措施。
109.后热
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它不等于焊后热处理。
110.预热温度
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预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111.后热温度
按照焊接工艺的规定,后热需要达到的温度。
112.道间温度(俗称层间温度)
多层多道焊时,在施焊后继焊道之前,其相邻焊道应保持的温度。
113.焊态
焊接过程结束后,焊件未经任何处理的状态。
114.焊接热循环
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115.焊接温度场
焊接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焊接接头上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通常用等温线或等温面来表示。
116.焊后热处理
焊后,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
117.焊接性
材料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求的能力。焊接性受材料、焊接方法、构件类型及使用要求四个因素的影响。
118.焊接性试验
评定母材焊接性的试验。例如:焊接裂纹试验、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接头腐蚀试验等。
119.焊接应力
焊接构件由焊接而产生的内应力。
120.焊接残余应力
焊后残留在焊件内的焊接应力。
121.焊接变形
焊件由焊接而产生的变形。
122.焊接残余变形
焊后,焊件残留的变形。
123.拘束度
衡量焊接接头刚性大小的一个定量指标。拘束度有拉伸和弯曲两类:拉伸拘束度是焊接接头根部间隙产生单位长度弹性位移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受力的大小;弯曲拘束度是焊接接头产生单位弹性弯曲角变形时,焊缝每单位长度上所受弯矩的大小。
124.碳当量
把钢中合金元素(包括碳)的含量按其作用换算成碳的相当含量。可作为评定钢材焊接性的一种参考指标。
125.扩散氢
焊缝区中能自由扩散运动的那一部分氢。
126.残余氢
焊件中扩散氢充分逸出后仍残存于焊缝区中的氢。
127.焊件
由焊接方法连接的组件。
128.焊接车间
以生产焊件为主的车间。
129.电极
熔化焊时用以传导电流,并使填充材料和母材熔化或本身也作为填充材料而熔化的金属丝(焊丝、焊条)、棒(石墨棒、钨棒)。
电阻焊时指用以传导电流和传递压力的金属极。
130.熔化电极
焊接时不断熔化并作为填充金属的电极。
131.焊接循环
完成一个焊点或一条焊缝所包括的全部程序。
二.熔焊术语
1.熔焊(熔化焊)
将待焊处的母材金属熔化以形成焊缝的焊接方法。
2.熔池
熔焊时在焊接热源作用下,焊件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液态金属部分。
3.弧坑
弧焊时,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未端形成的低洼部分。
4.熔敷金属
完全由填充金属熔化后所形成的焊缝金属。
5.熔敷顺序
堆焊或多层焊时,在焊缝横截面上各焊道的施焊次序。
6.焊道
每一次熔敷所形成的一条单道焊缝。
7.根部焊道
多层焊时,在接头根部焊接的焊道。
8.打底焊道
单面坡口对接焊时,形成背垫(起背垫作用)的焊道。
9.封底焊道
单面对接坡口焊完后,又在焊缝背面侧施焊的最终焊道(是否清根可视需要确定)。
10.熔透焊道
只从一面焊接而使接头完全熔透的焊道,一般指单面焊双面成形焊道。
11.摆动焊道
焊接时,电极作横向摆动所完成的焊道。
12.线状焊道
焊接时,电极不摆动,呈线状前进所完成的窄焊道。
13.焊波
焊缝表面上的鱼鳞状波纹。
14.焊层
多层焊时的每一个分层。每个焊层可由一条焊道或几条并排相搭的焊道所组成。
15.焊接电弧
由焊接电源供给的,具有一定电压的两电极间或电极与母材间,在气体介质中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放电现象。
16.引弧
弧焊时,引燃焊接电弧的过程。
17.电弧稳定性
电弧保持稳定燃烧(不产生断弧、飘移和磁偏吹等)的程度:
18.电弧挺度
在热收缩和磁收缩等效应的作用下,电弧沿电极轴向挺直的程度。
19.电弧力
等离子电弧在离子体所形成的轴向力,也可指电弧对熔滴和熔池的机械作用力。
20.电弧动特性
对于一定弧长的电弧,当电弧电流发生连续的快速变化时,电弧电压与电流瞬时值之间的关系。
21.电弧静特性
在电极材料、气体介质和弧长一定的情况下,电弧稳定燃烧时,焊接电流与电弧电压变化的关系。一般也称伏-安特性。
22.脉冲电弧
以脉冲方式供给电流的电弧。
23.硬电弧
电弧电压(或弧长)稍微变化,引起电流明显变化的电弧。
24.软电弧
电弧电压变化时,电流值几乎不变的电弧。
25.电弧自身调节
熔化极电弧焊中,当焊丝等速送进时,电弧本身具有的自动调节并恢复其弧长的特性。
26.电弧偏吹(磁偏吹)
电弧受磁力作用而产生偏移的现象。
27.弧长
焊接电弧两端间(指电极端头和熔池表面间)的最短距离。
28.熔滴过渡
熔滴通过电弧空间向熔池转移的过程,分粗滴过渡、短路过渡和喷射过渡三种形式。
29.粗滴过渡(颗粒过渡)
熔滴呈粗大颗粒状向熔池自由过渡的形式。
30.短路过渡
焊条(或焊丝)端部的熔滴与熔池短路接触,由于强烈过热和磁收缩的作用使其爆断,直接向熔池过渡的形式。
31.喷射过渡
熔滴呈细小颗粒并以喷射状态快速通过电弧空间向熔池过渡的形式。
32.脉冲喷射过渡
利用脉冲电流控制的喷射过渡。
33.极性
直流电弧焊或电弧切割时,焊件的极性。焊件接电源正极称为正极性,接负极为反极性。
34.正接
焊件接电源正极,电极接电源负极的接线法。
35.反接
焊件接电源负极,电极接电源正极的接线法。
36.焊接位置
熔焊时,焊件接缝所处的空间位置,可用焊缝倾角和焊缝转角来表示。有平焊、立焊、横焊和仰焊位置等。
37.焊缝倾角
焊缝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8.焊缝转角
焊缝中心线(焊根和盖面层中心连线)和水平参照面Y轴的夹角。
39.平焊位置
焊缝倾角0°,焊缝转角90°的焊接位置。
40.横焊位置
焊缝倾角0°,180°;焊缝转角0°,180°的对接位置。
41.立焊位置
焊缝倾角90°(立向上),270°(立向下)的焊接位置。
42.仰焊位置
对接焊缝倾角0°,180°;转角270°的焊接位置。
43.平角焊位置
角接焊缝倾角0°,180°;转角45°,135°的角焊位置。
44.仰角焊位置
倾角0°,180°;转角225°,315°的角焊位置。
45.平焊
在平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6.横焊
在横焊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7.立焊
在立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8.仰焊
在仰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49.船形焊
T形、十字形和角接接头处于平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50.向上立焊
立焊时,热源自下向上进行的焊接。
51.向下立焊
立焊时,热源自上向下进行的焊接。
52.平角焊
在平角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53.仰角焊
在仰角焊位置进行的焊接。
54.倾斜焊
焊件接缝置于倾斜位置(除平、横、立、仰焊位置以外)时进行的焊接。
55.左焊法
焊接热源从接头右端向左端移动,并指向待焊部分的操作法。
56.右焊法
焊接热源从接头左端向右端移动,并指向已焊部分的操作法。
57.分段退焊
将焊件接缝划分成若干段,分段焊接,每段施焊方向与整条焊缝增长方向相反的焊接法。
58.跳焊
将焊件接缝分成若干段,按预定次序和方向分段间隔施焊,完成整条焊缝的焊接法。
59.单面焊
只在接头的一面(侧)施焊的焊接。
60.双面焊
在接头的两面(侧)施焊的焊接。
61.单道焊
只熔敷一条焊道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2.多道焊
由两条以上焊道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3.多层焊
熔敷两个以上焊层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4.分段多层焊
将焊件接缝划分成若干段,按工艺规定的顺序对每段进行多层焊,最后完成整条焊缝所进行的焊接。
65.堆焊
为增大或恢复焊件尺寸,或使焊件表面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熔敷金属而进行的焊接。
66.带极堆焊
使用带状熔化电极进行堆焊的方法。
67.打底焊
打底焊道的焊接,见“打底焊道”。
68.封底焊
封底焊道的焊接,见“封底焊道”。
69.衬垫焊
在坡口背面放置焊接衬垫进行焊接的方法。
70.焊剂垫焊
用焊剂作衬垫的衬垫焊。
71.气焊
利用气体火焰作热源的焊接法,最常用的是氧乙炔焊,但近来液化气或丙烷燃气的焊接也已迅速发展。
72.氧乙炔焊
利用氧乙炔焰进行焊接的方法
73.氢氧焊
利用氢氧焰进行焊接的方法。
74.氧乙炔焰
乙炔与氧混和燃烧所形成的火焰。
75.氢氧焰
氢与氧混和燃烧所形成的火焰。
76.中性焰
在一次燃烧区内既无过量氧又无游离碳的火焰。
77.氧化焰
火焰中有过量的氧,在尖形焰芯外面形成一个有氧化性的富氧区。
78.碳化焰(还原焰)
火焰中含有游离碳,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也有一定的渗碳作用的火焰。
79.焰芯
火焰中靠近焊炬(或割炬)喷嘴孔的呈锥状而发亮的部分。
80.内焰
火焰中含碳气体过剩时,在焰芯周围明显可见的富碳区,只在碳化焰中有内焰。
81.外焰
火焰中围绕焰芯或内焰燃烧的火焰。
82.一次燃烧
可燃性气体在预先混合好的空气或氧中的燃烧,一次燃烧形成的火焰叫一次火焰。
83.二次燃烧
一次燃烧的中间产物与外围空气再次反应而生成稳定的最终产物的燃烧,二次燃烧形成的火焰叫二次火焰。
84.火焰稳定性
火焰燃烧的稳定程度。以是否容易发生回火与脱火(火焰在离开喷嘴一定距离处燃烧)的程度来衡量。
85.混合比
气焊时,指氧气(或空气)与可燃性气体的混合比例,它决定了火焰的温度和化学性质。混合气体保护焊时,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保护气体的混合比例。
86.气焊炬
气焊及软、硬钎焊时,用于控制火焰进行焊接的工具。
87.射吸式焊(割)炬
可燃气体靠喷射氧流的射吸作用与氧气混合的焊(割)炬。也可称为低压焊(割)炬。
88.等压式焊(割)炬
氧气与可燃气体压力相等,混合室出口压力低于氧气及燃气压力的焊(割)炬。
89.焊割两用炬
在同一炬体上,装上气焊用附件可进行气焊,装上气割用附件可进行气割的两用器具。
90.乙炔发生器
能使水与电石进行化学反应产生一定压力乙炔气体的装置。
91.低压乙炔发生器
产生表压力低于0.0069MPa乙炔气体的乙炔发生器。
92.中压乙炔发生器
产生表压力为0.0069~0.0127MPa乙炔气体的乙炔发生器。
93.减压器
将高压气体降为低压气体的调节装置。
94.回火
火焰伴有爆鸣声进入焊(割)炬,并熄灭或在喷嘴重新点燃。
95.持续回火
火焰回进焊(割)炬并继续在管颈或混合室燃烧随着火焰进入焊(割)炬,可以由爆鸣声转为咝咝声。
96.回烧
火焰通过焊(割)炬再进入软管甚至到调压器。也可能达到乙炔气瓶,可造成气瓶内含物的加热分解。
97.回流
气体由高压区通过软管流向低压区,这种现象可由喷嘴出口堵塞而成。
98.回火保险器
装在燃料气体系统上的防止向燃气管路或气源回烧的保险装置,一般有水封式与干式两种。
99.电弧焊
利用电弧作为热源的熔焊方法,简称弧焊。
100.焊条电弧焊
用手工操纵焊条进行焊接的电弧焊方法。
101.重力焊
将重力焊条的引弧端对准焊件接缝,另一端夹持在可滑动夹具上,引燃电弧后,随着电弧的燃烧,焊条靠重力下降进行焊接的一种高效率焊接法。
102.碳弧焊
利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焊接的电弧焊方法。
103.槽焊
为获得槽焊缝而进行的电弧焊。
104.塞焊
为获得塞焊缝而进行的电弧焊。
105.深熔焊
采用一定的焊接工艺或专用焊条以获得大熔深焊道的焊接法。
106.螺柱焊
将螺柱一端与板件(或管件)表面接触,通电引弧,待接触面熔化后,给螺柱一定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
107.电弧点焊
以电弧为热源将两块相叠工件熔化形成点状焊缝的焊接法,得到的焊缝称电弧点焊缝。
108.埋弧焊
电弧在焊剂层下燃烧进行焊接的方法。
109.多丝埋弧焊
使用二根以上焊丝完成同一条焊缝的埋弧焊。
110.气体保护电弧焊
用外加气体作为电弧介质并保护电弧和焊接区的电弧焊,简称气体保护焊。
111.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利用CO2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简称CO2焊。
112.气电立焊
厚板立焊时,在接头两侧使用成形器具(固定式或移动式冷却块)保持熔池形状,强制焊缝成形的一种电弧焊,通常加CO2气保护熔池,在用自保护焊丝时可不加保护气。
113.惰性气体保护焊
使用惰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14.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使用纯钨或活化钨(钍钨、铈钨等)电极的惰性气体保护焊。
115.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使用熔化电极的惰性气体保护焊。
116.氩弧焊
使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17.脉冲氩弧焊
利用基值电流保持主电弧的电离通道,并周期性地加一同极性高峰值脉冲电流产生脉冲电弧,以熔化金属并控制熔滴过渡的氩弧焊。
118.钨极脉冲氩弧焊
使用钨极的脉冲氩弧焊。
119.熔化极脉冲氩弧焊
使用熔化电极的脉冲氩弧焊。
120.氦弧焊
使用氦气作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21.混合气体保护焊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气体,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122.药芯焊丝电弧焊
依靠药芯焊丝在高温时反应形成的熔渣和气体保护焊接区进行焊接的方法,也有另加保护气体的。
123.等离子弧焊
借助水冷喷嘴对电弧的拘束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弧进行焊接的方法。
124.微束等离子弧焊
利用小电流(通常小于30A)进行焊接的等离子弧焊。
125.脉冲等离子弧焊
利用脉冲电流进行焊接的等离子弧焊。
126.等离子弧堆焊
利用等离子弧作热源的堆焊法。
127.转移弧
等离子弧焊时,在电极与焊件之间建立的等离子弧。
128.非转移弧
等离子弧焊接、切割和热喷涂时,在电极与喷嘴之间建立的等离子弧。也称等离子焰。
129.穿透型焊接法
电弧在熔池前穿透工件形成小孔,随着热源移动在小孔后形成焊道的焊接方法。
还有很多 在参考资料里面了
郁闷了
刚才回来好多 字数不够了 出一半
还要我修改 我学的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很汗颜 我不知道过焊的定义 有英文意思是Excess Solder
实在查不到了 很不常用或者俗语吧 不是专业术语 如果在学校就好了 我能问问老师
希望回答能有点帮助
下面网址不错的 很多资料
Ⅳ 为什么过完波峰焊后出现有锡洞说没上锡,焊盘上又上了,孔径也不是很大,PCB板也没什么污染预热90-
楼主你好,东鑫泰焊锡建议你换个方式在试下看,你讲的没焊到,应该是漏焊了,有的助焊剂活性不够,有的是操作有问题或者你的设备调试有问题,多方面找下原因
Ⅵ H型钢的横向加劲肋过焊孔尺寸是多少
过焊孔是在来有交叉角焊缝的源情况下开的,
常见的形式一般分以下几种:
1. 梁端过焊孔,也就是H型钢与端板连接时,翼缘板与端板的角焊缝和腹板与端板的角焊缝交叉时在腹板上开的,同样H钢牛腿与钢柱焊接时也是这种类型;
2. H型钢中段的拼接焊缝,为了保证翼缘板对接的二级焊缝,也在腹板上开过焊孔,以保证对接的质量(这种在翼缘板合格后可以在焊角焊缝时焊死不留孔);
3. 为了避免重要结构的T形交叉角焊缝造成应力集中,留了过焊孔(这种孔一般不再焊死)
4. 箱型构件的主角焊缝与内部加劲肋的角部开过焊孔,这时有三向焊缝交叉。
第一点是保证焊接质量,比如在H钢翼缘板的对接上,提高对接焊缝的质量;在箱型构件的主焊缝上,内部隔板的过焊孔还有利于垫板的使用,也保证了焊接质量。 第二点是减小焊缝交会处的应力集中,这点无需多讲大家都能理解。 第三点是方便焊接,提高了工效。
Ⅶ 钢结构过焊孔什么时候需要倒圆角,什么时候需要倒直角,为什么
我来告诉你标准答案!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出模角篇
基本设计守则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後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後,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後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後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於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於开模後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肋骨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
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应用边0.5°至1°就足够。有时因为抛光纹路与出模方向相同,出模角可接近至零。有纹路的侧面需每深0.025mm(0.001in)增加1°出模角。正确的出模角可向蚀纹供应商取得。
LCP
因为液晶共聚物有高的模数和低的延展性,倒扣的设计应要避免。在所有的肋骨、壁边、支柱等凸出胶位以上的地方均要有最小0.2-0.5°的出模角。若壁边比较深或没有磨光表面和有蚀纹等则有需要加额外的0.5-1.5°以上。
PBT
若部件表面光洁度好,需要1/2°最小的脱模角。经蚀纹处理过的表面,每增加0.03mm(0.001in)深度就需要加大1°脱模角。
PC
脱模角是在部件的任何一边或凸起的地方要有的,包括上模和下模的地方。一般光华的表面1.5°至2°已很足够,然而有蚀纹的表面是要求额外的脱模角,以每深0.25mm(0.001in)增加1°脱模角。
PET
塑胶成品的肋骨,支柱边壁、流道壁等,如其脱模角能够达到0.5°就已经足够。
PS
0.5°的脱模角是极细的,1°的脱模角是标准方法,太小的脱模角会使部件难于脱离模腔。无论如何,任何的脱模角总比无角度为佳。若部件有蚀纹的话,如皮革纹的深度,每深0.025mm就多加1°脱模角。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壁厚篇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Factor〔低於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壁厚均一的要诀在转角的地方也同样需要,以免冷却时间不一致。冷却时间长的地方就会有收缩现象,因而发生部件变形和挠曲。此外,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後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积。集中应力的地方会在受负载或撞击的时候破裂。较大的圆角提供了这种缺点的解决方法,不但减低应力集中的因素,且令流动的塑料流得更畅顺和成品脱模时更容易。下图可供叁考之用。
转角位的设计准则亦适用於悬梁式扣位。因这种扣紧方式是需要将悬梁臂弯曲嵌入,转角位置的设计图说明如果转角弧位R太小时会引致其应力集中系数(StressConcentrationFactor)过大,因此,产品弯曲时容易折断,弧位R太大的话则容易出现收缩纹和空洞。因此,圆弧位和壁厚是有一定的比例。一般介乎0.2至0.6之间,理想数值是在0.5左右。
壁厚限制
不同的塑胶物料有不同的流动性。胶位过厚的地方会有收缩现象,胶位过薄的地方塑料不易流过。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胶料厚度可供叁考。
热塑性塑料的胶厚设计叁考表
热固性塑料的胶厚设计叁考
其实大部份厚胶的设计可从使用加强筋及改变横切面形状取缔之。除了可减省物料以致减省生产成本外,取缔後的设计更可保留和原来设计相若的刚性、强度及功用。下图的金属齿轮如改成使用塑胶物料,更改後的设计理应如图一般。此塑胶齿轮设计相对原来金属的设计不但减省材料,消取因厚薄不均引致的内应力增加及齿冠部份收缩引致整体齿轮变形的情况发生。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a)壁厚
壁厚是产品设计最先被考虑,一般用於注塑成型的会在1.5mm(0.06in)至4.5mm(0.18in)。壁厚比这范围小的用於塑料流程短和细小部件。典型的壁厚约在2.5mm(0.1in)左右。一般来说,部件愈大壁厚愈厚,这可增强部件强度和塑料充填。壁厚在3.8mm(0.15in)至6.4mm(0.25in)范围是可使用结构性发泡。
b)圆角
建议的最小圆角半径是胶料厚度的25%,最适当的半径胶料厚比例在60%。轻微的增加半径就能明显的减低应力。
PC
a)壁厚
壁厚大部份是由负载要求内应力几何形状外型塑料流量可注塑性和经济性来决定。PC的建议最大壁厚为9.5mm(0.375in)。若要效果好,则壁厚应不过3.1mm(0.125in)。在一些需要将壁厚增加使强度加强时,肋骨和一些补强结构可提供相同结果。PC大部份应用的最小壁厚在0.75mm(0.03in)左右,再薄一些的地方是要取决於部件的几何和大小。短的塑料流程是可以达到0.3mm(0.012in)壁厚。
壁厚由厚的过渡到薄的地方是要尽量使其畅顺。所有情况塑料是从最厚的地方进入模腔内,以避免缩水和内应力。
均一的壁厚是要很重要的。不论在平面转角位也是要达到这种要求,可减少成型後的变型问题。
LCP
a)壁厚
由於液晶共聚物在高剪切情况下有高流动性,所以壁厚会比其它的塑料薄。最薄可达0.4mm,一般厚度在1.5mm左右。
PS
a)壁厚
一般的设计胶料的厚度应不超过4mm,太厚的话会导致延长了生产周期。因需要更长的冷却时间,且塑料收缩时有中空的现象,并减低部件的物理性质。均一的壁厚在设计上是最理想的,但有需要将厚度转变时,就要将过渡区内的应力集中除去。如收缩率在0.01以下则壁厚的转变可有的变化。若收缩率在0.01以上则应只有的改变。
b)圆角
在设计上直角是要避免。直角的地方有如一个节点,会引致应力集中使抗撞击强度降低。圆角的半径应为壁厚的25%至75%,一般建议在50%左右。
PA
a)壁厚
尼龙的塑胶零件设计应采用结构所需要的最小厚度。这种厚度可使材料得到最经济的使用。壁厚尽量能一致以消除成型後变型。若壁厚由厚过渡至薄胶料则需要采用渐次变薄的方式。
b)圆角
建议圆角R值最少0.5mm(0.02in),此一圆角一般佳可接受,在有可能的范围,尽量使用较大的R值。因应力集中因素数值因为R/T之比例由0.1增至0.6而减少了50%,即由3减至1.5。而最佳的圆角是为R/T在0.6之间。
PSU
a)壁厚
常用於大型和长流距的壁厚最小要在2.3mm(0.09in)。细小的部件可以最小要有0.8mm(0.03in)而流距应不可超过76.2mm(3in)
PBT
a)壁厚
壁厚是产品成本的一个因素。薄的壁厚要视乎每种塑料特性而定。设计之前宜先了解所使用塑料的流动长度限制来决定壁厚。负载要求时常是决定壁厚的,而其它的如内应力,部件几何形状,不均一化和外形等。典型的壁厚介乎在0.76mm至3.2mm(0.03至0.125in)。壁厚要求均一,若有厚薄胶料的地方,以比例3:1的锥巴渐次由厚的地方过渡至薄的地方。
b)圆角
转角出现尖角所导致部件的破坏最常见的现象,增加圆角是加强塑胶部件结构的方法之一。若将应力减少5%(由3减至1.5)则圆角与壁厚的比例由0.1增加至0.6。而0.6是建议的最理想表现。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支柱(Boss)
基本设计守则
支柱突出胶料壁厚是用以装配产品、隔开物件及支撑承托其他零件之用。空心的支柱可以用来嵌入件、收紧螺丝等。这些应用均要有足够强度支持压力而不致於破裂。
支柱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应尽量连接至外壁或与加强筋一同使用,目的是加强支柱的强度及使胶料流动更顺畅。此外,因过高的支柱会导致塑胶部件成型时困气,所以支柱高度一般是不会超过支柱直径的两倍半。加强支柱的强度的方法”尤其是远离外壁的支柱,除了可使用加强筋外,三角加强块”Gussetplate的使用亦十分常见。
一个品质好的螺丝/支柱设计组合是取决於螺丝的机械特性及支柱孔的设计,一般塑胶产品的料厚尺寸是不足以承受大部份紧固件产生的应力。固此,从装配的考虑来看,局部增加胶料厚度是有需要的。但是,这会引致不良的影响,如形成缩水痕、空穴、或增加内应力。因此,支柱的导入孔及穿孔”避空孔的位置应与产品外壁保持一段距离。支柱可远离外壁独立而处或使用加强筋连接外壁,後者不但增加支柱的强度以支撑更大的扭力及弯曲的外力,更有助胶料填充及减少因困气而出现烧焦的情况。同样理由,远离外壁的支柱亦应辅以三角加强块,三角加强块对改善薄壁支柱的胶料流动特别适用。
收缩痕的大小取决於胶料的收缩率、成型工序的叁数控制、模具设计及产品设计。使用过短的哥针、增加底部弧度尺寸、加厚的支柱壁或外壁尺寸均不利於收缩痕的减少;不幸地,支柱的强度及抵受外力的能力却随着增加底部弧度尺寸或壁厚尺寸而增加。因此,支柱的设计须要从这两方面取得平衡。
1)支柱位置
2)支柱设计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一般来说,支柱的外径是内径的两倍已足够。有时这种方式结果支柱壁厚等於或超过胶料厚度而增加物料重量和在表面产生缩水纹及高成型应力。严格的来说支柱的厚度应为胶料厚度的50-70%。如因此种设计方式而支柱不能提供足够强度,但已改善了表面缩水。斜骨是可以加强支柱的强度,可由最小的尺寸伸延至支柱高的90%。若柱位置接近边壁,则可用一条肋骨将边壁和柱相互连接来支持支柱。
PBT
支柱通常用於机构上装配,如收螺丝、紧压配合、导入装配等多数情形,支柱外径是内孔径的两倍就足够强壮。支柱设计有如肋骨设计的观念。太厚的切面会产生部件外缩水和内部真空。支柱的位置在边壁旁时可利用肋骨相连,则内孔径的尺寸可增至最大。
PC
支柱是大部份用来作装配产品用,有时用作支撑其它物件或隔开物体之用。甚至一些很细小的支柱最终会热溶後作内部零件固定用。一些放於边位的支柱是需耍一些肋骨作为互相依附,以增加支柱强度。
PS
支柱通常用於打入件,收螺丝,导向针,攻牙或作紧迫配合。可能情形之下避免独立一支支柱而无任何支撑。应加一些肋骨以加强其强度。若支柱离边壁不远应以肋骨将柱和边相连在一起。
PSU
支柱是用作连接两件部件的。其外径应是内孔径的两倍,高度不应超过外径的两倍。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胶的流动及脱模顶出的特性(缩水率、摩擦系数及稳定性),较深的加强筋要求胶料有较低的熔胶黏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较高的缩水率。另外,增加长的加强筋的出模角一般有助产品顶出,不过,当出模角不断增加而底部的阔度维持不变时,产品的刚性、强度,与及可顶出的面积即随着减少。顶出面积减少的问题可从在产品加强筋部份加上数个顶出凸块或使用较贵的扁顶针得以解决,同时在顶出的方向打磨光洁亦有助产品容易顶出。从结构方面考虑,较深的加强筋可增加产品的刚性及强度而无须大幅增加重量,但与此同时,产品的最高和最低点的屈曲应力(bendingstress)随着增加,产品设计员须计算并肯定此部份的屈曲应力不会超出可接受的范围。
从生产的角度考虑,使用大量短而窄的加强筋比较使用数个深而阔的加强筋优胜。模具生产时(尤其是首办模具):加强筋的阔度(也有可能深度)和数量应尽量留有馀额,当试模时发觉产品的刚性及强度有所不足时可适当地增加,因为在模具上去除钢料比使用烧焊或加上插入件等增加钢料的方法来得简单及便宜。
加强筋增强塑胶件强度的方法
以下是加强筋被置於塑胶部件边缘的地方可以帮助塑料流入边缘的空间。
置於塑胶部件边缘地方的加强筋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ABS
减少在主要的部件表面上出现缩水情形,肋骨的厚度应不可是相交的胶料厚度的50%以上,在一些非决定性的表面肋骨厚度可最多到70%。在薄胶料结构性发泡塑胶部件,肋骨可达相交面料厚的80%。厚胶料肋骨可达100%。肋骨的高度不应高於胶料厚的三倍。当超过两条肋骨的时侯,肋骨之间的距离应不小於胶料厚度的两倍。肋骨的出模角应介乎单边至以便於脱模容易。
ABS加强筋的设计要点
PA
单独的肋骨高度不应是肋骨底部厚度的三倍或以上。在任何一条肋骨的後面,都应该设置一些小肋骨或凹槽,因肋骨在冷却时会在背面造成凹痕,用那些肋骨和凹槽可以作装饰用途而消除缩水的缺陷。
PBT
厚的肋骨尽量避免以免产生气泡,缩水纹和应力集中。方式的考虑是会限制了肋骨尺寸。在壁厚於3.2mm(1/8in)以下肋骨厚度不应超过壁厚的60%。在壁厚超过3.2mm的肋骨不应超过40%。肋骨高度应不超过骨厚的3倍。肋骨与胶壁两边的地方以一个0.5mm(0.02in)的R来相连接,使塑料流动畅顺和减低内应力。
PC
一般的肋骨厚度是取决於塑料流程和壁厚。若很多肋骨应用於补强作用,薄的肋骨是比厚的要好。PC肋骨的设计可叁考下图PS的肋骨设计要点。
PS
肋骨的厚度不应超过其相接壁厚的50%。经验告诉我们违反以上的指引在表面上会出现光泽不一现象。
PS置於中位的肋骨设计要点
PS置於边位的肋骨设计要点
PSU
肋骨是可以增强了产品的撞击强度和利用最经济的成本达致有效的结果。不良的设计是会使表面有收缩痕和非期望的撞击强度。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扣位(SnapJoints)
基本设计手则
扣位提供了一种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经济的产品装配方法,因为扣位的组合部份在生产成品的时候同时成型,装配时无须配合其他如螺丝、介子等紧锁配件,只要需组合的两边扣位互相配合扣上即可。
扣位的设计虽可有多种几何形状,但其操作原理大致相同:当两件零件扣上时,其中一件零件的勾形伸出部份被相接零件的凸缘部份推开,直至凸缘部份完结为止;及後,藉着塑胶的弹性,勾形伸出部份即时复位,其後面的凹槽亦即时被相接零件的凸缘部份嵌入,此倒扣位置立时形成互相扣着的状态,请参考扣位的操作原理图。
扣位的操作原理
如以功能来区分,扣位的设计可分为成永久型和可拆卸型两种。永久型扣位的设计方便装上但不容易拆下,可拆卸型扣位的设计则装上、拆下均十分方便。其原理是可拆卸型扣位的勾形伸出部份附有适当的导入角及导出角方便扣上及分离的动作,导入角及导出角的大小直接影响扣上及分离时所需的力度,永久型的扣位则只有导入角而没有导出角的设计,所以一经扣上,相接部份即形成自我锁上的状态,不容易拆下。请叁考永久式及可拆卸式扣位的原理图。
永久式及可拆卸式扣位的原理
若以扣位的形状来区分,则大致上可分为环型扣、单边扣、球形扣等等,其设计可参阅下图。
球型扣(可拆卸式)
扣位的设计一般是离不开悬梁式的方法,悬梁式的延伸就是环型扣或球型扣。所谓悬梁式,其实是利用塑胶本身的挠曲变形的特性,经过弹性回复返回原来的形状。扣位的设计是需要计算出来,如装配时之受力,和装配後应力集中的渐变行为,是要从塑料特性中考虑。常用的悬梁扣位是恒等切面的,若要悬梁变形大些可采用渐变切面,单边厚度可渐减至原来的一半。其变形量可比恒等切面的多百分之六十以上。
不同切面形式的悬梁扣位及其变形量之比较
扣位装置的弱点是扣位的两个组合部份:勾形伸出部份及凸缘部份经多次重覆使用後容易产生变形,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断裂後的扣位很难修补,这情况较常出现於脆性或掺入纤维的塑胶材料上。因为扣位与产品同时成型,所以扣位的损坏亦即产品的损坏。补救的办法是将扣位装置设计成多个扣位同时共用,使整体的装置不会因为个别扣位的损坏而不能运作,从而增加其使用寿命。扣位装置的另一弱点是扣位相关尺寸的公差要求十分严谨,倒扣位置过多容易形成扣位损坏;相反,倒扣位置过少则装配位置难於控制或组合部份出现过松的现象。
不同材料的设计要点
PA
免时,特别的造模零件是可以达致以上效果。另一种可得到倒扣效果的设计是考虑塑胶物料的特性。利用塑胶柔软的变型,将倒扣的地方强顶出模具,但通常要注意不会把倒扣的地方括伤。以下是扣位的计算方式。尼龙的百份比在5%左右。脱模角大一点和倒扣的地方离底部高时是可有10%。
PBT
扣位有分内扣和外扣,外扣的可利用分模面做成,内扣的可用变形方式或对碰方式出模。内扣的可利用算式计算扣位百份率,一般在6%左右,玻璃充填的约在1%左右。
PBT外扣位设计方式
PBT用对碰方式的内扣方式PBT内扣位设计的算法
POM
扣位必须为弧形或转角弧度要大,方便塑胶成品容易滑过模具表面。并且减少脱落时应力集中的现象。内置扣位通常比外置扣位难脱模,因塑胶收缩时将模蕊抓紧,外置式的就刚好相反而易於脱模。较高的模具温度使成品较热,易於弯曲变形而易於顶出模具,POM的扣位百份率可以比较大,可有5%。
POM扣位的计算方式
PS
基本上扣位的设计是不鼓励,但由於设计上的需要,则模具上使用凸轮、模蕊推出或其它装置以达成设计要求
Ⅷ 气孔是在焊接熔池的什么过程中产生的
压力容器焊接过程中由抄于产生了气孔,从而导致气孔内进入了杂质而产生的砂眼。
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而形成的空穴称为气孔。处于焊缝表面的气孔称为表面气孔,处于焊缝内部的气孔称为内部气孔。
产生气孔的原因有:
1、焊丝、焊件表面的油、污、锈、垢及氧化膜没有清除干净;
2、乙炔或氧气的纯度太低;
3、火焰性质选择不当;
4、熔剂受潮或质量不好;
5、焊炬摆幅快而大;
6、焊蝗填充不均匀;
7、焊接现场周围风力较大;
8、焊接速度过快,火焰过早离开熔池;
9、焊丝和母材的化学成分不匹配。
防止气孔产生的措施有:
1、在焊前应将坡口及两侧20—30mm 范围内的油、污、锈、垢及氧化膜清除干净;
2、选用合格的乙炔和氧气,以保证纯度要求;选择中性焰、微碳化焰:
3、填加焊丝要均匀,焊嘴的摆动不能过快和过大,注意加强火焰对熔池的保护;
4、如有必要,须在焊接场地设置防风装置;
5、根据实际情况,焊前对工件预热,焊接时选用合适的焊接速度,在焊接终了和焊接中途停顿时,应慢慢撤离焊接火焰,使熔池缓慢冷却,从而使气体充分从熔池中逸出,减少气孔的产生;
6、注意要使焊担和母材合理匹配。
Ⅸ 什么是过焊孔
过焊孔是在有交叉角焊缝的情况下开的,
常见的形式一般分以下几种:
1.
梁端过焊孔,也就是H型钢与端板连接时,翼缘板与端板的角焊缝和腹板与端板的角焊缝交叉时在腹板上开的,同样H钢牛腿与钢柱焊接时也是这种类型;
2.
H型钢中段的拼接焊缝,为了保证翼缘板对接的二级焊缝,也在腹板上开过焊孔,以保证对接的质量(这种在翼缘板合格后可以在焊角焊缝时焊死不留孔);
3.
为了避免重要结构的T形交叉角焊缝造成应力集中,留了过焊孔(这种孔一般不再焊死)
4.
箱型构件的主角焊缝与内部加劲肋的角部开过焊孔,这时有三向焊缝交叉。
第一点是保证焊接质量,比如在H钢翼缘板的对接上,提高对接焊缝的质量;在箱型构件的主焊缝上,内部隔板的过焊孔还有利于垫板的使用,也保证了焊接质量。
第二点是减小焊缝交会处的应力集中,这点无需多讲大家都能理解。
第三点是方便焊接,提高了工效。
Ⅹ 过焊孔英文怎么说
soldering hole